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中欧就纺织品贸易达成一致 > 正文
 

中欧纺织品贸易谈判引发的话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20日 16:34 第一财经日报

  与其事后“碗”里抢,不如事前“锅”里争

  本报记者 王斌 发自上海

  在全球自由贸易体制下,类似纺织品贸易的博弈将不断发生,我们的企业与行业协会,亟须好好补上“为谈判作准备”的一课

  这几天,宁波洛兹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毕瀚波一直奔波在公司和宁波市服装协会之间,他希望在商务部《纺织品出口临时管理办法》(下称“管理办法”)正式颁布之前,将企业的一些意见通过行业协会传达给上级有关部门。

  “我们希望商务部在细化配额分配方案时能够考虑像洛兹一样的企业,我们的产品以往通过贸易公司转口欧盟,属于有生产能力但无出口业绩,有可能拿不到新的出口许可证。”昨天,仍在办公室加班的毕瀚波在电话中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尽管我们已经表达了一些想法,但毕竟声音还是太微弱了。”

  据央视国际报道,即将出台的管理办法将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类型和不同商品品种,对我国出口纺织品进行数量管理,出口许可证将全部采取无偿切块分配的方式发放。谈判前后的中国企业

  根据中欧纺织品贸易谈判协定,中国将采取“主动配额”规范相关企业出口行为。在具体的细化分配方案即将公布前,各个纺织服装企业纷纷通过各种渠道反映“心声”。

  除了洛兹这样的公司,更有上海东方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纺织控股集团等74家上海纺织服装出口企业,于本月15日连夜起草“陈情书”递交商务部。它们建议,在确定对欧纺织品出口增长比率的分配方案时,以12个月的出口基数为准。

  看得出来,企业急了。

  那么,在中欧谈判之前,企业哪里去了?

  曾担任WTO纺织品协定贸易谈判代表、现任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主任级咨询员李月印表示:“相比欧美,我们在贸易谈判中,来自企业以及行业协会的声音显得有些微弱。”

  在李月印看来,本次中欧双方签署《备忘录》,商务部在谈判过程中更多是考虑了我国整体的贸易利益,而企业作为谈判结果的直接承受者、行业协会作为相对独立的机构,其声音表达得却不够充分。

  李月印指出,欧美政府机构在谈判时不仅考虑贸易利益,也更多考虑其整体产业利益,这跟行业协会通过各种渠道给政府机构施压不无关系。

  “即使是现在面临如何分配这些‘主动配额’,商务部向相关行业协会及企业征询意见时,很多出口企业也不得不为了争取更多的‘蛋糕’,而不愿意或者不敢发出与众不同的声音。”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国际贸易问题专家梅新育博士指出,中国的企业往往是因为各自的利益诉求不一,在谈判前、甚至谈判结果出来之后,都很难团结起来争取行业发展的整体利益。面对日益频繁的贸易摩擦与争端,如何以更加专业的精神来应对,并力争达到整体行业利益最大化,已经成为相关协会及各个企业面临的一个课题。欧美做法值得借鉴

  “其实,中国相关企业及行业协会也一直希望在贸易争端发生时积极发挥作用,但由于文化传统、政治体制等因素,我们的企业、行业协会发挥作用的方式与欧美不完全一样。”梅新育表示。

  据梅新育介绍:“欧美各相关协会比较多地通过媒体公开宣布,并通过议会向行政部门施加压力,而包括我国和日本在内的东亚国家,则较多地通过行政部门主持的行业协商、调研等活动来反映企业的意见。”

  事实上,由欧美行业协会所代表的产业利益集团不断游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政府部门的谈判立场。今年4月8日,欧洲纺织服装组织在欧洲议会旁的公园里,放飞了100万只气球。据称,这代表着中国纺织品将会使欧盟纺织服装业消失100万个工作岗位。在强大的游说集团压力之下,一直推崇自由贸易政策的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也不得不宣布对数量激增的中国纺织服装产品进行调查。

  本月11日,在中欧纺织品贸易谈判结束后,曼德尔森曾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们并不希望将已经取消的配额制再发生逆转,但是我已经可以得出结论,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政治角度而言,我不得不提出一些行动,来管理一个对欧盟部分成员国来讲的危险情况。”曼德尔森的发言似乎也印证着各个利益集团游说压力所带来的效果。

  而在中欧贸易摩擦问题上,也应验了“得寸进尺”这一中国古谚。

  6月15日,也就是在中欧双方刚刚签署纺织品贸易《备忘录》仅三天之后,曼德尔森就宣布要对中国鞋展开反倾销调查。据德国之声报道,曼德尔森上周三在布鲁塞尔同欧洲鞋业联合会代表举行了会谈,会谈时,有400多名欧盟国家的鞋业工人手提中国鞋子在欧盟总部前示威。行业协会又一次开始通过游说的方式达到保护其利益的目标。

  令人欣慰的是,国内相关行业协会已经显现“取经欧美”的意愿。日前,中国皮革协会已经提醒各相关企业要密切注意事态发展,以积极的态度应诉和应对。

  在全球自由贸易体制下,类似的博弈将不断发生,我们的企业与行业协会,亟须好好补上“为谈判作准备”的一课。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