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愚
江西省相关部门日前正酝酿把几家旅游龙头企业“捆绑”,建成一个大的旅游集团,把江西的旅游做大做强。“组建这个旅游集团是为了消除原有各机构之间出现的摩擦现象,利于景区的加快开发与建设,弥补某一环节因效益问题带来的制约影响。”江西省发改委的工作人员如是说(据6月13日《第一财经日报》)。
组建“旅游航母”俨然成了我国旅游业的一道亮丽风景。去年8月开始,国旅集团与中免集团拉开了央企旅游市场的战略整合之路,广东、湖南、重庆、大连、青岛等地更是争先恐后地着力打造“旅游航母”。正如江西发改委工作人员所称,“旅游航母”的积极作用,在于减少分散机构间的交易成本,打造当地旅游业的整体品牌。然而,笔者认为,“旅游航母”的大规模并不一定能带来强的竞争力,而由于旅游业的合并与重组更多的是从利润最大化角度考虑的,这就使得其社会福利代价面临攀升的危险。
“旅游航母”的组建弱化了旅游业市场的竞争程度。在彼此“联姻”或重组的态势下,各旅游机构等于结成了一个“同利联盟”,这使得市场中那只“看不见的手”面临失灵的威胁。从而使景点票价“涨声一片”得以合理化,游客在旅游线路和享受服务上的选择余地大大缩减,而由于“航母”的强势地位,以及对其霸权行为惩治手段的缺位与不力,消费者权益受损事件很难得以有效解决。
不可否认,“旅游航母”的组建,多少还带有一点政府部门“政绩主义”的味道。推动旅游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做法固然可取,然而并非只有重组这一条路可走。特别是对于本来就处于行业中龙头地位的旅游企业,重组只能加固其垄断地位和“话语霸权”。事实上,我国旅游业的瓶颈在于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在于消费者的弱势地位得不到改观,在于旅游企业目光的短视。这一切显然不是靠重组就能消除得了的。
不得不提的是,由于参与合并与重组企业的参差不齐,以及所抱目的有所不同,使得在“旅游航母”这一战略同盟背后,个体寻租和“搭便车”行为屡有发生,这其实就是“三个和尚没水喝”的道理。美国经济学家奥尔森在其《集体行动的逻辑》中说,集体行动的实现其实非常不容易,因为通过协商解决如何分担集体的成本十分不易,而且成员越多,搭便车的动机便越强烈,投机行为也越难以发现。这或许能给在“群体性躁动”中忙于合并与重组的我国旅游企业些许警示吧?
所以,在笔者看来,我国各地方兴未艾的“旅游航母”组建热潮,其价值导向值得商榷。将过多的力量倾注于时任政府的政绩和旅游企业的利益之上,而对旅游者的需求与利益、文化传统与自然资源的保护等“一笔带过”,显然是本末倒置的。如果旅游业的重组伴随的是社会福利代价的节节攀升,以及“航母”掩盖下寻租活动的层层丛生,那么重组的后果只能是“丑陋的繁荣”。因此,针对目前我国旅游业强权违规、过度开发等主要症结“开刀”,才是当务之急;急匆匆地忙于重组,看起来很美,实却是一场缺乏经济理性的“秃鹫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