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贤青
[正文]
在英国布鲁姆斯伯里出版社网站上,有这样一段话:“过去这些年,在将非常成功的书改编为电影方面,我们有非常骄人的记录。《英国病人》、《钢琴老师》、《爱在冰雪纷
飞时》、《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别有洞天》、《哈利波特与密室》、《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等都成为奥斯卡名片。”
这段话并没有什么错误,甚至没有什么不实之处,但是说得不够准确。至少关于《哈利波特》的部分,它写得很巧妙,实际上另有故事。
[小标题]发现
《哈利波特》在电影方面的第一位知音,也是最大的功臣是黑曼(David Heyman),他既不是英国布鲁姆斯伯里出版社的员工,也不是文学经纪人里特的朋友,而是电影界一位独立制片人。
黑曼是英国人,大学毕业后到美国发展,尤其是在哈佛大学历史与艺术系进修后,开始闯荡好莱坞,并在时代华纳谋得高管职位。
直到1997年,也就是《哈利波特与魔法》在英国出版那年,他才离开美国,回到伦敦,成立黑曼电影公司。
黑曼和时代华纳渊源很深,所以公司刚起步时,就想靠着时代华纳,两家还签了一份预览(First-look)协议,也就是说,黑曼在伦敦丹麦街的办公费用由时代华纳报销,但他找到的电影项目要首先推荐给时代华纳。
每天早上,黑曼都会穿过伦敦Soho区,来到西伦敦电影院附近的办公室。黑曼只有两位员工,一个是秘书妮莎(Nisha Parti),另一个就是负责项目开发的坦尼娅(Tanya Seghatchian)。
每天,他们三个人就像撒网捕鱼一样,对一大串电影项目分析来分析去,看哪个有可能让他一鸣惊人。
1997年6月,一个周一的早晨,黑曼照例踱到办公室,坐定之后,秘书妮莎(Nisha Parti)给他推荐了一本新书,作者没有任何名气,但是她周末读完之后,觉得特别有意思。
这本书就是刚刚出版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也是英国布鲁姆斯伯里出版社首次出版的500精装本之一。
这本书的发现者是坦尼娅,是她先从新闻上看到这本书,于是就与罗林的文学经纪人里特联系,说自己是干什么什么的,希望对方能先送一本看看。
里特果然免费送了她一本,坦尼娅拿到书后交给妮莎,要求周末好好看看,然后周一告诉黑曼此书如何。
[小标题]拍板
虽然此时《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美国版权已经传得沸沸扬扬,但还只限于出版界,英国就更显得平静,还想像不到后来能一天销售上百万册的火爆。
接到书后,黑曼开始认真阅读,他很快就对魔法男孩的故事入迷了。黑曼说:“没用几分钟,我就喜欢上了这本书,因为我清楚地知道,它触动了我,一会儿让我感动,一会儿让我开怀大笑。
“它的人物、情节、魔法,以及历险故事都很吸引人,我感觉它适合拍成电影。这是我接手的第一批电影项目之一,还不能拿得特别准,但我非常清楚这是个不错的机会,不容错过。”
于是,黑曼马上将书寄给了时代华纳,但没有直接将书寄给时代华纳当时的全球电影部副总裁洛伦佐(Lorenzo di Bonaventura),而是先寄给了他的英国同乡莱昂内尔(Lionel Wigram),黑曼与他关系很铁。
虽然黑曼极力推荐,但莱昂内尔也没有底,他又联合同事科恩(Polly Cohen),两人一起向洛伦佐推荐这本书。黑曼说:“好莱坞是个充满个性人才的地方,你喜欢的,别人未必喜欢,莱昂内尔可能在洛伦佐身上下了不少功夫。”
没过几天,莱昂内尔就攻克了洛伦佐,他代表时代华纳拍了板。
[小标题]谈判
书寄出去之后,黑曼并没有静等消息,而是马不停蹄,与《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作者罗林与文学经纪人里特联系。
接下来,时代华纳派人来与罗林,以及她的文学经纪人谈判。
谈判进行得并不顺利,甚至可以说很不顺利,双方陆陆续续谈了将近半年,从1997年8月一直谈到年底。
时间越长,对黑曼越不利。因为一方面《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越来越畅销,影响越来越大,价格越谈越高。另一方面,谈判桌渐渐出现黑曼的同行,想与黑曼及时代华纳竞争。
最后,时代华纳赢得电影版权。罗林说,她最后同意将电影版权卖给时代华纳,主要有两个原因。一,黑曼是第一个与她联系的电影制片人,而且对作品的热情很高,发自肺腑。二,黑曼承诺电影将忠实于原著,不做太多改动。
1997年底,双方终于达成协议。罗林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以及前四部中其它三部小说的电影版权卖给时代华纳。同时,时代华纳还享有获得后三部小说电影版权的特别优先权。
此时,虽然小说刚刚完成一部,但其销售形势已经非常可观,真像有魔法一样,供不应求,还获得几项图书大奖,所以时代华纳的最后出价也很高。据说罗林至少得到100万美元左右(也有报道说50万美元,时代华纳与罗林都拒绝就此事核实)。
不管是50万美元,还是100万美元,对于一个首次发表小说的作家,都是一个天价。但对于时代华纳,这只是零钱而已。这是时代华纳公司历史上最得意的交易之一,它拿一点零钱换来两座金山,一座是电影版权,一座是哈利波特的商品化经营权。
[小标题]炒作导演
在得到电影版权之后,对于一般电影公司来说,下一步自然应该是拍摄准备工作,但对于时代华纳这样的巨头来说,下一步是炒作,包括导演、演员、剧本、经费等等。
首先是导演问题。在好莱坞,首推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他身价最高,名气最大,是票房保证。即便最后很可能谈不拢,但将他列入导演候选人名单,本身就是对《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极大宣传。
当然,没有时代华纳请不动的导演。很快,斯皮尔伯格就开始与时代华纳、黑曼,以及罗林接触,但谈判最后没有成功。
据黑曼后来介绍,关键在于斯皮尔伯格与罗林互不相让。
此时已经将近2000年,虽然距时代华纳1997年底得到电影版权,只有短短两年时间,但《哈利波特与魔法》已不是当初的《哈利波特》,这已经红遍天,罗林小说已写到第四部,并出版三部,总销售量已经接近1亿册。自然,罗林也不再是当初的罗林。
更重要的是,在1997年谈判中,与一般作家对电影版无权过问不同,罗林得到一个杀手锏,那就拥有“否决权”,包括导演、剧本、演员等一系列问题的否决权。
斯皮尔伯格的条件是,如果他出任导演,这部电影必须与他的梦工厂联合制作,而哈利波特必须由曾经演过《第六感》的美国童星哈利·乔·奥斯蒙特(Haley Joel Osment)出演。不仅如此,他还要求电影在美国拍摄,并且不排除做成类似《玩具总动员》等动画电影的可能,电脑效果将在电影中担当重要角色,尤其是魁地奇比赛部分。
斯皮尔伯格的条件遭到罗林强烈反对。罗林出于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忠于原著的理想,坚持电影要在英国取景、拍摄,所有演员也最好都是英国的。
尽管时代华纳不断撮合,但两人都不愿意妥协,最后斯皮尔伯格不得不退出,因为罗林有否决权。
此后,时代华纳又提出其它顶级导演人选,包括罗伯特·泽米基斯(Robert Zemeckis)、罗布·赖纳(Rob Reiner)、泰瑞·吉列姆等。
经过几轮炒作,导演人选最后定为曾经执导《小鬼当家》(Home Alone)和《窈窕奶爸》(Mrs Doubtfire)的哥伦布(Chris Columbus)。因为他有小孩,因为他成功地执导过儿童影片,更重要的,因为他承诺忠于原著。
除了导演问题,还有改编问题。
罗林是小说原创者,她提出自己不想再亲自写剧本,但编剧写出来的每一章,她都要过目,以检查是不是忠于原著。结果,好莱坞没多少人愿意干,直到最后史蒂夫•克罗夫(Steve Kloves)接过重担。
通过对导演与编剧人选的炒作,时代华纳其实在不断告诉观众,电影将绝对忠于原著,这与好莱坞喜欢添油加醋的做法并不相符,但此时忠于原著可能是最大的卖点。毕竟,此时《哈利波特》前三本已经占据《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前三名。
除了导演与编剧之外,时代华纳也没有放过对灯光师、摄影师、音乐人等人选的炒作,最终,各个岗位都大腕云集,使整部电影更值得期待。
[小标题]炒作演员
当导演与编剧的问题搞定以后,接下来就是演员阵容安排。
在演员问题上,不知道是哥伦布有意让步,还是与罗林心有灵犀,罗林的演员提名几乎全部通过。
此时距原定的夏天开机时间已经不远,媒体甚至怀疑电影已经不太可能按原定时间开机,但时代华纳并没有因此而轻易的敲定演员阵容,放弃炒作的机会。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以及整个电影系列,主要有两组演员,一组是魔法学校的老师,另一组则是波利波特与他的伙伴们。
对于第一组,时代华纳重在追求明星效应。罗林主张用英国演员,时代华纳就组织英国最强大的演员阵容。首先是苏格兰第一明星罗宾(Robbie Coltrane)出演魔法学校老师,哈利波特的朋友海格,然后阿兰•瑞克曼(Alan Rickman)、理查得•哈利斯(Richard Harris)等一大批明星先后进入主要演员名单。
对于第二组,制造明星效应不如搞一次万里挑一的选拔来得轰动,而且省钱。
当应聘哈利波特的消息公布以后,前来报名的孩子超过6万人,但是经过数轮试镜,没有几个能坚持下来,包括圣诞明星杰米(Jamie Bell)都被淘汰出局。
哈利波特演员的新闻炒持续近半年时间,直到2000年8月底,离原定开拍时间不到一个月时,剧组才找到理想人选,他就是11岁的幸运男孩丹尼尔(Daniel Radcliffe)。
丹尼尔是被制片人黑曼与编剧史蒂夫•克罗夫发现的,两人在一个剧院的观众席上,而不是舞台上发现了他。黑曼认识他的父亲,而丹尼尔也曾出演过BBC改编的狄更斯名著《大卫•科波菲尔》,黑曼一眼就认出了他。
对于这部电影,据说时代华纳投资预算达1亿美元,黑曼怎么花都可以,但影片必须能一鸣惊人,火爆全球。
黑曼当初拍《短途旅客》时,预算只有6万美元。这一回,他倒不缺钱花,但压力反而更大。电影开拍后,他每天工作近20个小时,直到最后制作全部完成。
当然,黑曼的付出很值得,他不仅一下子从优秀制片人变成全球知名制片人,而且很快挤身最富有的制片人行列。
[小标题]特殊广告
当电影正式开拍后,时代华纳关于导演与演员的炒作告一段落,随即转入广告时段。
与一部普通电影不同,在海报、灯箱、电视短片等常规广告之前,《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已经有四部分特殊广告,这些广告不仅极大地宣传了电影,还使时代华纳提前收回电影投资,甚至获得了足以与票房收入媲美的收益。
第一部分特殊广告是图书销售。到2000年9月,电影正式开拍时,《哈利波特》系列前四部小说累计销售量已接近1.5亿册。其中前三本霸占《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前三名,第四部刚出版就再破销售记录,两天销售300万册。
同时,这本书已经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销售到200多个国家与地区,哈利波特的知名度甚至超过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这为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全球票房上座率打下了非常扎实的基础。
据专家估计,与《泰坦尼克》、《蜘蛛侠》、《星球大战》等影片相比,时代华纳大概只需这些影片宣传成本的三分之一,就能达到与他们不相上下的宣传效果。
第一部分特殊广告,时代华纳不用花钱,而第二部分特殊广告,不仅能同样有效地宣传影片,而且还能帮时代华纳挣大钱。这就是以特许经营与交叉营销为主的商品化经营,是电影公司延长收入链条的重要手段。
在运作《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之前,这种手法在好莱坞已非常流行,时代华纳更是高手之一,《蝙蝠侠》就是它的代表作,这部影片仅特许经营收入就达到6.7亿美元。
时代华纳宣布拍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不久,可口可乐即找上门来,以1.5亿美元买断电影的全球独家联合营销权,这一价格还打破了好莱坞影片联合营销价格记录。
可口可乐的参与,不仅使时代华纳一下子收回全部投资,而且有全球顶尖的营销手高相助,时代华纳简直不用再抛头露面,电影就能被宣传得尽人皆知。
但时代华纳并没有因此休息片刻,而是开始四处推销电影的特许经营权。
世界上最大的三家玩具商,丹麦乐高(Lego)、美国的Mattel,以及孩子宝(Hasbro)分别以4000-8000万美元不等的价格,获得了将《哈利波行与魔法石》中人物、棋盘等做成玩具、纸牌、纸牌游戏等产品的权利。
到2001年6月,离电影公映还有近5个月,商店里已经到处是《哈利波特》玩具,既有主人公哈利波特,他的小伙伴罗恩、赫敏,魔法学校校长邓不利多等8位主要人物造型,还有霍格沃兹城堡、海格的小屋、魔幻棋室等电影场景。
Mattel发言人称,到2001年底,仅哈利波特的“随身用具”销售额就已经达到1.5亿美元。
几乎同时,美国著名的游戏商电子艺界(EA)从时代华纳购得《哈利波特》电子游戏开发权。
可口可乐与几大玩具厂商的热情购买只是个开头,接下来,时代华纳收获不断。
2000年10月,德国Eichborn出版社从时代华纳购得哈里波特日历在奥地利与瑞士的销售权。
2000年11月,《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英国出版社布鲁姆斯伯里向时代华纳购买哈利波特日历、日记、信纸、通讯录等哈利波特商品在英国的特许经营权,为期两年。
2000年12月,德国Achterbahn出版社向时代华纳购买书包、挂历、笔记本和T恤衫等哈里波特产品在德国的特许经营权,有效期三年。
到2001年11月,《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公映时,已经有80家公司向时代华纳购买约2000种《哈利波特》商品的特许经营权。
第三部分特殊广告就是网络营销,时代华纳在购得《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电影版权与商品化经营权的同时,还获得了注册网站的特权,公司很快建设了100多个哈利波特网站,并对各种私自注册的哈利波物域名进行起诉、清理。
当哈利波特与他两个小伙伴的造型出来之后,马上更新到所有哈利波特网站,并在这些网站上介绍拍摄过程,放一些精彩场景图片等,吸引各种访问者。
第四部分特殊广告策划一些有创意的活动,比如,书中哈利波特有出生时间,他们就组织“哈迷”们为哈利波特过生日,举办“小魔法师”比赛、哈利波特模仿秀,以及各种主题的聚会等,既宣传影片,又能让更多的《哈里波特》书迷变成哈利波特影迷。
[小标题]票房大捷
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公映前夕,时代华纳发起超大规模的常规广告运动,为影片宣传进行最后冲刺。
时代华纳此项广告预算高达4000万美元,不仅向电视台、报纸、杂志、网站投入的大量广告短片或宣传画,还向电影院派发了无数海报及有声广告。在这方面,时代华纳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本身就是传媒巨子,旗下有美国在线、CNN、华纳有线等巨型传媒。
公映前夕,时代华纳还宣布将在3600个影剧院8000个屏幕上同时首映,其规模不亚于《泰坦尼克》。作者罗林也放下新书写作,全天候地帮时代华纳进行影片推广。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果然不负众望,2001年11月中旬开始公映后,北美票房第一周收入就达到9350万美元,打破了《侏罗纪公园之失落的世界》的首映纪录。10天后,总收入超过1.5亿美元,超过了《星球大战》。
最终,在全球电影票房总收入排行榜上,《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以9.84亿美元的骄人战绩,几乎超过《侏罗纪公园》、《蜘蛛侠》、《星球大战》等所有经典影片,名列第二,仅次于《泰坦尼克》,首战告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