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狂想:浙江民资的机会和风险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08日 12:20 第一财经日报 | ||||||||
到2015年,中国造船总载重吨位可能达5000万吨,而届时,全球每年的需求量为6000万吨 本报记者 施平 发自浙江 在温州,造一艘万吨船价格在4000万元,单单钢材就耗去了2000万元。一位温州老板
2005年6月2日上午,乐清市船舶制造业发展规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称“办公室”)来了三位客人。一位在乐清市经贸委工作的女士带着两个亲戚找到办公室主任夏建明处求情,这两个亲戚都是造船个体户,将要被取缔。 经过一番交锋,夏建明没有答应他们的请求,三人悻悻离去。 对于夏建明来说,这恐怕不会是最后一批来说情的人。从2005年4月开始的在全国展开的“低质量船舶专项治理”中,乐清是重中之重。 夏建明坦承自己压力很大,压力的源头是乐清地区近年来蜂拥而上的造船民企。正是他们让温州的造船总吨位在4年内增长了7倍。18.5公里海岸线和243个船台 温州人用造皮鞋、打火机或者低压电器的劲头在造船,随之而来是老生常谈的质量问题。 2005年1月,乐清市的黄华港船厂等企业制造的4艘船在交付营运不久便发生舱口围板、主甲板、舷侧顶列板等开裂的事故,消息传到交通部等四部委,2005年4月,“低质量船舶专项治理”便在全国展开,乐清成了该次治理的重点。 夏建明原是乐清市经贸委党委副书记,2004年9月,办公室成立,他担任主任,这是全国第一个由地方政府设置的对造船企业进行监管的部门,尽管它是临时性的,工作人员来自经贸委、国土局、海事局、环保局等,工资也是由原单位支付,可是它甫一成立,便成为乐清市最为繁忙的行政部门。 相对应的是,温州民间四处涌动的造船力量。 “造船在温州是很简单的事情。如果手里掌握了订单,头天找几个亲戚朋友商量,第二天就会筹集到成百上千万的资金。”一位船厂股东这样评价当地造船企业的融资。 贷款利率通常高于银行的5%,而且按月结算,借款方甚至可以拿借来的钱作为本金。 这位股东还透露,很多所谓的“船台”也就是岸边的滩涂,在2004年温州发展造船业高峰时期,租一个船台要付给当地村民100万元。 充裕的民间资金、灵活的融资渠道和高涨的市场需求,促使温州的造船载重吨(载重吨:载货量单位,万吨轮即指万吨载货量)总吨位从2001年的15万吨,变成了2004年的100万吨,相当于2004年福建全省或者大连市造船总吨位,而全国的该年度数据为900万吨。 在乐清市七里镇、黄华镇一带18.5公里的海岸线上,密布了243个船台(平均76米一个船台),林立着数十家船厂。 这是一段没有任何空隙的海岸线,在这里,有些企业没有船台、没有装配平台、没有加工设备,凭着随意变更的图纸、凭借造500吨级船起家的技术人员,便开始造5000吨,乃至万吨巨轮。“坏船”身后的制度缺陷 事实上,乐清市正在出台一系列的举措来规范造船市场,夏建明和他的同事们开始做下面这些事情。 他们先是对所有在建的143艘船舶进行了复检;收回工商部门批准新建船厂的权力。 对于造船企业的审批,办公室也要求其必须拥有150米的海岸线,注册资金必须达到1500万元,如果不满足这两个基本条件,则船检部门不予受理。 最后,乐清市的船台也由243个压缩到了156个,低劣的船台勒令废弃。 在办公室的督促下,造船审批必需的设备,龙门吊、数码切割机等也陆续装备;并且开始成批地培训焊工。 《温州市船舶工业生产技术专项治理标准》也在这时出台,这是全国第一部对造船企业进行明确技术规范的标准。“我们参照的是《船舶和海上设施检验条例》和《浙江省交通运输传播修造业管理办法》,国家还没有一个可以参照的标准,国防科工委制定了相应的标准,拟定在今年7月份实施。” 交通部通过对出事船舶的检验把责任分解为三:图纸设计问题、船体焊接问题和船检部门的失职。 如果说前两个问题归企业,那么温州港航局下属的船检处在最后一个问题上难辞其咎。船检处担任着温州几乎所有在建船舶的检测任务。据悉,温州港航局已经处理了相关检验人员。 面对2004年100万吨的船舶量,船检处的验船师只有区区7人。中国船级社权威人士分析:验船师年正常完成建造船舶工作量为6000总吨/人,而目前温州的现状是验船师实际完成的工作量10万总吨/人,一般只能对重要部位进行技术把关。而现场技术把关就只得拜托企业自身的质监人员和船东代表了。 乐清当地数位船厂股东向记者透露,验船师只是在船只建造到具体节点时才到船厂来检验。现场验船师的不足以及超负荷的工作,严重制约了船舶的建造质量。 “技术过硬又富有经验的验船师太缺了。”中国船级社温州办事处主任姜永说。两位浙商的造船梦 2005年6月2日下午,乐清市浙江东方造船有限公司(下称“东方船厂”)执行董事陈通考在办公桌前研究着一张地图,那是秦皇岛拥有数百名职工的国有船厂的平面图,目前双方正在协议转让事宜。 “看着那么好的设备,那么好的厂房,还有那么好的工人,可是经营却如此惨淡,我心里真不是滋味。”陈通考感慨地说。 随后,陈通考拿出一本厚厚的图纸。“我们刚刚接了阿联酋的两艘6450DWT油船的订单,造完这两艘船,还有10艘在等着呢!我花180万元请上海的设计公司设计图纸。以往,图纸在温州10万元、8万元就可以搞到,但是,两者质量差距很大。” 今年5月,东方船厂架设了起重80吨的龙门吊,这是温州造船企业里第一次架设类似设备。来自武汉和杭州的职业技术学院的11名大专生,也将于今年7月正式到东方船厂上岗。 在温州市政府的远期造船规划中,乐清市的乐东地区(与黄华镇和七里镇相邻),将出让给东方船厂1700米的海岸线和1700亩土地。陈通考计划再建造3万吨的船台。 “订单已经排到了2007年,再往后的订单没有接,还是有些顾虑。”台州宏信船厂(下称“宏信船厂”)董事长王宏军说。他的企业要比东方船厂大得多。 根据台州市经贸委重工行业处处长黄材育透露,2004年浙江有统计的造船吨位在80多万吨,而事实上仅台州一地的实际造船吨位就可能接近这一数字。 2005年6月3日11时,台州黄岩区的海岸,37岁的王宏军陪记者走在自己300米的船台上,这里耸立着13艘在建船舶,70%为出口船,其中两艘是台州在建吨位最大的——22000吨。 一个可以起吊300吨的巨大龙门吊横躺在船台后方,正在紧张地焊接。在上海,目前龙门吊最大的吨位是600吨。 王宏军又指着船台后面的一块农地说:“这里有80亩的面积,我打算做分段车间。” 分段建造是规范船厂普遍采用的技术,龙门吊使得分段建造成为可能,而且可以将工期从1年缩短为10个月。 2004年,宏信船厂造了2万载重吨的船,产值1个亿;2005年数据预测为5万吨,3个亿。“照着样走下去,预计到2007年的产值可以达到10个亿。” 和陈通考一样,王宏军不会被资金捆住手脚,银行贷款只是企业外来资源的极少部分。王宏军讲了句笑话:“台州摆地摊都能造船,为什么?一是胆子大,二是能弄来钱。” 一方面是源源不断的民间资金,而另一方面,则是极为有效的成本控制。 温台地区造船企业架构:股东决策层;技术管理层;施工队。船厂股东不惜重金聘请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委以重任,但是进行严格的“准入”控制。 施工队是船厂员工的主体,一艘船的建造分船体、轮机、电气三大块,而这三大块分别由劳务队承包。厂方一次性支付给包工头劳务费用,并给工人办理工伤和雇主责任险。日常的施工管理则由包工头管理,厂方派出技术人员监督。 这种松散的组织方式,反而让各工序各部门的责权利明晰,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管理模式,也使厂方甩掉了职工的成本包袱。民企造船业模糊的命运? “30万吨的油轮能开进船坞里,放完水,可以在船坞内给船底刷油漆。”王宏军兴奋地告诉记者。2005年6月2日,台州市经贸委组织赴舟山考察,王宏军忘不了看到中远集团总部投资的30万吨船坞的一幕。 在浙江600万吨的造船规划中,预计舟山的造船能力将达到400万吨。目前,中远集团、日本常石集团已经开始在这里投资。 “虽然2004年舟山只造了20万载重吨的船,相信将来会把温台甩在后面。”舟山经贸委船舶管理办公室主任姚耀说。 中国造船“狂想”在沿海各地以各种文本的形式出现: 上海,在长兴岛基地完工后,计划造船能力由300万吨达到1200万吨; 大连,预计2020年达到600万吨; 江苏,计划打造造船第一大省,由现在140万吨达到800万吨,并占国内30%的市场份额以上; 到2015年,整个中国的造船总载重吨位将达到5000万吨,届时,全球每年的需求量为6000万吨,全球将有一半以上的船贴上“中国制造”。 而所有这些计划,几乎都是着眼于国资投入和引进外资,目前,只有在民资雄厚的温台地区,民间资本才得以在其中分一杯羹。 一位中国船舶工业协会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了隐忧:在追求量的增加同时,是否会出现低水平的重复建造导致国家资源浪费;在钢材价格波动过大的压力下,大量造船是否真的有利可图;此外,汇率的变化、航运市场的兴衰等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也会令造船业的利润大打折扣。 在温州,造一艘万吨船(轮机电气等设备为国产配置)价格在4000万元,单单钢材就耗去了2000万元。一位温州老板坦言:“造船其实利润并不大。” 规模偏小的民资船厂主要以造小吨位船为主,这是国有大船厂无暇顾及的产品。目前民营造船企业数量众多,行业内已经露出低价竞争的端倪,将来很可能使得沿海民营船厂陷入困境。 事实上,与造船需求紧密相连的运费变化已经给造船企业敲响了警钟:2004年上半年,运费高涨时,天津到上海航线的散装货船每吨为120元,今年5月下旬,已经降到45元一吨,跌去一半不止。 陈通考和王宏军们都看到了这点,残酷淘汰在即,但是他们都觉得自己能够挺过去。 相关链接 温州市船舶工业发展史 温州造船业上世纪60~70年代以温州国营船厂为主,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温州国营船厂相继停产,温州造船也逐步转移并集中在温州乐清市七里镇、黄华港一带。 上世纪90年代,温州造船业进入调整期,1998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 2001年10月,针对浙江省船舶工业出现无序发展的情况,当时由浙江经贸委牵头开展了历时一年的船舶行业专项整治活动。 2003年初,温州市被浙江省政府确定为船舶工业基地。,当地船舶工业得到长足发展,船舶制造能力明显提高。 2005年4月,温州成为国家“低质量船舶专项治理”的主要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