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正文
 

建筑能耗触目惊心 中国建筑步入节能时代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04日 17:38 人民政协报

  7月1日,我国第一部有关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的综合性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正式实施。此前不久,建设部颁布了《关于新建居住建筑严格执行节能设计标准的通知》,《通知》要求城市新建建筑均应严格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有关强制性规定,违规单位或个人将受到重罚。这些,都在强烈地传递着同一个信息---

    中国建筑步入节能时代

  本报记者 路强

  触目惊心的建筑能耗

  当前,中国正处于房屋建筑的高峰时期,建筑规模之大,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2003年,我国城乡建筑竣工面积达20.3亿平方米(其中城镇12.7亿平方米),超过所有发达国家年建成建筑面积的总和。但令人忧虑的是,在新竣工的建筑中,节能建筑面积不到1亿平方米,尚不足竣工建筑的5%。至今,在我国城乡既有建筑约400亿平方米(其中城市约140亿平方米),其中只有3.2亿平方米房屋是节能建筑,不到全国既有建筑的1%。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能源短缺的国家,但是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目前却是发达国家的2至3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钢材消耗高出10%至25%,每拌和1立方米混凝土要多消耗水泥80公斤;卫生洁具的耗水量高出30%以上,而污水回用率仅为发达国家的25%。此外,在我国人均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的1/3的情况下,实心黏土砖每年毁田12万亩。

  令人担忧的是,我国建筑能耗的总量正呈逐年上升趋势,在能源总消费量中所占的比例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10%,已上升到近年的27.45%。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以现在的建设速度,预计到2020年,全国高耗能建筑的面积将达到700亿平方米。这些建筑在接下来几十年至上百年的使用时间里,采暖、空调、通风、炊事、照明、热水供应等方面都要不断消耗大量能源。国家建设部科技司研究表明,我国建筑耗能比例最终将上升至35%左右。

  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施,这些建筑在建造与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50%左右的能源;在环境总体污染中,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占到了34%;建筑垃圾则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剧增的建筑还造成了侵占土地、破坏生态环境等现象日益严重。

  2004年,我国集中暴发电荒、煤荒,应该让很多人记忆犹新。

  当年夏天,全国电网全面告急,多数电网负荷创历史新高,24个省市不得不拉闸限电,国家线网被迫拉闸电线80多万次。而在各电网高峰负荷中,大约有三分之一属于空调制冷负荷。据专家估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制冷负荷今后还将继续增长,预计到2020年,全国制冷电力负荷高峰将达到约1.8亿千瓦,相当于10个三峡电站的满负荷发电量。

  当年冬天,北方供暖的城市无一例外都面临能源紧张的考验。受全国煤炭资源紧、运输难、价格高等因素影响,北京市电煤库存一直在警戒线以下运行,到10月底锅炉及民用燃煤库储煤率不足45%。为防止大气污染,北京城区的燃煤锅炉大多变为燃气或燃油。随着石油价格的上调,北京冬季供暖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正是由于高耗能建筑比例大,北方采暖地区每年多消耗煤180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达70亿元,多排二氧化碳52万吨。

  能源的供给除了直接影响到人民生活与国民生产,甚至还会威胁到国家稳定安全。“现在还不开始注重建筑节能设计,将直接造成未来的能源危机。”建筑专家发出了这样的警告。

  专家表示,若能把日益增加的建筑能耗减少一半,进而逐步达到发达国家的能耗水平,就可大大减少煤矿、电站等能源设施建设的规模。如果我国城镇建筑全部达到节能标准,到2020年每年就可节省3.35亿吨标准煤、减少8000万千瓦时空调高峰负荷,相当于每年节省电力建设投资约1万亿元。

  中国的建筑节能之路

  1973年世界性石油危机后,许多发达国家意识到建筑节能的重要性,相继制定并实施了节能的专门法律,对民用建筑节能作了明确的规定,并采取了一系列经济鼓励措施。现在,这些国家的建筑在舒适性不断提高的同时,新建建筑单位面积能耗已减少到30年前的三分之一至五分之一。此外,这些发达国家还对既有建筑展开了大规模的高标准的节能改造,结果是,尽管建筑总量继续增加,舒适性不断改善,而建筑总能耗却很少增长,甚至还有所减少,从而缓解了国家的能源需求,避免了能源危机的再度冲击。

  我国的建筑节能以1986年颁布北方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为标志启动。国家建筑部副部长仇保兴在今年年初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我国建筑节能工作已取得一定效果,截止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以节能50%为目标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体系;初步形成了以《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为主体的法规体系;初步形成了建筑节能的技术支撑体系。但是,我国目前的节能况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着明显差距。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江亿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我国的建筑能耗主要是北方地区采暖用能和建筑耗电两部分。建筑用电主要是住宅、一般性公共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通过在北京、上海、广州的调查数据显示,面积仅占5%的大型公共建筑耗电量却已接近全部住宅。他认为,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是我国建筑节能的重点,只需进行部分设备改造就可节能30%至50%,大规模改造新建筑的全面节能措施,可以节能50%至70%。

  7月1日,由建设部组织编制、审查、批准,并与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正式实施。这是我国批准发布的第一部有关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的综合性国家标准。《标准》的发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建筑节能工作在民用建筑领域全面铺开,是建筑行业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制定并强制推行更加严格的节能节材节水标准的一项重大举措。

  在此之前,建设部还颁布了《关于新建居住建筑严格执行节能设计标准的通知》,《通知》要求城市新建建筑均应严格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有关强制性规定,违规单位或个人将受到处罚,建筑节能不达标,最高将被罚款50万元。《通知》还提出,有条件的大城市和严寒、寒冷地区可率先按照节能率65%的地方标准执行。

  针对建设部的要求,许多地方及时出台了自己的节能标准。

  河南省近日出台多个标准,要求省内今后新建建筑必须达到节能65%的目标,并成为继北京、天津之后,国内第三个实施这一标准的省(市)。

  大连市要求,从明年7月1日起,大连市新开工建筑将执行新节能标准,按新标准设计的居住建筑能耗水平将达65%,墙体透寒等问题可因此得以避免。

  沈阳市提出,从今年7月1日起,沈阳市内大型商场、宾馆等公共建筑要全部达到节能50%以上方能开工建设,从明年1月1日起,居民住宅楼要达到节能65%以上才能开工建设。

  仇保兴副部长说,我国建筑节能的目标是,到2010年,全国城镇建筑的总耗能要实现节能50%;到2020年,全社会建筑的总能耗能够达到节能65%。

  建筑节能应靠业主引导?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建筑执行节能标准后价格的变化是他们最为关心的问题。对此专家的回答是,北京等地实践经验表明,以达到节能50%为目标的强制性建筑节能标准进行计算,每平方米建筑造价会增加建造成本的5%至7%,这样的付出一般可通过节能效益在5年左右收回。

  推行建筑节能的关键何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江亿告诉记者,建筑市场的最终投资者是购房者,如果购房者成为节能建筑的动力的话就一定能够使节能建筑真正推广起来。但是目前未能形成一套由业主引导的利益驱动机制。江亿教授说,理想的建筑节能产业模式应该由业主来引导,业主的选择决定开发商的建筑产品开发,而业主对节能建筑的需求促使开发商加大节能建筑的研究力度,从而带动节能建筑研究领域的发展。但是现在这个流程却倒了过来,业主的节能意识普遍较低,使得研究机构不得不出面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10年前的建筑业处在计划经济下,低成本大面积是主要追求目标,无任何机制去激励投资方为节能增加投资。随着建筑向市场经济的转化,尤其是商品建筑已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人的观念也逐渐从计划经济下“低成本大面积”的传统观念中走出,开始注意建筑物的性能,“欧陆经典”、“欧式风情”等概念频繁出现在商品房市场中,也表明开发商已将文化、环境等理念作为住宅市场中的竞争手段。江亿教授说,这种现况为推广建筑节能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可以通过大规模宣传使购房者认识建筑节能的重要性,通过购房者的需求去促进开发商建造节能建筑。

  江亿教授算了一笔账,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建筑能耗的实际消费额应为1500至3000元/年户,约为家庭年收入的10%,必然是居住者的一项重要开支。与发达国家相比,尽管其住宅能源费用仅为家庭收入的1~2%,却已受到百姓的足够重视,并曾由于过冬燃料价格上涨引起社会风波。因此,引导适当的话,建筑能耗高低会成为比“欧陆经典”更重要的购房选择因素。

  “目前根本没有建筑能源消耗量的基本数据,房产开发商不能仅以‘节能建筑’为招牌去推销,购房者也无法根据图纸或在房屋现场做出是否是节能建筑的判断。因此,要使上述设想的建筑节能推动模式真正运转起来,其关键是给出建筑能耗指标,建立起建筑能耗评估体系。”江亿说,如果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建筑能耗评估体系,确定执行这套评估体系的机构与机制,要求所有的商品房在售房时必须出具评估机构给出的能耗及热性能指标,同时不断地广泛地向消费者讲解这些指标地含义,消费者在用其半生积蓄购买房屋时,不可能无视这些指标,开发商也会利用这些指标作为推销和竞争的手段,建筑节能这场大的比赛就会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了。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建筑能耗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