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陈君南通讯员王尔新、王静)大学生实习也得通过招聘?近日,中山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推出新举措,联合东莞中心人才市场在该校南校区举办了实习生招聘会,让大三学生和研二学生竞聘实习工作,也为他们日后择业提供了提前热身的实战机会。据悉,为大学生举办如此大规模的实习专场招聘会,这在广州仍是第一次。
就业难催生大学生“实习热”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几乎所有来寻求实习的学生都抱着“为就业而准备”的心态。他们一方面希望通过实习积累工作经验,提升自己的就业资本。另一方面,则希望通过在实习期间的表现,争取企业留用的机会,实现就业。
李同学是某外语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大三学生,她想找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实习岗位。她告诉记者,现在许多同学开始意识到自己在工作经验、实践技能方面的缺陷。因此,不少人希望提早进入实习岗位,进行“热身”锻炼。与其同来的陈同学表示,如果不利用实习机会积累工作经验和技能,在毕业找工作时就会很被动。她的观点很有代表性,因此,本次招聘会的特点之一就是:学生大都只是希望企业能提供一个锻炼的机会,因而咨询时几乎不问实习待遇问题。
企业希望从实习生中觅良才
采访中,一家参会企业的负责人李先生告诉记者,此次来参会的初衷是希望能从中选择暑期兼职工作人员,其次是从中挑选适合企业的储备人才,这样不仅可以给大学生一个锻炼机会,还使企业有更充足的时间考察学生,而能留下的学生会因为实习期间对企业有所了解,而缩短与企业的磨合期。
中山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王尔新老师告诉记者,目前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一般都需要有工作经验,这恰恰是大学毕业生所缺乏的。而举办这场招聘会,目的是将大学生就业提前,让大二、大三学生亲密接触企业,以增加他们的实际工作经验。此外,让学生提前到用人单位实习,发现不足后,可以回到学校再进行学习,弥补不足,为未来的求职增强竞争力。为保证大学生实习质量,“我们严格审核了参会单位,那些利用学生当廉价劳动力的企业是不允许入场招聘的。”
王老师表示,企业与实习学生都会签订实习合同,如果没有签订的话,就业指导中心则会与企业协调,合同主要涉及安全、待遇、时间保障等问题。他呼吁:“其实企业参加实习生招聘会不仅是为自己选才,也是为社会做了件好事,因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高低,与其是否有实习机会及实习的质量息息相关,所以企业应该有这样的社会责任感,让更多的学生拥有实习机会接触社会。”
学生也应摆正心态
王老师指出,学生在面对实习时也应摆正心态。某科技电子公司招聘主管刘先生认为,学生如果选择实习时就明白自己最需要的是社会实践经验,就不要在工作和报酬上过于挑剔,而是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他说:“因为一般公司,特别是生产性企业不会把核心工作交给实习生去做,只会安排其做一些非常简单的工作,有些学生心高气傲就觉得自己被大材小用了,其实更关键的是学生可以从实践中了解社会,而学生的这种心态有时候也影响了企业的招聘热情。”
在薪酬方面,王尔新指出,大多是企业与学生双方约定服务协议。一般而言,大多企业许诺给大学生一定的实习报酬。他劝学生实习期间不应该斤斤计较企业给自己多少薪酬,进入一些知名企业实习,关键是获得锻炼的机会和工作经验。
北京将推行大学生实习证书
大学生在求职时拿什么来证明自己实习过?实习期间表现如何?以往只是学生自己在简历上注明,有的为了找工作甚至弄虚作假。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近日公布,“首都大学生实习证书”将在今年暑假开始推行,它将成为大学生实习经历及表现的有力证明。
据介绍,作为试点,“首都大学生实习证书”将首先在参加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组织的实习活动的大学生中发放,它是一个过程性的记录证书,内容包括学生所在学校、专业、实习单位、实习表现等内容,其中实习表现部分由实习单位填写并盖章,最后由中心统一审核发放。该中心有关人士表示,时机成熟的时候将在北京市大学生中推广,主要是对实习这项活动予以规范管理。
大学生实习制度离我们还有多远
对“实习热”的兴起,对北京市推出的大学生实习证书,有关专家认为:这是一种人才观、就业观的重大进步,对消除社会对大学生的用人歧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有积极意义。应积极鼓励并培养社会的实习意识,并完善相关的实习制度。
实习制度作为一个成功的人才培养和选拔模式,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普遍实行,但在我国,“实习热”也只出现在学生群体和少数企业中,且绝大多数企业没有把实习作为一种制度,也没有对此形成一种概念。
像这种大学生实习专场招聘会,引用一位职业指导师的说法,就是“提升企业、社会实习意识的重要举措和尝试”。记者认为,应大力提倡和积极推广。而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推出的“大学生实习证书”则为一大创举,解决了“实习经验”的诚信问题。
此外,人才市场是否可以多与学校合作举办此类实习生招聘会,促进实习招聘市场的形成?作为企业,是否可建立适合自己的长期实习生制度,积极参与实习招聘活动,以提升大学生实习的针对性和效率,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实习制度的示范作用。记者认为,这样做,于人才市场、于企业,虽说是感情的长远投资,但最终收益的将是:培养大学生对市场、对企业的忠诚度。当然,作为大学生,也应由专业实习向就业实习进行转变,并在实习期间抓住机会提升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种“理解实习、尊重实习、鼓励实习、保护实习”的良好氛围。(陈君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