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大门槛高 上海200亿元垃圾产业谁掘金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29日 11:40 解放日报 | ||||||||
“当今世界,最值钱的东西将不再是黄金和石油。目前股票市场的网络,电脑软件开发,半导体晶片等高科技股,将被垃圾产业的公司替代。因为这个市场的潜在价值高达6000亿美元以上!”——摘自(1998年) 《Money World》种种迹象表明,上海垃圾产业已成为各种资本竞相追逐的“城市金矿”。
6月24日,美国联邦信号公司、马来西亚GMW工业设备(上海)有限公司与上海市容环卫车辆设备厂,正式组建了全国首家中外环卫车制造厂,以提升上海环卫装备水平。在此之前,美国金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上海环境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了合资公司,从事固体废物再生能源项目。 垃圾产业不可小觑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种观点已被人们普遍认同。 垃圾产业,是指围绕固体废物的产生、运输、循环利用和最终处置而进行的各种产业行为。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总量及垃圾成分有了很大变化。由于市民大量使用一次性包装用品和有机制品,垃圾中可再生利用物质,如塑料、纸张、玻璃、金属等比例日益提高,其中部分垃圾发热量很高,每吨垃圾产热量可抵半吨煤的产热量,因此垃圾的资源化、产业化成为新的投资热点。上海垃圾产业究竟有多大?据统计,上海环卫系统日均清运生活垃圾量1.5万吨,每年还以5%的速度在增长。上海每年用于生活垃圾清扫、清运和处置的费用就超过10亿元。为进一步提高城市垃圾处置水平,未来几年,上海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将处于高峰期,计划建设7个~8个垃圾中转站,2个垃圾生化处理厂,2个~3个垃圾焚烧厂,在该领域的政府投入总额将达200亿元。 巨大的市场“蛋糕”,相对稳定的投资回报,吸引着国资、外资、民资等各类资本纷纷进入垃圾领域“淘金”。去年6月,上海振环实业总公司、上海市废弃物处置公司等市容环卫局直属的经营服务单位重组成立了上海环境(集团)有限公司,成为目前全国资产规模最大的环卫公司,参与上海城市环境产业投融资和运营管理。外资同样加快了进入上海垃圾产业的步伐,来自美国、法国、意大利、新加坡、荷兰等国家的10多家外资企业进入该领域,包括国际知名环保企业新加坡淡马锡集团、意大利英波基洛公司、法国奥绿思集团等。民营企业一样不甘示弱,去年,上海神工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组建了我国第一座采用厌氧发酵技术的城市垃圾综合处理厂———上海宝山神工生活废物综合处理厂。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今年《财富》全球论坛上指出,去年我国环保产业收入总额超过2500亿元,今年预计达3000亿元,5年后将达到5000亿元左右。立足上海,拓展全国,是每一个世界环保业巨头的目标。 国资拥有话语权 垃圾产业具有投资大、技术要求高、建设工期长、回报周期长等特点,这使得它天然形成了三道门槛——技术、管理和资本。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因为具备相对雄厚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等实力,很容易在竞争中胜出。以上海目前最大的垃圾焚烧厂——江桥垃圾焚烧厂为例,该厂总投资额近9亿元,一期建设时间就要5年,投资回报期更在20年以上。 而且,垃圾处理服务不具有特定的购买者,又是社会所必需的服务,因此具有公共属性,具有自然垄断的特征。具有公共属性的自然垄断产业,一般也是以政府投资为主,话语权自然也在国资手中。 国有资本在垃圾产业中掌握话语权,还有历史原因。传统垃圾处理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以政府为主导力量,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实施,属于高投入、低产出的行当,一般都是微利甚至亏损。通常表现为由环卫部门出钱出力来满足社会需求,采取劳动密集型和技术水平低的作业方式。 目前,上海绝大部分生活垃圾中转站、焚烧厂、生化处理厂、填埋场等重大工程项目的开发建设,均以国有资本为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所占市场份额约为2/3。像国资占80%的上海环境投资有限公司,在本市10大环卫项目中“占有”8个。就连10多家进入上海垃圾产业的外资公司,也不约而同选择与上海环境(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环境投资有限公司等国企合资,共同开拓市场。 值得关注的是,上海垃圾产业的自然垄断状况正在逐步打破。政府尝试吸引多元资本,适度引入竞争,通过特许经营、国际招标等方式,建立与企业的新关系,扮演服务购买者、运营监管者的角色。2002年,上海江桥生活垃圾焚烧厂的运营权公开向国际招标,这是本市环卫运营市场首次向外资开放,吸引了境内外多家重要环保企业积极参与。 做强做大与狼共舞 我国垃圾产业正以滚雪球的速度发展,外资企业对这块“蛋糕”早已虎视眈眈。在中美洽谈关于中国加入WTO事宜时,美国提出的对等条件之一就是要求中国向美国开放环保市场,而且首选垃圾产业。 许多国际集团已不甘心做市场“陪衬”。去年,某国际公司以高价收购了本市一家垃圾焚烧厂50%的股份,“掘金”上海垃圾产业,手笔之大让国内同行却步。在外省市垃圾产业招投标中,曾有外资企业开出政府“零投资”的条件。 与实力强大的外资企业相比,我国环保企业总体上规模偏小,技术偏低。目前,环保企业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小,谈不上支柱产业。产品技术含量低,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10年-15年的差距。缺乏技术集成和匹配系列产品,尚未形成立足于世界环保市场的跨国企业集团。有数据表明,2000年全国环境保护相关产业从业单位,固定资产小于1500万元的小型规模经济单位占了环保企事业单位总数的80%以上;固定资产在1500万元~5000万元之间的中型规模经济单位占环保企事业单位总数的8%;固定资产大于5000万元的大型规模经济单位占企事业单位总数的6%。 专家指出,目前我国环保企业亟须根据实际情况,广泛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强强联合,迅速壮大实力,走规模化、专业化道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进入国际市场的能力。在与外资企业合作时,应注意趋利避害。我国企业应正确处理技术引进与自主开发的关系。技术引进是缩短技术差距的阶梯,但形成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在于对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开发。我们应当看到,“以市场换技术”可以换来比国内更先进的技术,但很难换来国际领先技术,更换不来核心技术。同时,传统的买技术、买设备或者通过合资等技术引进方式,还会使我国陷入反复引进的怪圈,使产业升级受制于人。只有在消化吸收技术的基础上实现创新,才能促进我国环保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快产业升级。 本报记者 宋鹏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