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雁争 报道 就在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的同时,中海油竞购优尼科的举动也在美国国会引起轩然大波。《华尔街日报》昨天刊登“中国日本在美收购策略之比较”。文章认为中海油倾185亿美元巨资“走出去”,可能是为升值做准备。这种说法,似乎可以解释中海油海外受阻的内在原因。
上周,一个由41名国会议员组成的团体表示,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应审查中海油
的出价,以确定中国政府是否参与了该交易的融资,中海油的投资是否“基于市场”并且没有得到补贴,交易是否对美国国家安全产生“技术转移方面的影响”。外国投资委员会是美国财政部领导下的一个多机构委员会。
为此,中海油首席执行官傅成玉亲自出马,前往华盛顿公关,试图消除美国政界的担忧。在致美国国会议员的一封信中,傅成玉表示,收购提议是“友善的”,并理解“这些问题的重要性”。
据统计,目前中国的外汇高达6099亿美元,而热钱还在“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可能在今明两年成为全球官方储备最多的国家。巨额外汇储备把我国政府推入了一个升值的两难境地。
一旦人民币升值,我国的外汇储备将立即缩水。我国以“廉价劳动力”资本挣得的部分财富,将烟消云散。
为此,以巴曙松、易宪容为首的经济学家提出,鼓励企业走出去,是当前外汇管理以及调节人民币汇率的迫切需要。“即使中国要升值,也要把外汇储备先转移出去。”
上海国际研究院院长马晓野指出:目前,中国的外汇兑换没有放开、项目还需要审批、投资保险和贸易保险还是空白、信息服务还没有到位,“中国驻外大使馆还是‘官老爷’作风,在人员配置上也没有能力,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
另外,主管海外投资的发改委、财政部、央行和商务部也没有共识,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一条龙的服务。
据了解,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的举动必须得到发改委批文,而这样的批文从递交到审批,通常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这一过程完全有可能延误最合适的收购时机。
特别是,在对外贸易方面,中国只有零零碎碎的规章制度,甚至没有《对外投资法》这样的母法。“走出去”的企业无法可循。
“这种情况怎么可能大步走出去呢。美国人认为,中国上上下下形成共识了,倾国之力就这样干了,根本不是这么回事。”马晓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