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正文
 

网络安全下的信用卡信用危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20日 16:29 第一财经日报

  英国哲人普卜利乌斯·绪儒斯曾经说过:“失去了信用,就再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了。”很难想象,信用卡失去信用会怎么样,大概就和人失去灵魂一样吧。令人无奈的是,信用卡业务最为成熟的美国也遭遇了“信用危机”。

  美国万事达信用卡国际公司6月17日晚宣布,由于该公司的一个安全漏洞,4000万信用卡用户的银行资料面临泄密风险,可能造成客户的直接利益受损。经追查,泄密的原因是一
种电脑脚本程序病毒侵入了万事达分公司电脑系统。这种程序可以用来捕获用户的重要资料,并利用它进行金融犯罪。而这仅仅是信用卡信用缺失的一个最新案例而已,6月6日,美国花旗集团宣布,由于美国快递业三大巨头之一的联合包裹运送服务公司(UPS)的失误,该公司丢失了一批记录着390万客户账户及个人信息的电脑记录数据带。此外,上个月美国四家大银行储存的约50万客户的电子账户记录也被不法分子窃取,并被转手卖给了债务公司。

  就在美国信用卡产业寒风劲吹之时,大洋彼岸的中国信用卡市场却是阳光灿烂,政策利好和需求大增让境内外各大银行纷纷摩拳擦掌,跃跃欲试。6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该法规的第13条“境外投资者可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投资者共同投资设立支付清算组织,投资比例不得超过50%”无疑打开了外资信用卡巨头进入中国市场的通道,为其2006年金融业彻底放开后全面发起中国攻势奠定了基础。在外资觊觎之下,国内银行也开足马力抓紧占领信用卡市场,6月16日民生银行就以打破透支限额的方式高调开启信用卡业务,与此同时,各大银行用免年费、送礼品等促销手段不断给信用卡业务开绿灯,中国信用卡大战随之逐步升温。

  国际信用卡市场这种“一边是火焰、一边是海水”的巨大反差发人深思。美国信用卡危机给中国日趋繁荣的信用卡市场敲响了警钟。信用作为商品经济社会的独特产物,其脱离实物交易的支付时际转移功能,在带来便利性收益的同时,也招致了违约性的潜在成本。所以,身处e时代的商业银行必须懂得,信用卡业务不仅意味着商机,更意味着风险,如何在两者之间理性权衡就成了一种金融艺术。

  令人无奈的是,中国信用卡市场的火爆使得风险问题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或者说只得到了片面的强调。在信用评估体系并不完善的中国,银行在考虑风险时,总是习惯性地将重点放在客户一方。让银行谈虎色变的高坏账率使得黑中介、恶性透支等违约行为成为信用卡市场风险防范的主要标的,而无论是信用卡持有者还是服务商,都对银行可能带来的风险知之甚少,缺乏必要的防险意识。

  实际上,方兴未艾的中国信用卡市场已经出现了风险骤增的苗头,信用卡诈骗行为初见端倪。许多银行的信用卡服务中心都接到过用户反馈,一些不法分子以银行的名义给用户发短信,告诉用户可以拨打指定的电话进行咨询,意图骗取用户的资料。当然,这些犯罪手段目前还停留在比较原始的初级阶段,但随着不法黑客在巨额回报诱惑下加入诈骗大军,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安全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因此,时刻对信用卡市场的潜在风险保持警惕,并通过制度改进防患于未然很有必要。首先,在技术环节上,要不断创新改良,提高系统安全性。信用卡犯罪的高级形式,也是最危险的形式就是网络犯罪,所以需要从硬件、软件上不断精益求精,修补系统漏洞,增强防黑能力。其次,在监管审批环节上,银监会等监管部门需要组织专门人才对信用卡市场进行全面监管,并通过抬高技术性进入门槛的方式避免信用卡市场良莠不齐的状况滋生过多风险。再次,在法律环节上,需要针对信用卡市场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信用卡业务合同各方的权利义务,区分风险种类,清晰化不同风险因素下的责任归属,并增强对信用卡犯罪分子的惩罚力度,使得信用卡市场的法律环境更为合意。此外,在营销环节上,需要宣传和普及信用卡风险防范知识,让银行本身和信用卡申请者更为全面、彻底地了解信用卡风险的来源渠道和传导路径,以风险预警和风险提示的方式减少信用卡犯罪发生的可能。最后,在市场氛围方面,需要适时地浇浇冷水,缓解一拥而上的市场压力,抑制你追我赶的市场狂热,以更加理性的渐进方式降低整个市场的风险程度。

  唯有如此,美国的信用卡危机才有可能不在中国重演,《左传》所言的“无信患作”才不会成为中国信用卡市场发展的切肤之痛。插图/苏益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