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本报编辑部邀请上海发行界人士、业内专家和部分读者代表,就如何把《国际金融报》办成一份受市场认可、受读者欢迎的报纸座谈交流。上海市人大代表、复旦大学原副校长施岳群,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广电集团科技质量部经理杨荣华,上海地铁书刊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汤海敏,上海东方书报刊服务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陈长平,地铁报刊一线销售代表,以及数位来自金融证券行业的读者代表出席了座谈会。
长期关注《国际金融报》的施岳群先生说:“我是《国际金融报》的老读者。我曾在复旦长期搞世界经济研究,可以说是从专业角度关注《国际金融报》。现在已经过了两份报纸从头翻到尾的年代,读者可以有很多选择。从这个角度说,媒体到了从量的扩张、粗放经营向做强、做优转型的时候。”
杨荣华先生说:“我在政协参加调研,《国际金融报》上的许多信息给我提供了帮助。我天天看这张报纸,感觉信息量很大,对我很有帮助。”
证券分析师魏立说:“作为专业人员,财经类报纸对我们是非常重要的工具。财经媒体要成为金融人士的专业工具,最重要的是在内容上下功夫,一是多提供一些专业的深度报道;二是多提供国际化的信息。”
汤海敏、陈长平等介绍了近年上海报刊零售市场的竞争情况,并对如何做大、做强、做优《国际金融报》提出了许多专业的意见和建议。
与会人士表示,当前财经类媒体的发展存在拔苗助长的现象,市场发育过快,但读者培育尚需要一段时间。同时,财经媒体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差别化发展需要探索。从这个意义上说,《国际金融报》还有许多领域可以深入挖掘和拓展。
《国际金融报》 (2005年06月16日 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