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传媒观察 > 正文
 

“枷锁”下的自由?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09日 16:42 和讯网-《财经》杂志

  关于米勒是否应该作证的论战还在进行;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她的名字会在很长一段时间与新闻自由问题联系在一起

  □本刊特约研究员 康理诚 本刊实习记者 雷用剑/文

  “我面前的这个人正在藐视法律。”美国联邦地区法院法官托马斯霍根(Thomas Hoga
n)说。

  7月6日,美国华盛顿联邦地区法庭座无虚席。被判“藐视法庭”的,就是《纽约时报》资深记者朱迪思米勒(Judith Miller)。两年前,她因为拒绝向法庭透露一则未刊登的报道的消息来源而被指控。

  7月6日的判决之后,她向弗吉尼亚州亚历山大拘留中心报到,开始服刑;如果期间她仍旧拒绝与法庭合作,刑期将持续至2005年10月28日,也就是联邦大陪审团调查结束之日。

  法庭希望得到的——也是米勒宁愿坐牢而不愿提供的信息是:美国中央情报局(CIA)特工瓦莱丽普莱姆(Valerie Plame)的身份是如何被暴露的。

  面对霍根法官的宣判,米勒的回答是:“如果新闻记者不能保守秘密,不能获取信任,那么就无法履行职责,新闻自由也无从谈起。”

  很多人认为,这起案件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对新闻自由的最重大的司法考验——记者能否保护消息来源,并冒着“藐视法庭”的风险拒绝作证。

  美国第一修正案自由论坛中心(The Freedom Forum First Amendment Center)的保罗麦克马思特斯(Paul McMasters)称,米勒的牢狱之灾“是对新闻自由的沉重打击”。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第一修正案法律专家C埃德温贝克(C. Edwin Baker)评论道:“从法律上来讲,米勒的行为在现行的法律条款下并不正当;但是,作为一个原则性问题,我认为这个案子所反映出的勇气和忠诚,是值得其他新闻工作者和公众效仿的。”

  特工身份泄漏

  米勒入狱的直接原因,是发生在2003年的中央情报局一名特工身份泄漏案。

  2003年7月,前美国驻伊拉克大使约瑟夫威尔逊(Joseph Wilson)指责布什政府在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侯赛因曾试图从尼日尔购买铀原料的问题上说谎。他认为,布什政府故意扭曲他的调查结果,用以支持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言论,并入侵伊拉克。

  政府的反击迅速而猛烈。2003年7月14日,专栏作家罗伯特诺瓦克在关于威尔逊的一篇文章中透露,威尔逊的妻子瓦莱丽普莱姆是一名特工。诺瓦克写道,自己的消息来源是“两位政府的高级官员”。

  政府官员泄漏特工身份,已经触犯美国法律。1982年的《情报人员身份保护法案》(The Intelligence Identities Protection Act)规定,如果官员故意泄露其他官员的隐秘身份,将可受到最多十年的牢狱惩罚。

  就在诺瓦克发表文章后不久,《纽约时报》记者朱迪思米勒和《时代》周刊记者马修库珀也在各自的调查采访中得到了相关的信息。库珀写了两篇关于这次身份泄露的文章。米勒并没有就此事发表任何报道。

  威尔逊妻子的身份曝光之后,在美国国内尤其是在政府情报部门内引发了巨大争议。在各方的强大压力下,司法机关彻查此事。2003年12月31日以来,联邦检察官帕特里克菲茨杰拉德(Patrick Fitzgerald)一直在调查普莱姆身份泄露案,并向各种渠道求取信息,其中包括库珀(Cooper)、米勒、NBC知名主持人提姆拉瑟特(Tim Russert)。

  在调查过程中,他还询问了总统布什、副总统切尼以及其他政府高级官员。

  2004年10月1日,米勒和库珀因拒绝向大陪审团透露他们的消息来源,被认为是藐视法庭。两位记者和他们所在的新闻机构一直积极上诉,寻求推翻这一判决。

  2005年6月27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拒绝审理此案,使得判决被推翻的希望化为泡影。由于两位记者一直坚持不肯透露相关线人的身份,牢狱之灾似乎不可避免。但就在他们刑期开始前的一个星期,情况出现了戏剧性变化——《时代》周刊主编诺曼珀尔斯坦(Norman Pearlstine)决定将马修库珀的采访笔记交给法庭。

  此举立刻遭到美国新闻业者的一致抨击。许多评论家说,《时代》这样做违背了新闻业的原则立场,并使得今后的消息人士不愿对《时代》和其他媒体开口。

  7月5日,库珀本人也得到了他的线人的无条件许可,同意他向法庭提供他掌握的任何信息。据推测,这个线人可能是布什总统的高级顾问卡尔罗夫(Karl Rove)。

  米勒与“深喉”

  米勒坚持捍卫的——也是《时代》周刊在最后一刻放弃的,是美国新闻业者们心目中最神圣的原则之一——记者有权为他们的隐秘消息来源保密。关于匿名消息来源的重要性和保密性的问题,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案例之一就是“深喉”。

  “深喉”的真名是马克费尔特(Mark Felt),他是尼克松政府联邦调查局中的第二号人物。1972年,正是他向《华盛顿邮报》记者鲍勃伍德沃德(Bob Woodward)和卡尔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透露了导致尼克松总统下台的“水门事件”的消息。

  就在今年5月31日,就是米勒入狱的一个月之前,费尔特在《名利场》(Vanity Fair)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中透露,自己就是当年的“深喉”。至此,这个秘密已经在他自己、两位《华盛顿邮报》记者和他们编辑本布莱德里(Ben Bradlee)中间保守了30年。其间,他们承受了种种压力甚至威胁。

  伍德沃德曾表示,正是由于他为费尔特保守了30年的秘密,才使得自己赢得了许多重要消息来源的信任,也因此获得了许多消息渠道。相似的是,米勒和伍德沃都拥有其他记者所没有的直通高级官员的消息渠道。

  “五角大楼文件”事件是另一个著名的先例。1971年,在国防部工作的反战官员丹尼尔艾尔斯伯格(Daniel Ellsburg)向《纽约时报》提供了长达700页的越战绝密文件。文件表明,包括总统尼克松和其内阁成员在内的许多政府官员一直在欺骗公众。他们低估越南战争的伤亡成本,而高估了战争胜利的可能性。文件还显示,前总统林顿约翰逊在政府已经着手把军队开进越南的时候,还一直告诉公众“政府不会介入越南战争”。为制止报纸继续连载这些文件,尼克松政府把《纽约时报》告上了法庭。

  美国最高法院最终接审了案子。虽然最后的判决在关于泄密者和记者的权利问题上仍然含糊其辞,但最高法院还是以6票对3票的结果,决定五角大楼报告可以在报纸上继续刊登。而艾尔斯伯格——“五角大楼报告”的消息来源——主动披露了自己的身份。

  备受争议的米勒

  57岁的朱迪思米勒一直是有争议的人物。自从1977年进入《纽约时报》,她就成为美国最为大胆且饱受批评的记者之一。

  米勒曾由于对本拉登和基地组织的出色报道,于2002年获得普利策奖。在她的记者生涯中,最具争议的事件之一是对伊拉克战争的系列报道。《纽约时报》承认,他们的许多报道都过于倚赖伊拉克流放者艾哈迈德查拉比(Ahmad Chalabi)以及五角大楼里的主战官员。

  《纽约时报》曾列出14篇可能难以经受仔细推敲的文章,其中有12篇为米勒所撰写。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导致米勒陷入歧途的消息来源,包括白宫的高级官员和他们的“内部线人”,正是米勒以入狱为代价来保护的人。

  由于米勒的许多文章总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洛杉矶时报》的专栏作家罗莎布鲁克斯(Rosa Brooks)对目前舆论中对米勒的普遍赞颂和同情不以为然。布鲁克斯甚至将米勒比作因财务丑闻而坐牢的美国“家政女王”斯图尔特(Martha Stewart),说米勒之所以愿意进监狱,不是为了保卫第一修正案,而是为了恢复她的名誉。

  米勒入狱事件最为重要的影响,恐怕是美国国会有可能通过一个联邦“保护法”,承认并保护记者和消息来源者之间的关系,就像保护律师和委托人之间的特权一样。

  由多位国会议员提起的《消息自由流动法案》将明确地保护匿名消息来源者的身份。分析人士认为,由于公众对米勒入狱一事反响强烈,推动该法案通过的力量正在上升。目前,虽然美国已有49个州都承认并保护记者为消息来源保密的权利,但还没有类似的联邦法律。由于此案在联邦法庭审理,各州的法律对米勒来说,没有任何保护的效力。

  关于米勒是否应该作证的论战还在进行;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即新闻自由在美国社会仍像以前一样重要。朱迪思米勒的名字也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新闻自由问题联系在一起。

  米勒告诉法庭:“最自由、最公正的社会,不仅仅需要独立的司法部门,还需要独立的新闻界。正是独立的新闻媒体日日辛劳,通过披露政府可能不想让公众知道的事情,才得以使得政府值得信任。”-

  (本文刊于7月11日出版的《财经》2005年第14期)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