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兆清 北京报道
融合再生
当1999年参与创办赛博人才网时,赵国栋和他的合伙人想法简单而明确:做中国的Monster(Monster是美国最大的人才招聘类网站)。
和当年其他数不清的项目一样,他们只凭一份商业计划书便获得了风险投资的青睐,赛博投资为他们提供了一千万元的资金。
也和当年其他获得风险投资的网站一样,公司成立的第二年他们便发现,缺乏明晰的盈利模式使他们只进不出地烧钱。
“我们当时甚至想到了卖人力资源相关的书和光碟。” 赵国栋回忆起来无奈地笑,“那时几乎所有的网站都不知道该怎么盈利。”
2001年赛博人才网终于没能捱过互联网的漫漫长冬,在烧光一千万元的投资后,赛博人才网销声匿迹了。赵国栋也进入国家某部委作起了安安稳稳的公务员。
2003年春的SARS事件,给了人们更多网上活动的时间,电子商务交易量成倍增长。赵国栋坐不住了,在获得亲戚的资金支持后,创办了在线支付网站——网银在线。
随着按天结款、7x24小时等服务的推广,网银在线逐步获得客户和投资界的认可,交易量从最初的2003年6月创办初的月交易量8000元上升至今年5月份的1500万元。2005年,网银在线获得上海永创3000万元人民币投资,日本券商野村证券也表现出强烈的投资愿望。
“这次,我们不会再烧钱了。从泡沫中,我们学会了成本控制、学会了战略规划……”26岁的赵国栋坐在他的办公室里说。
4年前网络泡沫破灭时,赵国栋并非幸运儿;但4年后的他,的确正实实在在的从一个全新的商业形态中获得收益。
与赵国栋的创业故事一样,网络与IT技术正在重新塑造和改变我们的经济形态。互联网不再只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商业概念,它正在和旅游、招聘、购物等传统商业形态更紧密地实现融合再生。而有线、无线网络技术也为传统的公司、企业开启了一个更广阔的视野,ERP、CRM等管理软件系统甚至逼迫那些传统意义上的公司和企业的管理模式与之相对接,基于网络的智能的渠道控制以及上下游产业链管理让他们有些瞠目结舌。
基于网络和IT技术的新经济正在回暖。计世资讯总经理曲晓东说,从2000年底到2003年,国内没有企业在纳斯达克IPO,而去年国内已经有5家企业在纳斯达克上市,其中网络游戏厂商盛大自上市以来股价已经上涨了3倍。不久,搜索引擎公司百度还将在纳斯达克发行1.5亿至2亿美元的IPO。
伴随新经济的起伏,企业作为实践主体获得商机,对新经济的认识也逐步加深。神州数码刚与联想分家时,认定自己的目标是电子商务,2002年,公司主题语改变为“IT服务中国”,2004年神州数码主题语再次发生变化,更多地引入了跨国公司的理念,郭为将神州数码定位为提供随需应变服务(On Demand)的IT服务厂商。“IT服务中国说的是我们的服务范围,而ON DEMAND则是我们提供的服务内容。”
与神州数码主题语一同转变的,是众多企业开始重新认识新经济。“与五年前相比,我们发现客户的认识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初他们并没有IT规划,不清楚自己的需求,还没有意识到这是个企业战略问题。”郭为说,“变化发生在2004年,银行、电信等大型企业开始最早意识到信息化并非只是提高效率,他们开始提出IT战略。”
实际上,更多的企业已经清楚地意识到,今天的IT已经绝不仅仅是一种提高效率的方式或者工具,而已经成为关乎企业战略决策的重要因素。因为似乎一切的IT设施、业务环节、甚至每个人,都通过有线或者无线的网络被连接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新的体系。因此,无论是IT供应商还是企业用户,都开始思考这种新经济环境下,如何将IT结合进公司的商业模式中,简单的说,就是开始寻找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转型之路。
新经济生产力
远见咨询副总经理禹雷在江浙调研时发现,有家房地产公司在上马CRM(客户关系管理软件系统)后 ,其CRM中心负责接听电话的两位员工竟然都是研究生学历。
CRM中心负责人给他的解释是,CRM不同于呼叫中心,安排高学历的员工并非人才浪费,他们可以在客户第一次打进电话时一次将问题彻底解决,而传统的呼叫中心很难做到。
“IT技术的应用,已经开始对企业的管理理念产生作用。” 禹雷向记者表示。
事实上,网络以及IT技术的丰富应用已经使得企业面临的商业环境产生了很多变化,工作节奏的加快,客户需求的提高,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在新的“新经济”时代,网络以及IT技术的应用已经直接影响到企业经营运作中的各个重要环节,他们正在发挥作用去帮助企业解决业务上继续改变的迫切问题,如客户满意度的提升、生产力的提高、安全运营、协同合作以及业务创新等等。
计世资讯总经理曲晓东认为,更多的企业正在意识到IT生产力的作用力。
作为一个庞大的传统钢铁巨人,首钢2004年11月投资1亿元上线了SAP公司为其度身定做的ERP(企业资源管理)系统。这一根据企业现状量身定做的,基于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系统,覆盖了首钢钢铁主流程3个独立法人公司、10个生产厂矿、涉及多个业务部门共325个流程,首钢因此从每一车皮原料、每一件备品、工具,到每一炉钢、每一个轧钢批次的产品,都实现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三流合一。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管理成本。如果基于从前的传统管理控制体系,这些都是难以想象的。
中国农业银行作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充分的认识到对于现代金融机构来说,完善的信息咨询服务能体现出金融机构的独特价值。如何把客户信息和电子商务技术结合起来,如何为金融机构带来丰厚利润,建立一个新型的以客户为中心的网络服务中心系统已成为当务之急。农行应用开发一部经理胡建华说:“选用思科的IP联络方案之后,农行将网上银行与呼叫中心系统有机结合起来,新建的农行呼叫中心为用户提供了多种服务渠道,多样的服务手段,使农行的核心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IT解决方案在某种意义上对农行的管理和盈利模式作出了推动。事实上,无论是大型行业企业,还是民营的中小企业,他们的信息化意识都正在觉醒。神州数码总裁郭为说:“前年我们有200家中小型企业的客户,去年这个数字增长到500,今年预计可达800家。”
中小企业对信息化需求的大量提升也使中国惠普公司受益。惠普计划在两年内扩张其销售渠道,覆盖中国的三四级城市,这一计划主要服务目标就是中小企业。据惠普中国区信息产品及商用渠道集团总经理陈汉钱介绍,目前中小企业销售在惠普销售中所占份额接近半壁江山,占40%-50%,而其中30%是通过零售渠道。
赛迪顾问信息化咨询中心总经理赵刚认为,中国国内的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膨胀期,利用IT技术提升效率在企业中已经成为常识。随着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对自身需求越来越明确,信息化会更多的帮助企业解决其自身的管理问题。
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的认识不同,对信息化的投资也不一样。沿海企业投资力度大,其受益将远远超过中西部地区,数字鸿沟将在这些企业间产生。
重新定义与评价
从1996年美国《商业周刊》提出新经济这个词,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息。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吕本富介绍说,新经济概念比较模糊,主要是描述当年美国“两高一低” 的经济新型状态,即在低通胀率的情况下,保持了高增长和高就业率。
而在互联网泡沫破灭后,人们又开始争议,并没有新经济,只是经济周期来得晚了而已。
在国内,也有观点认为经济难分“新”与“旧”。IT职业教育机构北大青鸟APTECH总经理杨明认为,无所谓朝阳产业还是夕阳产业,企业的竞争力在于业务模式的创新,关键是要做与众不同的事,坚持差异化竞争。其实,无论是否冠以“新”或“旧”的头衔,最根本的在于如何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消费者的行为而调整自身的业务模式,企业就能在任何形式的经济下得以生存进而壮大。
吕本富认为,国内的新经济实践仍处于新经济较浅的层次,还没深入人们工作、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在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网上支付等方面的发展空间还很大。最快在3到5年的时间,随着电子商务应用的普及,网络及IT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推广应用,国内新经济实践必将走向更深的层次。
重新思考新经济的逻辑起点,便回到了中国的新经济实践。姜奇平认为,中国的新经济实践的特色非常明显,中国独创的“信息化”一词,可以概括包括新经济在内的第三次浪潮。
计世资讯的曲晓东认为,今天思考新经济有两点必须重新认识,首先,我们以前所狂热地幻想的、期待的新经济正在到来,但不是天崩地裂式的到来,在一夜间改变一切,而是润物细无声地悄悄到来了。
以互联网为例,确实创造了财富,形成了互联网产业,但并没有替代传统媒体和企业。互联网作为一种通用的工具带来的是一种增值。
其次,产业的发展是有周期性的。新经济从激起人们的狂热憧憬,到泡沫破灭,到今天回潮和悄然应用,这是不可避免的过程。目前,以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传统行业、企业的商业推动已经超出了我们最初对新经济仅限于“.COM”的想象。
回顾四十年来IT技术的发展,可以总结出几次周期。1966年至1970年经历了大型机过度投资导致的泡沫,用户并无实际应用,但随后是小型机的出现和持续增长。1981年至1985年,则是个人电脑泡沫的破灭,随后是个人电脑进入千家万户,而1998年到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则是网络应用的普及。
新技术对经济的促进有周期规律可循,一般是15年左右的周期,前3至4年是泡沫期。这是由于新技术的出现,往往导致过度投资,容易形成泡沫。资本家手中掌握大量资金,等待大家都认可的投资机会的出现。投资很像击鼓传花,第一批投机者炒起概念后,游戏开始。而经过冷静沉淀之后的新技术将会稳步成长,最终改变原有经济模式,并促使经济环境中的每个单元运用新技术以追逐经济模式的变革。
赛迪顾问的赵刚认为,在中国所指的新经济实际上包含了三方面,首先是完全依靠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互联网产业;其次是传统产业紧密结合IT技术后的新兴产业;第三是信息技术对传统经济的改造。
在经济理论领域,姜奇平是新经济的乐观鼓吹者。他认为,传统经济学已经“缴枪免战”,新经济要做的只是随着实践的进步最终将话语权夺在手里。
毫无疑问,新经济曾让人眼花缭乱,但大多数的人关心的则是,新经济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改变?我们将怎样去从中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