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视点报记者:李凌 王海胜
作为全国农业大省,河南有着自己的优势:地处南、北气候交会处,由于生态环境的特殊性,自然人文因素的多样性,在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了大批具有浓厚地域特点的农副土特产品。
但由于农村家庭生产、分散经营的模式,区域特色经济的作用无法得到显现,存在“多、小、散、乱”的现象,在生产和经营上也无法做到规模化、专业化和品牌化,严重影响了河南农村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
根据外地经验,通过注册国家地理商标,能形成品牌,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地方特产走向国内外,推进地方农业产业化发展。
在河南,信阳毛尖、原阳大米、新郑大枣、固始鸡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注册了地理商标。当地政府之本意,是想采用“龙头企业+农户+商标”的经营模式,带动一方经济发展。
更多的地方对此垂涎,意图引用该模式,比如道口烧鸡、焦作四大怀药、禹州钧瓷等。地理商标果真是一粒有着立竿见影神奇效果的灵丹妙药吗?
是探访也是考问。近日,《经济视点报》记者赴豫南信阳,访黄河北边的原阳,探黄河南岸的新郑,看看这里的农民是否已尝到了甜头,产品生产是否已成规模,还存在哪些问题,以求找出解决之方,推动商标成长和经济发展。
探访河南地理商标
●地理商标: 一柄双刃剑
●“中国第一米”: 未竟的自救
●新郑枣业:尴尬的沉寂
●信阳毛尖:品牌的期待
“河南有7个原产地注册保护的地理商标:信阳毛尖、原阳大米、固始鸡、新郑大枣、新郑小枣、新郑灰枣、新郑鸡心枣。”6月30日,河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监督管理处副处长张雅平告诉《经济视点报》记者,作为地方特产,这7种产品声名远扬,人所共知。她介绍,从1995年至今,我国共核准注册地理商标110多件,绝大多数为农产品,其中大多数在注册以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然而,尽管地理商标对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加经济收入有着重要的作用,但专家们也表示了自己的担忧:出现假冒伪劣产品怎么办?出现缺斤短两、掺杂使假又怎么办?
为真实记录河南地理商标所走和正走的路,近日,《经济视点报》记者冒着烈日,对原阳大米、新郑枣业和信阳毛尖等地理商标进行了全方位审视,解读其曾经的辉煌,探访其现实的困扰,以求索其由名牌跨向品牌之道,推动河南地理商标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正如河南中原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总经理杜国安所说,地理商标是柄双刃剑,使用好了,能有效保护自己,提高效益;使用不好,则会丧失信誉,不仅对产品,而且可能对所在地方和企业、行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为,一旦消费者对产品不信任了,就会使真正的地理商标产品也失去市场,这不仅会严重损害产品质量过硬、信誉良好的企业的利益,给他们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甚至会令消费者对其所在的整个地区都丧失信心。因此,河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谷建全认为,享有地理商标所有权的组织,对使用者的管理还有待进一步严格和规范。
对此,《经济视点报》专家顾问团成员、河南财经学院教授樊明博士也有同感:“许多地理商标缺少的是品牌,其实最大的问题是品牌问题,整个河南并没有几个著名的地理商标,这并不是说没有好产品,关键是品牌意识欠缺,急功近利的企业多。”
樊明建议,一个地区建立品牌,首先应做好规划,即准备达到什么目标,做到全国还是国外,在整个行业中占据多大的市场份额;其次,在营销创新上,作为土特产,历史都很悠久,现在许多行业都已进入同质化时代,此时,关键要找到卖点,即找出和其他产品不同的定位,寻求差异化、个性化的竞争。
这些对河南正在申报地理商标的焦作四大怀药、林州黄芪、郏县红牛等,不无借鉴意义。
地理商标: 一柄双刃剑
6月30日,面对《经济视点报》记者,拿出焦作怀地黄、怀菊花、怀牛膝、怀山药地理商标的申报材料,杜国安感慨万千:为了申报工作,他和同事们忙了几个月,帮助焦作市怀药协会筹备组的工作人员,成立协会,查阅资料,递交申请,制定标准,先后通过了河南省农业、民政、技术监督、科技、工商、产品检验等多家部门的审批,才将材料备齐,在6月15日以最快的速度递交至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光整理的材料就有一尺多高”。
虽然花费了不少精力,杜国安还是非常高兴:地理商标既是产地标志,也是质量标准,更是一种知识产权,是推动河南土特产走向世界市场的重要工具;但高兴的同时,他也有些许担忧:“如果做不好的话,地理商标就会成为一柄伤害自己的双刃剑。”
10家产品申报“地理商标”
杜国安是河南中原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公司前身为河南省商标事务所,以前河南的几家地理商标都是通过他们申报注册的,所以,现在省内近10家准备申报地理商标的单位,都慕名找到了杜国安。其中林州黄芪、郏县红牛、西峡山茱萸、淮阳黄花菜等在他的指导下,都正在进行地理商标的申报工作。
说起地理商标,作为主要经手人,杜国安对河南的地理商标产品如数家珍,言语中充满了自豪:2002年2月,由政府牵头,农户和企业自发参与的“原阳大米协会”成立,对原阳大米的生产和销售实行规范化的统一管理;同年10月27日,原阳大米地理商标认证成功,成为河南省也是全国大米行业的第一枚获准注册的地理商标;2002年,信阳市也开始了一系列工作,邀请国家商标局负责地理商标注册审查的专家到信阳实地考察信阳毛尖的原产地情况,指导信阳市农业局将所属的市茶叶学会变更为信阳市茶叶协会,明确了信阳毛尖地理商标的注册人。2003年4月,信阳毛尖茶叶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率先成功注册为地理商标。
“河南有7个原产地注册保护的地理商标:信阳毛尖、原阳大米、固始鸡、新郑大枣、新郑小枣、新郑灰枣和新郑鸡心枣。”6月30日,河南省工商局商标监督管理处副处长张雅平告诉《经济视点报》记者,作为地方特产,这7种产品声名远扬,人所共知。她介绍,从1995年至今,我国共核准注册地理商标110多件,绝大多数为农产品,其中大多数在注册以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河南省商标协会秘书长李国安称:“六安瓜片”地理商标获得注册后,安徽省六安市15家授权企业生产“六安瓜片”地理商标的茶叶250吨,产值达12亿元,每公斤增值100元。
由于特殊的土壤结构、优质的水源条件、适宜的气候环境,原阳大米以其独特的内在品质被誉为“中国第一米”,注册地理商标后,根据协会规定,只有生产、销售原阳大米,且产品符合质量标准的企业和个人会员才允许使用原阳大米地理商标,所有商标使用者都要和原阳县大米协会签订许可合同,从而使原阳大米在商标领域获得保护,加快了原阳大米优质品种开发力度和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质量体系。
“河南的信阳毛尖、新郑大枣、原阳大米注册后,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杜国安说,信阳毛尖地理商标注册后,信阳市大力推进“龙头企业+茶农+商标”的生产模式,使信阳毛尖茶叶的市场知名度日益提高,成为信阳的一大支柱产业。2004年,信阳毛尖产量、产值分别比2001年增长21%、28%,茶农人均收入3700元,比2001年增长17%。
地理商标是柄双刃剑
每逢杜国安到市县时,行业协会的负责人都愿向他请教。“特别是一些新成立的行业协会,工作人员是从政府部门调过来的,不知道如何开展保护工作,开发市场,产品推销;有的还存在‘衙门作风’思想,以收费为主,多收费少服务甚至不服务,引起了农户和生产企业的不满。”
杜国安说,其实,行业协会的任务很重,虽然地理商标的所有权、管理权归协会,但自己不能使用,只能让符合质量标准的企业使用;协会还要承担因为市场销售引起的所有法律责任。
虽然地理商标对提高产值、增加经济收入有着重要的作用,但专家们也表示了自己的担忧:出现假冒伪劣产品怎么办?缺斤短两、掺杂使假又怎么办?
杜国安说,地理商标是柄双刃剑。使用好了,能有效保护自己,提高效益;但使用不好,则会丧失信誉,对行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而且,最重要的是,消费者对产品不信任了,甚至对这个地区都丧失了信心。所以说,受损害的不单单是行业,也包括所在地区。
河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谷建全认为,当前享有地理商标所有权的组织,对使用者的管理还有待进一步严格规范。因为有些企业“鼠目寸光”、“杀鸡取卵”,看到了地理商标巨大的市场潜力和良好的市场销路,为了赚取高额利润,粗制滥造、以次充好,生产的产品或者缺乏独特的品质,或者由于缺乏独特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诀窍,导致其生产的所谓“地理商标”的产品质量不稳定,甚至生产劣质的产品,从而使很多消费者在购买到所谓的“地理商标产品”后,便对同一类产品不再问津,从而渐渐地使真正的地理商标产品失去了市场,这一做法严重损害了产品质量过硬、信誉良好的企业利益,给其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谷建全建议,从企业来讲,不要为了一时之利,自毁前程,要严把质量关,提高产品质量,让品质和产品的知名度保持一致,品牌不致受损害;从生产环节来讲,要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可在成员之间进行适当的专业分工,拉长产业链条,推进产业化,加大增值幅度;从市场的角度讲,工商部门要整顿市场秩序,打击假冒伪劣产品。
《经济视点报》专家顾问团成员、河南财经学院教授樊明博士也建议,市场中出现的有些问题不单单是协会能解决了的,政府应赋予协会一定的管理权限,打击不法企业或个人;协会也应设置一定的门槛,加强行业自律,保护产品质量。
地理商标尚缺品牌
虽然河南拥有的地理商标数量在全国名列第三,但真正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几乎没有。在市场上常常见到的都是大包装、粗包装,“很少有能给消费者以精品、上档次的感觉。”河南省营销协会会长范云峰这样评价。
河南省营销协会秘书长晋育峰分析说,不要说别人,就是我们自己,几乎也很少见到包装精美、小包装的信阳茶叶,平时在超市里也没有注意哪些是获得地理商标的产品。
对此,樊明也有同感:“许多地理商标缺少的是品牌,其实最大的问题是品牌问题,整个河南没有几个著名的地理商标,这并不是说没有好产品,关键是品牌意识欠缺,急功近利的企业多。”
他说,内地市场上的茶叶都是以地域命名的,像龙井茶、乌龙茶等,缺少公司的品牌。在这方面,龙井茶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实际上生产龙井茶叶的只有一个很小的地方,但现在西湖地区相当大一部分茶都被当作龙井茶,顾客失去了信任感,看到所谓的龙井茶只视为普通的茶叶,就是真正的龙井茶也被埋没其中。
樊明建议,一个地区建立品牌,首先,应做好规划:准备达到什么目标,做到全国还是国外,在整个行业中要占据多大的市场份额;另外,在营销创新上,作为土特产,历史都很悠久,现在许多行业都已进入同质化时代,此时,关键要找到卖点,找出和其他产品不同的定位,即寻求差异化、个性化的竞争。
2004年6月28日,河南省工商局下发了《关于实施农副产品商标战略,促进河南农村经济发展的通知》,要求工商和农业主管部门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从城市向农村延伸,用3年时间,积极做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与商标注册工作。今年1~5月,一共有380多种农副产品在申请商标,10种产品在申请地理商标,“这一措施的出台,使‘品牌富农’、‘品牌兴农’逐步成为地方政府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发展战略。”张雅平说。
“中国第一米”: 未竟的自救
6月30日,原阳县农科所,副所长张培杰对《经济视点报》记者说:“如今,市场上的劣质原阳大米占有相当比例!”
1992年和1995年的第一届、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原阳大米蝉联金奖。而接下来的几届,原阳大米连名次也没排上。
“如果再不加强打假,提高品质,原阳大米这个牌子就有砸了的危险。”张培杰说。
曾经,为维护原阳大米品牌,原阳方面专门成立了米业协会,并成功申请了地理商标,但协会运作艰难,很快搁浅,宝贵的地理商标则被随意使用。
张培杰是全程把原阳大米送到地理商标宝座的元老级人物。至今,他还保留着所有最原始的上报资料,摞在一起有一尺多高,那是他通宵达旦23天完成的。
现实让他很伤心,县农科所下面办有一家米厂,目前正积极和一些日本、加拿大外商进行前期谈判,如果谈判成功,对方势必大批量购进优质大米。
可是,米呢?
“毒米”风波催生品牌意识
原阳大米有着骄人的品质,这被认为是原阳大米得享盛名的根源。
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等国家权威部门曾对原阳大米做过分析,结果表明,原阳大米富含蛋白质、淀粉以及铜、铁、钙、镁、硒等微量元素,特别是被科学家称为“生命元素”和“天然解毒剂”的硒元素,更是国内、国外许多米含量的7~8倍。
正因如此,原阳大米连续两届获得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
查看《原阳县志》可以发现,早在东汉时期,原阳米已是宫廷专用米,被时人形容为“晶莹剔透、软筋香甜”。但由于黄河时常改道,水患频发,原阳米的种植一直时断时续,至新中国成立时,总亩数不过100亩,还留下了“冬春白茫茫、夏秋水汪汪、风起沙飞遮村庄、一年四季去逃荒”的民谣。
原阳大米广泛种植始自1968年。当年,原阳县修建了两个引黄涵闸,开挖了131公里灌渠,为种植水稻创造了条件,到1990年时,稻田亩数达到45万亩,涉及全县19个乡镇。此后,这一亩数基本维持不变,年产稻谷2.2亿公斤、加工大米1.7亿公斤。
这一阶段,原阳大米开始走俏全国。
但与此同时,因为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市场上冒充原阳大米以图挣得盆满钵溢的商人如过河之鲫,原阳大米价格一路下跌,直至2000年“毒米”事件爆发。
“那时简直是原阳大米的寒冬,再不保护就有万劫不复的危险。”张培杰说。
“毒米”事件使原阳县政府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在事实得到澄清不久,原阳方面很重视,马上成立了原阳米业协会,还拨出专款20万元,决定申请国家地理商标,统一使用原阳大米标志,同时开展打假活动。
原阳米业协会依托县农科所组建而成,办公地点设在县工商局,会长由农科所所长李兴启担任,当时,由政府牵头,分别从工商局、农业局、技术监督局抽调出了三名副局长充实到了协会岗位。
2002年10月,经近两年努力,原阳大米成功获得地理商标称号。
李兴启说:“我们当时是准备大干一场的,信心很大。”
最初,原阳米业协会雄心勃勃,准备把所有稻农、企业主团结起来,握成拳头一致对外,为此,米业协会还制定了详细的规章制度、推广章程。
但事实出乎意料,原阳稻农、企业主等更喜欢单兵作战,米业协会在拿到地理商标后左冲右突不过半年,黯然沉寂。
稻农、企业主不买账
让李兴启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协会成立之前,原阳大米是典型的散兵游勇,给了不良商家以可乘之机,发生“毒米”事件后,特别是成功申请了地理商标后,按说原阳这种散兵游勇状态应该消失了,但事实上竟然是加强了!
米业协会成立的初衷是“为原阳县谋福祉”,因何运作乏力?
为寻找答案,几经周折,《经济视点报》记者找到了原米业协会办公室主任、现原阳县农开办副主任魏培军。
“协会成立之初,主要是为了申请地理商标,申请成功后,开始正式运作,但稻农和企业主都不认账。”魏培军说。
不认账的理由是,个人运作更自由、方便,不用给米业协会缴会费,不用从协会购买统一的包装袋,少了很多约束。
“协会做了很多努力,前期也团结到了几个企业家、乡镇领导,但是原阳整个大米市场好像习惯了手掌摊开的状态,握不成拳。”魏培军说。
在李兴启看来,作为一个民间社团,原阳米业协会不具有行政职权,而面对原阳米业市场一盘散沙的局面,没有行政职权显然只能无功而返,“协会需要政府扶上马送一程”。
2003年年初,原阳县工商局翻新办公楼,米业协会办公室暂时摘牌,相应用品封存,原来抽调的人员各自回到了原单位,包括会长李兴启。
2003年年底,县工商局办公楼翻新完毕,分配办公场所时,没有再考虑米业协会的事。“连协会的牌子都不知道放到哪儿去了。”李兴启说。
事实上,早在米业协会摘牌之前,李兴启已不再对协会抱有任何幻想,“半年时间,我彻底心灰意冷。没有就没有吧,反正也起不到作用,反而看起来像个笑话”。
李兴启有着自己的发展规划,争取和外商谈判成功,“估计会投入10亿元,到时候能一举收购原阳生产的所有稻谷”,届时统一使用原阳大米地理商标将能成为现实。
“很多地方想申请地理商标都申请不到,而我们拥有地理商标却不有效利用,真是太可惜了。”
原阳大米的未知明天
本应带来品牌效应的地理商标,却变成了削弱原阳大米竞争力的催化剂。
“目前,市场上的原阳大米质量不容乐观,一部分是因为有假冒现象,但更让人担心的是,内部运行机制太不正常,已经到了火烧眉毛的时刻。”张培杰说。
原阳县规模较大的大米加工厂只有“原黄”、“黄蕊”等4家,中等规模的加工厂有30多家,小的作坊式加工厂却有2000多家,这些厂家都在使用“原阳大米”地理商标。
“市场上假冒原阳大米的现象很猖獗,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原阳人的自我毁坏。”张培杰说。
据测算,如今原阳45万亩稻田中,种植优质稻米的不到10万亩,而因为原阳大米素享盛名,稻农并不愁销售,甚至有小工厂收购其他稻谷加工后冒充原阳大米销售。
张培杰一直在大力推广农科所培育的“黄金晴”稻种,但老百姓不愿意种,认为“管理很麻烦,每亩产量比普通大米少200公斤~250公斤,每公斤价格却仅仅贵了4分钱,不划算”。
不久前,日本某企业和李兴启接触,带走了一些大米准备分析以决定是不是经销原阳大米,李兴启很肯定地说,绝对会通过,因为他们带走的是“黄金晴”,但是,如果对方要求提供大量同等质量的稻米,去哪儿买米呢?
李兴启为此有些茫然。
一个一直不为外人所知的情况是,1996年,原阳一个大米品牌“原黄牌”精米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此后,原阳所有的大米都私自打上了“绿色食品”的标记,事实上根本没有经过认证。
而在东北,几乎所有的大米品牌都是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的,等级还很高,“而原阳1996年通过的绿色食品认证,级别是最低的”。
“把这个底透给你,原阳人肯定要骂我。不过我已经做好了准备,原阳大米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忠言逆耳利于行。”张培杰说。
在张培杰看来,原阳大米如今已经是站在了悬崖边上,必须赶紧回头,方向是——种好真正拥有原阳大米优秀品质的优良稻种。
“主要劳力基本上都外出打工了,这是农民不愿意种植优良稻种的另一原因,因此,今后原阳还需要提倡土地集约化经营,有意识培养几个种植大户。”张培杰说。
张培杰认为,种植大户多了,政府加以引导,就能有效提高优质大米的种植面积。原阳大米起初就是靠品质取胜的,想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来,依然需要借助品质。
而不遗余力开展打假是原阳县一个不能再拖延的重任。“政府不干预市场是对的,但保驾护航却是必需的”。
另外,原阳大米的外销,应该有专业部门统一管理、鉴定,品质达不到标准的坚决不许使用“原阳大米”地理标志标示。因此,政府应该把已经名存实亡的原阳大米协会组建好,使协会发挥应有的功能。
“中国第一米”——原阳大米,理应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链接
地理商标和原产地标志
地理商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规定,地理商标是主要用于证明该商品的原产地、原料、制造方法、质量或者其他特定品质的标志。河南省现有信阳毛尖、原阳大米、固始鸡、新郑大枣、新郑小枣、新郑灰枣、新郑鸡心枣7件地理商标。
原产地标志:用于指示某一项产品来源于某一国家、地区或特定的地方,是国家出台的保护地域特产的政策。其对某一地区特产的原料、制作工艺、质量等方面有特定标准,只有符合条件的企业才能标志为原产地特产。
原产地标志和商标共存于商品的标签上。商标的主要功能是将自己的产品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区别开,但商标没有质量概念,而原产地标志主要的功能是质量上的区别。
河南省已经获批的
地理商标(7件)
信阳毛尖、原阳大米、固始鸡、新郑大枣、新郑小枣、新郑灰枣和新郑鸡心枣
河南省正在申报中的
地理商标(10件)
道口烧鸡、禹州钧瓷、林州黄芪、郏县红牛、西峡山茱萸、淮阳黄花菜、焦作怀地黄、焦作怀菊花、焦作怀牛膝、焦作怀山药
新郑枣业尴尬的沉寂
周培云的手机一直关着。在与其联系的3天中,记者多次拨打,但手机里始终重复同一个声音:“机主已开通手机呼,复本机请挂机。”直到离开,记者最终无缘得见其人。
周培云,新郑红枣协会会长、新郑市红枣科学研究所所长,公认的最了解新郑枣的人。
一个科研机构的负责人,竟然多天联系不上,他去哪儿了?
“周所长不会接电话的,他去新疆给枣农讲课了,走的时候他很难过。”新郑市红枣协会副会长刘志勇对《经济视点报》记者如是说。
周培云难过的原因是——今年,新郑灰枣只开花却不结果,很多枣农眼巴巴地找上门,都哭了,“灰枣不至于绝收,但大幅减产已成定局,甚至是减产80%~90%”。
和周培云的认识相一致,刘志勇认为,灰枣只开花不结果的原因表面上看是因气候异常,实际上是“因为新郑对枣这个地方品牌付出的爱太少了”。
灰枣暴露出来的问题,很具有代表性。
四类枣品获批地理商标
新郑种枣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8000多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以皮薄、核小、肉厚、弹性好、含糖量高、维生素含量丰富、药用营养价值高而著称,曾被毛主席称为明代“最伟大的诗人”的高启就曾写有“霜天有枣收几斛,剥食可当江南粳”的诗句称赞新郑枣。
“目前,新郑市拥有枣粮间作面积21万亩,枣树近600万株,年产量达3000万公斤,有灰枣、鸡心枣、酥枣等20多个优良品种。”新郑市林业局总园艺师白保华说。
从事大枣加工的企业,新郑市有50多家,年加工大枣1170万公斤,开发出的枣酒、枣饮料等6大系列36个品种远销日本、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新郑枣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多亏了一个人——原市委书记张春香。也正是张春香的推动,新郑才走上了申请地理标志之路。”白保华说。
新郑市工商局监管科科员付明志回忆说,1995年时,为使农民多种枣树,市委、市政府明确规定:新栽枣树给予30年固定林权,每种一亩年补助210元,打井补助1000元。
对于大枣加工企业,市委、市政府规定:地皮不要钱,优先贷款,政府帮助销售。
政策推动了新郑枣业的兴盛。
据测算,1999年新郑枣在种植亩数、销售量和销售额上都达到了最高峰,以孟庄镇为核心,枣区遍布薛店镇、郭店乡等8个乡镇。也是这一年,在一次经济工作会议上,张春香提出了申请地理商标的设想。
不久,市委、市政府对相关部门作了详细分工:依托枣科所成立新郑红枣协会,负责拟定申请方案;技术监督局负责鉴定大枣品质;林业局负责相关证明;工商局负责向国家申请。同时,成立了独立机构——新郑市大枣产业化指挥部,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大枣办)。
2002年10月,新郑一举向国家工商总局成功申请了4个地理标志:新郑大枣、新郑小枣、新郑鸡心枣和新郑灰枣。
据河南省工商局商标监督管理处副处长李国安介绍,目前河南有7个地理商标,仅新郑就占了其中4个,原阳大米申请地理商标时,就是参照新郑枣的模式。
近些年,新郑枣业风头很劲,一些企业攻城略地,专卖店广为布点。
获得地理商标,似乎给了新郑一种跑到了尽头样的满足。再创辉煌的预期没有出现,相反,当年隆重成立的红枣协会和大枣办却逐渐归于沉寂。
知情人士说,新郑枣真正的辉煌、鼎盛时期已过去五六年了。
“红枣协会”已归于沉寂
新郑红枣协会和大枣办差不多已不再为人所知。
6月28日上午,新郑市委宣传部,新闻科接待《经济视点报》记者的同志说没有什么红枣协会。他为记者推荐的采访对象是一个企业的老总。
记者执意来到了远离市区的枣科所,尽管联系不上所长周培云,但还是想碰碰运气。时间是中午1时许,烈日当空,枣科所枣苗培育园管理员黄开定老汉满头大汗地走过来,对记者说:“要不你去找红枣协会副会长、枣科所副所长刘志勇吧,协会在孟庄镇。”
“红枣协会不为人知很正常,因为基本没有开展工作。”刘志勇说。
新郑红枣协会成立于1999年,当年便发展会员200多人,主要职责是推广技术,及时发布病虫害信息,提供交流平台。
由于国家禁止搭车收费,政府不予补助,会员基本上属于义务开展活动。
时间进入2003年,由于长时间缺乏政府组织和给予报酬,会员相继“罢工”。此时,地理商标开始使用,枣农不愁销路,甚至是企业上门收购,有没有协会好像没啥区别。于是协会被晾到了一边,目前还坚持活动的会员不足10人。
“事态的发展让人吃惊,地理商标申请成功,正是协会发挥作用之时,却好像说完就完了。”刘志勇说,此后,协会很少再被政府提及。
大枣办的命运比红枣协会要强些,尽管情况差强人意,毕竟还存在着。2003年年初,有着统一管理特权的大枣办被降级,由独立机构成为新郑市林业局一个科室。
让人吃惊的是,记者赶到大枣办采访时发现,办公室条件非常简陋,一名员工说:“找我们主任?那你找个电话给他打吧,我们这里没有电话。”
连电话也没有的大枣办,平时都做些什么工作呢?刘志勇的说法是:偶尔下去看看,对枣木数量进行统计,另外偶尔也发些农药。
新郑枣业何时打出品牌
“灰枣大幅减产已成定局。为什么减产?好像是气候的原因,实际上不是。”刘志勇说,灰枣减产这一问题完全可以避免,但是枣科所已多年没有争取到科研经费了,难以开展相关研究。
而早些年,因为科研经费充足,枣科所取得了20多项科研成果,攻克了龟腊蚧、桃小食心虫等多项枣科难题,曾荣获商务部二等奖。
在刘志勇看来,新郑枣问题复杂,其中单是政府方面,就至少有着5个非常紧迫的问题。
其一,近两年,新郑一直在努力扩充枣树种植面积,但由于部分枣农不掌握管理技术,得不到政府起码的扶持,对未来充满怀疑,因而很多人已开始故意毁苗。
其二,由于枣农总是使用高毒和违禁农药,新郑枣的品质一直在下降。政府也曾要求枣农不使用违禁农药,但却没有出台相关规定,在市场上也很容易就能买到违禁农药。
其三,缺乏足够的科研经费。作为枣科所,往往一年到头不过只能得到几千元奖金。刘志勇说,早在2000年,枣科所就立项准备研究如何使枣子在树上多待几天,如此,干物质积累更多,新郑枣将更香更甜,价格至少会上涨一倍,但找不到钱研究不成。作为新郑主要支柱产业的枣,其位置很尴尬。
其四,政府应该成立专门的统一管理机构,出台制度,明确是新郑枣的才能使用地理商标,统一管理,积极打假,但事实上,新郑枣农每年打着新郑牌子至少要销售出去1000万公斤非新郑枣。
其五,红枣协会和大枣办中,政府至少应该扶持起来一个。
刘志勇想不通的是,新郑申请成功地理商标两年多时间了,市场标志却一直没统一。企业也销售,枣农也销售,非常混乱。
新郑市林业局分管大枣办的白宝华总园艺师对《经济视点报》记者说,果树都是有果龄期的,但新郑的枣农一直在掠夺性生产,比如为了多出枣,枣农经常“砑枣树”(一种在树上砍几刀使树多结果的土方法),很少施有机肥,基本都用化肥,并且枣粮间种,一年甚至种三茬。
“申请地理商标,目的显然是想把新郑枣业做得更大更强,为什么行动却如此迟缓呢?”刘志勇说。
信阳毛尖品牌的期待
上午8时,刘丽准时来到信阳市幸福茶叶市场,和同事一起打开大门,擦干净货架、桌椅,摆上样品,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刘丽是信阳文新茶叶公司幸福茶叶市场专卖店经理,在这个信阳市最大的茶叶批发市场里,和她一起迎接顾客的有100多名商店老板、茶摊摊主。
名茶卖不上好价格
6月28日,记者走出信阳火车站,回头望了一眼,发现信阳毛尖的广告牌矗立在火车站候车大厅的楼顶上,和信阳站的牌子一般大小,异常醒目。
火车站的南方,是民权路。在路的两侧,有多家卖信阳毛尖的商店和专卖店,其中,多家都写着“正宗信阳毛尖”的字样。
在民权路西侧,就是幸福茶叶市场。这里是信阳市规模较大的茶叶一条街,因为离火车站只有200米左右,所以就成为信阳茶叶流向全国的重要的集散地。这里茶店林立,既有龙潭茶场、文新茶叶公司等大型茶场的店铺,也有私人摊位,其中大多数卖的是散茶,最便宜的20元/公斤。虽然已是下午6时,但来购买茶叶的人依然不少。
刘丽说,在信阳,最极品的毛尖只有几处出产,就那么几棵茶树,一年只有10公斤的样子,一般不在市场上流通,1公斤能卖到2000多元。但就是这种高档次的毛尖,和西湖龙井茶比起来,1公斤要低1000元。现在,龙井、铁观音的价格在一路攀升,而信阳毛尖的价格在一路下跌,越来越便宜,“很多茶商都没有牌子,卖的是散茶,或者是别人的商标,在搞恶性竞争”。
究其原因,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茶学专业的胡孔峰老师认为,信阳毛尖茶的种植、生产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种什么样的茶,种多少茶,生产的茶叶以何种价格出售等都是茶农自己的事,炒出的干茶质量参差不齐,所以也卖不上价。
信阳市浉河区副区长张鸣亚也认为,信阳茶园种植虽然比较集中,但多为分散经营,规模小,效益低,他们种一亩茶叶只能收入两三千元,而一亩龙井茶能收入一两万元,所以,茶农的积极性不高。
茶叶包装随便卖
今年春天发生的一件事让人啼笑皆非:因为倒春寒的缘故,信阳毛尖新茶上市的时间,比往年要稍晚一些。但就在三四月份,在信阳及郑州市场上,标有“信阳毛尖新茶”字样的茶叶却摆满了货架。据记者了解,这些所谓的信阳毛尖新茶实际是一些不法商贩购买了湖北、安徽等地的茶叶,装进信阳毛尖的盒子,假冒上市的。
记者采访后发现,幸福茶叶市场有几家专门卖信阳茶叶包装盒的商店,很多摊点上都有信阳茶叶包装盒、包装袋出售。记者随意走进一家茶叶店,看到在半面墙大小的立柜里,摆放着各种各样的茶叶包装盒。根据包装盒品质不同,价格也不一样,普通的包装袋售价只有一两角钱,稍好一点的包装盒售价也只有0.5元~2元,但超过百元的包装也很多,最贵的包装盒售价1500元一套,售货员说:这是从马来西亚进口用锡生产的,“最适合送人。”
在另外一家包装盒专卖店,记者看到,这里的包装盒大部分印有“信阳毛尖地理商标和信阳毛尖茶原产地标记”,少部分只印有“信阳特产精选毛尖”字样。店主说:“印有权威商标标记的包装盒,比没印的普通包装盒每个要贵一二角钱。如果买得多,还可以便宜。”
为什么信阳毛尖假货多?一位专家说:一般来说,茶叶上市时间越早,价格越贵,有时相差一天价格就相差100元,因为信阳毛尖上市晚,常有湖南、湖北等地的茶叶运到信阳充当信阳毛尖卖高价。另外,有些地方的茶叶便宜,打上信阳毛尖的旗号,能多卖些钱。不通过仪器检验,不好辨认茶叶的优劣。
信阳市工商局商标广告科科长杜福柱也说,每年的3~5月,工商部门都要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从2002年到今年,工商部门已立案数百余起,查获假冒“信阳毛尖”的外地茶叶1200多万公斤,收缴假冒商标包装20万套。
两家机构同时管理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茶叶公司负责人说,在信阳,有两家单位管着他们:信阳市茶叶生产开发办公室(以下简称茶办)和信阳市茶叶协会。信阳市茶叶实验站站长、市茶叶协会常务理事扶晓也解释说,目前对信阳毛尖进行管理的有两个部门:茶办和茶叶协会。茶办是代表政府职能的部门,主要管理原产地标记;而茶叶协会则是民间机构,是“信阳毛尖”地理商标的申请者和拥有者。
信阳市茶叶协会秘书长王运梅告诉《经济视点报》记者,2002年8月,“信阳毛尖”茶叶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注册了原产地标记,将这个地方性农产品品牌纳入知识产权和《商标法》调整范畴;2003年4月,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又率先成功注册为地理商标。
王运梅说,根据规定,只要是生产原料来自信阳市行政区域内的产茶乡、镇和茶场,生产工艺和品质特征符合信阳毛尖标准的,只要向协会递交使用申请书,经审查符合条件的,就可使用由茶叶协会印制的、带有“信阳毛尖”字样的地理商标和“原产地标记”图案的包装。这些包装盒上都有编号,通过编号可以查到是哪家茶叶生产企业拿走的。
该协会规定,在销售信阳毛尖时,高档茶叶每个包装盒要加收1元~1.5元的费用,100元以下的中档茶叶每个包装盒或包装袋要加收0.5元~0.75元的费用。“再加上印刷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仅此一项,公司一年要增加10万元成本。”信阳五云茶叶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曹元礼早已算过账。王运梅对此的解释是:“协会是民间团体,没有财政拨款,到现在还欠了不少债。”
“现在信阳毛尖商标的混乱局面,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包装。”一位茶叶店老板告诉《经济视点报》记者,目前信阳市茶叶协会除了授权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使用包装以外,还让其他的小门店挂靠,这样根本就保证不了茶叶的质量,造成信阳毛尖的口碑越来越差,消费者越来越不信任。
在采访中,一些企业的负责人还说,信阳毛尖的质量标准也不统一,影响了信阳毛尖的质量。王运梅解释道:在申请注册地理商标前,按照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的规定,茶叶协会就制定了信阳毛尖茶叶标准和信阳毛尖茶叶质量检测办法,详细规定了信阳毛尖茶叶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等要求,并下发全市所有茶叶生产企业参照执行。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茶商、茶农并不知道这个标准,一些大型企业执行的是自己制定的标准。
王运梅讲了自己的难处:“茶叶生产涉及千家万户,分散生产,协会是民间团体,没有执法权,对质量难以约束。”信阳市茶办的宋主任也说:茶办主要负责茶叶节的筹备工作,参加招商引资工作,因人员少,没有精力去抓质量。信阳市技术监督局的一名工作人员则说:“技术监督部门面对成千上万户的茶农也不好管理,要鉴定茶叶的质量是否符合标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政府没有拨款。”
亟待走出省门
信阳毛尖有着非常多的荣誉,但为何难以走出省门呢?
信阳市茶办的宋主任介绍:1915年,信阳毛尖一举夺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信阳毛尖被誉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1985年,“龙潭牌”信阳毛尖茶获国家银质奖,1990年荣升国家金质奖;1991年,信阳毛尖在杭州首届国际茶文化节上被授予“中国茶文化名茶”称号。
曹元礼告诉记者:在郑州茶叶批发市场,约有一半的门店都在经营信阳毛尖,但在不少外省很难见到信阳毛尖的影子,全国茶叶消费量较大的广州、北京等城市,市场上也少见信阳毛尖。在外地出差,不少人只是听说过信阳毛尖,而不像对龙井、铁观音等品牌那样熟悉和主动愿意购买。
为了提高信阳毛尖的知名度,1991年,当时的信阳地委、行署决定举办信阳茶叶节,以茶叶为载体,实现打开山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目的。1992年5月15日,首届信阳茶叶节隆重开幕。从1992年至2005年,信阳已成功举办了13届茶叶节。
但据当地一位厂商说,每届茶叶节,前来参展的大多是信阳的茶商,其他知名品牌茶商很少出席。最少的一届茶叶节,参展的只有三四十家茶商。这两届茶叶节,成交量很小。
6月27日,信阳市茶办等一行7人踏上了开往山东日照的火车,他们此行的重要任务,除了参加一个茶叶展销会外,重要的任务是去考察日照茶叶的生产和发展情况。对于他们的行程,张继敬非常关注,作为信阳市主抓茶叶生产的副市长,他每天都要打电话询问情况。
6月29下午,他告诉《经济视点报》记者,近年,信阳的茶叶发展很快,全市有茶园60万亩,茶农20余万人,经营信阳毛尖的商户遍及全国各地。2004年,茶叶年产量达到1450万公斤,年产值7亿元,信阳毛尖已成为信阳的一大支柱产业。
但面对同样的数据,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茶叶研究所副所长郭桂义则没有那么高兴:“信阳市虽然一直把茶叶作为支柱产业来规划,但其产值规模则相对弱小,2004年信阳市GDP达到310亿元,但茶叶及其相关产业的产值不足10亿元,占的比例太小了。”
他认为:“一个个荣誉,应当使信阳毛尖品牌的含金量不断加大,信阳毛尖应该成为妇孺皆知的名牌茶,但名牌不等于品牌,信阳茶叶最缺的是品牌。”
张继敬则充满了信心:今年信阳市将出台一个《中国茶都——信阳市茶产业发展战略规划》,计划从今年至2020年来完成这个规划。其目标是茶园发展到100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由目前的1%发展到40%。茶叶亩产值计划达4000元以上,形成品牌。通过茶叶带动相关产业,形成产业链条,包括茶旅游、休闲、纪念品、茶馆、茶文化街等,由茶叶链条带动的社会经济总收入要达100亿元以上。茶都的形象建设,也要迈上新台阶,要建设茶大观园、茶韵广场、茶休闲城、茶韵田园等,使“茶在城中,城在茶中,人在画中”,进入信阳,就能有种茶香弥漫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