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正文
 

东亚能源安全玄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06日 14:16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王法争

  威海报道

  当东亚各国智囊们围坐威海,畅谈自由贸易区范畴内的投资合作时,能源成了一个敏感但又无法绕过的话题。而在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所做的题为《东亚能源合作
前景展望》的演讲中,作为各方平衡能源问题的解决方案,东亚能源安全框架的概念第一次被鲜明地提出。

  大幅攀升的能源需求已成为东亚诸国无法回避的难题。东亚投资论坛上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区内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亚太地区已经成长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地,而东亚作为亚太地区能源消费的中心地带,占亚太能源消费的81%,石油消费占83%。其中中国、日本、韩国占亚太能源消费的70%,石油消费的65%。在2004年,中日韩能源消费增速将近10%,其中中国增速14.2%。

  问题也由此而生。为了实现石油进口的多元化,保证自身的能源安全,东亚各国之间由能源而起的争端日趋增多:俄罗斯输油管道管线的走向在相关利益国之间的激烈争夺中摇摆不定,围绕东海和南中国海地区海底天然气田产生的较量和博弈态势也日益明显。

  在周大地看来,东亚能源问题难以解决的症结在于“各自为政”。“美洲和欧洲基本上能源消费达到接近饱和的程度,增量比较低,且已经形成了比较好的管网和供应系统。而东亚的能源输入还将继续增加,但从设施上、贸易上、开发、战略上都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只是片面地强调‘一国能源安全主义’,忽视了整个地区的稳定。”

  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也告诉记者,现在的情况其实对东亚各国非常不利。“虽然东亚从中东进口的石油最多,但每桶的价格却比欧洲和美国高出1美元,原因就在于各国没有用一个声音说话。”他认为,如果统一在一个能源安全框架下,在世界能源市场上,东亚的话语权将会增加许多,至少获得与欧美同等的地位。

  周大地的观点是,创建东亚的能源合作和安全框架,针对东亚的能源问题的特点考虑能源合作和安全战略,增加对亚洲,特别是东亚地区的能源安全保障问题。

  “首先要做的,就是处理好能源和其他地缘政治的关系问题。”周表示,能源领域与一般投资不同,投资一方面是数量大,另一方面是战略性、长期性,所以要求比较好的政治互信和很好的安全保障框架。

  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冯昭奎也指出,在能源问题上应避免陷入“一国主义”,因为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时代,任何国家的能源安全都不可能独善其身,比如长三角缺电,当地的日资企业亦受影响,当今我们需要的是“地区能源安全主义”而不是“一国能源安全主义”。

  周大地以海上油气资源的开发为例表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应该变成实践的宗旨。“很多海域问题是历史形成的,但是我们要争取共同和平开发利用,而不是继续扩大问题,制造新的麻烦,这对于能源长期合作并没有好处。”

  周大地建议,下一步要在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中加强能源领域的工作,特别在“10+3”框架下,通过政府和企业的双重努力,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能源合作项目。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