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一次壁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受反倾销,无体止地陷在国际贸易纠纷漩涡中,最终失去市场
本报讯 (记者 丁国元) 在7月4日于北京举办的《世界鞋业论坛》上,康奈集团总裁郑秀康认为:中国的鞋子要想打入国际市场,并不被反倾销,最重要的是要练好内功,即产品要有响当当的品牌,过硬的质量和合理的价格。
他说,发达国家的大部分企业非常看重培养自己的品牌和知识产权,企业的产品标准也普遍高于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一些颇具实力的企业,还积极寻求将自己的企业标准转化成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以达到垄断这个产品的目的。因此,中国鞋类企业要尽快转变出口增长方式,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品牌型转变,让出口的中高档鞋子多一些,低档次低价格的鞋子少一些。因为我们碰一次壁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受反倾销,无体止地陷在国际贸易纠纷漩涡中,最终失去市场。
他认为:“现在再来分析去年发生的西班牙火烧中国鞋事件。从表面上看是中国价廉物美的鞋子进入到当地后,挤占了当地同行的市场份额,引起了当地人排外情绪的爆发。但是从深层次分析,我非常同意西班牙中国商会会长的一句话,就是说中国产品在进入国际市场时,中国人还没有同时真正融进当地国家民众的文化之中,因为文化上的不和谐,最终遭到了国外同行的排斥。”
美国市场营销学家菲力浦-科特勒认为,企业不单是顺从和适应市场环境,也可以动用政治力量和公共关系,影响自己所处的市场营销环境,为企业进军国际市场开辟道路。郑秀康认为,在这方面国内企业要多向跨国公司学习。比如安利、可口可乐、大众、肯德基等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中国的社会公益事业。这种友好形象的建立,能够让中国的消费者感到企业的友善。
对中国鞋类企业而言,在遵守国外当地法律法规、融入当地民俗文化的同时,可以采用一些亲和当地民众的做法,如利用当地员工为企业服务,多参加当地的社会公益事业,有条件的企业甚至可以在当地投资办厂,既解决当地民众就业,又增加当地政府的税收。这样—来,既可减少或避免遭到反倾销申诉的可能性,也不会受到同行的排斥或反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