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6月27日电 如今,在上海最热闹的外滩、南京路,一次性塑料饭盒已鲜见踪影。曾经白茫茫一片的老港垃圾填埋场,如今也找不到几只塑料饭盒。昔日“白色污染”,经过回收再利用,已经成为市场上走俏的资源。
据《解放日报》报道,统计数字显示,上海日均消耗一次性塑料饭盒80多万只,其中近7成被回收利用,4年多已经累计回收近9亿只。
2000年6月14日,上海市政府颁布《上海市一次性塑料饭盒管理暂行办法》。根据国际上通行的“谁污染,谁负责”原则,由管理部门向生产一次性塑料饭盒的厂家收取每只3分的污染治理费。其中,1分钱是支付给回收者的劳务费,其他作为运输、管理和处置的补贴。“3分钱工程”,将一次性饭盒变成抢手货,“白色污染”也随之消失。苏州河的3个保洁点,以前每天能捞到40多立方米的饭盒,这几年至少减少了七八成。在铁路上海站周边地区,甚至出现了几个回收者“抢”一只塑料饭盒的现象。
一次性塑料饭盒从生产、回收到处置,在上海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市民丢弃的饭盒,经拾荒者或环卫工人收集,被送往全市30多个集中收集点。
收集点工人对其进行简单处理后,再转运到4个大型中转站。最终,这些饭盒被送到两个再生利用工厂。据上海市废弃物管理处统计,上海约95%的回收饭盒,都在昆山加工成塑料粒子。四年来,上海已累计回收一次性塑料饭盒5785吨,再生塑料粒子2892.5吨。
在再生利用工厂,“白色污染”是名副其实的“白色资源”。废弃饭盒经过分拣、清洗、粉碎、熔融、造粒等工艺流程,可生成比米粒略大的棕色塑料粒子。再生塑料粒子经过加工,制成各种建材、空调过滤网、电视机外壳、鞋底鞋跟、办公文具等,这些产品已在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经销。
最初,再生塑料粒子每吨售价800元,如今已升至每吨5000元,还供不应求,再生利用产生了经济效益。(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