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传媒观察 > 正文
 

西方媒体缘何忽然掀起中国热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24日 11:07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近一轮西方媒体“中国热”已持续有半年的时间,特别是在最近两月显得特别突出

  ●中国国力迅速增长,崛起加速,西方媒体对此加以关注是理所当然的

  ●西方媒体的担忧是很正常的,“如果对中国的发展举双手欢呼才是不正常的,这不符合国际关系的常识,这是由西方的社会政治环境造成的

  “中国在世界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国家,可是现在很多美国人对中国的变化还一无所知,甚至认为中国人还穿着毛式服装,不知道现在中国是什么样子。但是,我认为中国在未来会成为一个超级大国(superpower)”,美国《时代周刊》驻上海记者毕菡娜(Hannah Beech)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她也是最新一期《时代周刊》中国系列文章的一个重要策划者和写作者。她同时还对本报指出,《时代周刊》之所以在最新一期用20几页的篇幅聚焦中国,主要是向美国民众传达一个真实的、变化的中国。

  《时代周刊》是一家享誉世界的媒体,所刊登的文章一贯会受到世界的广泛重视。最新一期(6月27日)刊登了一组关于中国的特别报道。该组文章以崛起的中国为主线,从中美之间日益紧密的关系,中国社会的变化,美国大企业对中国的影响等方面,全面解读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人权等方面的情况。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学院郭可教授,从事国外新闻媒体研究多年,他对记者指出,“最近西方媒体对中国报道比较密集,形成一股‘中国热’。可以说,《时代周刊》这次的报道为这一轮‘中国热’增添了一个强烈的注脚,但还远没有结束”。

  其实,这一轮西方媒体“中国热”已持续有半年的时间,特别是在最近两月显得特别突出。

  2005新年伊始,英国《泰晤士报》就在1月3日,发表了该报前总编威廉·里斯-莫格的一篇评论,题为《这是中国的世纪》,由此拉开了“中国热”的序幕。据他自己说,他是在岁末年初看电视时,灵感顿生,同时捕捉了这篇专栏文章的主题和这个关于本世纪大国兴衰的预言。

  随后在3月,英国广播公司(BBC)“中国周”把《提问时间》节目制作搬到上海,美国有线新闻网(CNN)“中国周”也把主持人拉到了北京的钓鱼台直播,从5月14至22日推出整整一周的包括直播和专题片在内的《聚焦中国》报道。

  似乎在一夜之间,西方媒体将目光转向了中国:《纽约时报》先于5月6日发表社论《一个崛起的中国》,5月22日又刊登著名专栏作家纪思道(Nicholas D.Kristof)的评论文章《中国———世界的首都》,并罕见地为其配上中文标题“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新闻周刊》5月9日也推出封面报道———《中国世纪》,解读为什么未来属于中国,用了21个版面进行了密集报道,所要阐释的是:中国的快速发展“已不再是一个预言,而是一个事实”,并认为其成果非常“惊人”;5月16日,第9届《财富》全球论坛在北京举行,主题是“中国和新的亚洲世纪”,而在此前《财富》已推出封面专题报道《变化中的中国》,探讨中国正怎样被她与世界的互动所改变;而作为美国三大周刊之一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6月20日一期也发表“新大国的崛起”的文章,认为中国正在从一个缺乏生机的经济体变成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市场,美国大企业担心错过“中国世纪”。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王逸舟研究员认为,“其实,海外媒体‘中国热’并非始于近日,1996年我在美国的时候,媒体都已经在谈论‘中国热’了。不过还没有像今天这样密集和热门。”

  1 中国发展不可阻挡

  中国和平发展已经成为西方传媒关注中国的焦点。从今年四五月开始,美国很多主流媒体纷纷刊登讨论“中国崛起”的文章。这些专家学者几乎一致认为:中国和平发展已是事实,非任何人所能阻挡。

  对于这一轮西方媒体“中国热”,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时殷弘教授认为是一种好事,“这有利于西方公众对中国和平发展的认识,使他们对中国的认识更加全面”。他同时还认为,中国国力迅速增长,和平发展加速,西方媒体对此加以关注是理所当然的。

  美国《新闻周刊》国际版编辑法里德·扎卡里亚也认为,最近一段时间,美国兴起了关注中国的热潮,表明美国人对中国庞大的“规模”印象深刻,很感兴趣。

  事实上,中国和平发展已经成为西方传媒关注中国的焦点。从今年四五月开始,美国很多主流媒体纷纷刊登讨论“中国和平发展”的文章。这些专家学者几乎一致认为:中国和平发展已是事实,非任何人所能阻挡。

  5月9日《新闻周刊》用“中国世纪”(China’s Century)来表达中国发生的巨变,但更多的是指中国在经济上的影响力。报道指出,25年来,中国经济以年均9%左右的速度增长,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有3亿中国人摆脱了贫困,人均收入大幅度提高。《新闻周刊》又以上海为例,15年前,位于上海东部的浦东还是一片乡村,如今,浦东已成为上海的金融区,规模是伦敦新金融区的8倍。如今,中国已拥有世界增长速度最快的庞大经济,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二位。

  而英国《泰晤士报》的里斯-莫格支持其“21世纪是中国世纪”立论的证据更多,其中包括:今年1月1日起全球纺织品贸易自由化,中国纺织品在美国市场的份额可望从17%增长到50%,在欧洲的市场份额可望从18%增长到30%;现在市场上的玩具都是中国制造,要不了多久,大家穿的衣服也将都是中国制造的;中国联想集团最近收购IBM个人电脑分部一事,说明中国已经不满足于生产低端产品,而是向高技术行业进军;中国不仅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出口国,而且已经成为一个大规模的进口国;中国在这次印度洋海啸灾难中是最大的捐助国之一,这表明中国不但在经济上已经成熟,在政治上也在成熟起来……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美国研究室的金良祥认为,“中国变化之大,速度之快举世瞩目。中国力量的上升,成为冷战后国际形势走向的一个鲜明特点。”但是,他也认为,在西方媒体众多讨论中国和平发展的文章中,有些看法和意见是值得注意的。

  《纽约时报》在5月6日刊登社论指出,中国迅速的经济增长及军事现代化,正在改变全球权力关系,认为美国必须调整政策应对中国和平发展。英国《金融时报》6月13日也刊登文章认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堪与美国当初登上世界舞台时相媲美,如果中国要领导世界经济的发展,那么她必须适应自己的新角色,并提醒人们说,如何应对中国的和平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当务之急。

  2 警惕借机炒作倾向

  中国经济增长的结果,使中国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世界开始感受到了影响,作为西方的媒体就先行一步,首先对此作出了解读。但是,西方媒体也不仅仅局限于报道中国的正面成果,它们有关中国的炒作性报道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吴心伯教授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结果,使中国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世界开始感受到了影响,作为西方的媒体就先行一步,首先对此作出了解读。

  正如最新一期《时代周刊》文章所说,最近的16年是中国前所未有的稳定发展期,胡锦涛等中国政府的领导人也期望把这种稳定保持下去。

  中国目前尽管有台湾问题、中日关系等困扰,但巨大的消费市场,低价的产品等使得中国有了很大的朋友圈子。

  而上个月的《新闻周刊》的文章则认为,邓小平秉持“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原则,开始经济改革和现代化后,成果惊人。

  连续25年经济增长率达9%左右,使3亿人免于贫困。中国还借加入WTO,使自身经济和社会进行大规模的自由市场改革,这些成绩,中国领导层居功至伟。

  但是,西方媒体也不仅仅局限于报道中国的正面成果,它们对中国存在的一些棘手问题也予以重视。

  正如《时代周刊》驻沪记者毕菡娜所说,“我认为,中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也面临很多问题。中国的城市已经非常现代化,发展得比较好,但中国的农村情况很不同,有很多难题需要解决,关键是要保持农村的稳定,可以说中国的崛起取决于农村。”

  她认为,基于这种原因,《时代周刊》对中国农村也给予了关注,“要向美国人介绍一个真实的中国”。

  时殷弘教授认为,另一个让西方媒体对中国“特别关注”的原因,是中国近期外交上采取的主动态势,引起西方的误解或夸大,有些“解读过分”。

  按照西方媒体的观点,近期在日本“入常”、中日历史问题、中美欧纺织品争端、人民币汇率问题上,中国频频说“不”,展现了强大的“抗压性”。

  稍后,由中国倡导的“上海合作组织”,继去年吸收蒙古为观察员后,6月4日再宣布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即将加入。“上海合作组织”的扩大,西方媒体认为,此举意味着中国控制地区安全的力量比以前更强大,特别是把美国当前的反恐目标伊朗纳入,极具针对性。

  郭可教授认为,西方媒体对此有所歪曲,其实这都属于中国正常的外交活动,是维护国家主权的正当之举,“但是,新闻传播的一个逻辑就是追求一定的轰动性、新颖性,所以,这次西方媒体‘中国热’带有很大的炒作成分,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3 常常流露矛盾心态

  因为中国与西方的政治制度不一样,而中国经济又高速发展,所以,西方对中国的关注是双重的,也将是长期的,在对中国表示“怀疑”的同时,这些媒体不约而同地认为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好机会。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孙哲教授认为,中国目前的发展,引起世界瞩目,但中国也要注意,“就是西方可能拿中国和平发展做文章,挑你的刺,为中国威胁论制造舆论”。

  事实上,这种担忧并非杞人忧天。《时代周刊》的文章就表达了这种观点,认为由于中国的飞速发展,美国人对中美之间是敌是友这个问题越发敏感起来,美国政府内部对此也有不同的意见:人民币汇率问题、所谓廉价劳动力抢走美国,工作问题、知识产权问题、军事问题等成为一些人对中国产生不安情绪的关键因素。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沈丁立教授对记者指出,因为中国与西方的政治制度不一样,而中国经济又高速发展,所以,西方对中国的关注是双重的,也将是长期的。

  对此,孙哲教授也认为,“中国的发展对美国来说始终是一个困惑,现在美国要把中国拿到放大镜下来观察,媒体对此很敏感”。

  美国《新闻周刊》的扎卡里亚也撰文说:过去400年,世界上曾经有过全球力量的两次巨大变化。第一次是欧洲的崛起,第二次是美国的崛起,如今中国的崛起,外加印度的崛起和日本持续的影响力,标志着全球力量的第三次巨大变化,即亚洲的崛起。对美国而言,中国的挑战无疑是最大的挑战。

  美国著名保守派杂志《大西洋月刊》4月一期的文章更加骇人听闻,在一篇题为《我们应如何与中国作战》的文章中,美国保守派战略家卡普兰认为,未来中美在太平洋上的争夺,将成为国际社会的中心议题,并预言结果很容易想象,那就是“冷战”的重演,不过这次重心不在欧洲,而会是在太平洋的环礁群中。

  然而,矛盾的是,在对中国表示“怀疑”的同时,这些媒体不约而同地认为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好机会。

  《新闻周刊》文章称中国的经济增长给世界———尤其是给美国———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巨大好处。该刊引用摩根士丹利公司的一份报告说,过去10年,廉价的中国商品为美国消费者节省了6000多亿美元。另外,中国与其他亚洲国家一起购买美国国债,因而使得美国人及其政府能够不断借款消费,进而使得世界经济得以持续增长。

  《时代周刊》记者毕菡娜对本报指出,“如果美国政府足够聪明的话,应该明白中国与美国是很不同的国家,没有必要对中国的崛起感到害怕”。

  对于西方媒体对华报道的矛盾态度,时殷弘教授认为,西方媒体的担忧是很正常的,“如果对中国的发展举双手欢呼才是不正常的,这不符合国际关系的常识,这是由西方的社会政治环境造成的。所以,这就决定西方媒体对中国报道不会是全面的,对此,中国要以开放的心态去面对”。(记者 葛传红/发自上海)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