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面开来的私家车正踩上油门加速开入百姓家庭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07日 20:30 《中国市场》 | ||||||||
文/邹德萍 私家车快速进入百姓家 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有关汽车产业的发展在过去短短20年时间内就走过这样两个阶段。1984年以前,我们国家的轿车市场是公务用车阶段。整个轿车需求量非常低,其中70%来
我国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100美元,一般来讲,当车价相当于人均GDP两三倍时,轿车的千人保有量就会迅速提升,这是日本、韩国的发展规律得出的结论。“经济大国必然是汽车工业大国”。世界GDP排序和汽车生产排序是惊人的一致,无论是美国、日本还是德国、法国概莫能外。 现在,我国汽车工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私家车也踩上油门正加速前进,1994年我国出台第一个汽车产业政策时,国内汽车年产量才20万辆,仅仅走过10年时间,猛增到近400万辆,10年20倍,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从未经历过的奇迹。从2000年起,我国经济总量要在20年内再翻两番,达到36万亿元人民币左右,人均2500美元以上,伴随着经济增长,居民收入也会水涨船高,原本沿海发达地区人均突破5万元甚至10万元人民币将会大有人在,这部分地区和部分地区中的部分人以及其他地区的先富群体,必然构成私车市场巨大的潜在消费者。 都市人购车心态扫描 面对阵阵来袭的降价潮,高中低档车主买车的想法大不同,毕竟,谁也不会只因为车价便宜了,就买辆车回家开开,买车对中国的许多家庭来说还是一件特大的大事,他们在买车前后迟迟疑疑,反反复复都在情理之中,就像读一部精彩的、悬念的侦探小说一样让人们充满了期待与关注。 买高档车的人,一般在心中早就有了既定的品牌,他们主要考虑的不是价格问题,而更多的是品牌的文化内涵,以和自己身份和地位相衬,这部分人有种显示心理和一种情结所在,对一二万元价格差不会太介意。 随着油价的不断上涨,这部分人群逐渐将用车成本列为首选考虑。有一个在电信部门工作的李姓朋友,换车的打算早就在脑子里盘旋了,原来打算换某品牌20多万的一款车,此车外观大气,安全舒适,开起来要面子有面子,要多舒适有多舒适,惟一的缺点就是太费油。他说,暴涨的油价,逼着人们不得不正视用车成本这个问题。 有一份车主收入状况调查也佐证了以上高中低档车主们的心态。购买高档车的群体,家庭年收入一般都在100万元以上,并且手中还有可观的备用金,这些人主要相对集中在:影视歌星、体育明星、大企业老板、顶尖白领、少数暴发户;购买中档车的群体,家庭年收入一般在50万元上下,从事某项产业或者拥有某行业在地域内的代理等等,这些人主要是由中小企业老板和董事、高薪受聘的专家、学者、白领、经纪人、行政机关上层人物,以及从事多项兼职业务人士,也就是人们说的中产阶层;购买低档车的群体,家庭年收入不少于10万元,而且还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时间,购买低档车的群体,是由个体民营、各类承包者、经纪人、高级蓝领、机关和事业单位以及垄断行业“先富”起来的人员构成。 私家车何日畅通无阻 汽车在中国一直被当作生产资料,非生活用品。不仅运货的卡车是这样,运人的公共汽车是这样,就是政府官员和企业领导坐的小轿车也是这样。私家车先是为社会所不容,后为社会所不耻,再后来则被视为奢侈享受品而受到种种责难。随着政策调整,走过阵痛期的私家车,终于迎来日见宽松的购车环境,压抑和等待太久的消费者,豪情万丈地加入纯粹的私人行动中,掀起一股股私家车购买浪潮,然而,当狂热冷却过后,才发现私家车的路走得很艰难。路越修越多,车越来越堵。现代城市流行病正困扰市民。专家认为,首先是老城区过度开发,使老城区变成了高密度的住宅区,许多住宅区缺乏必要的小区环境,许多人想散步只能跑到大马路上去;其次是道路平面交叉过多引起的中心区堵塞,人们形容,“城市一大怪,红灯比路添得快”;三是停车场短缺,车位少于车辆,据说北京将近两辆车才拥有一个车位,既抑制了汽车消费,也加剧了城市交通的拥挤;四是自行车出行比率过高,我国大约有自行车4亿辆,目前老百姓出行近60%靠自行车,10%靠公交,道路使用率很低;五是“三小车”、摩托车、电动车抢道,也影响车辆整体通行速度,加重堵车。当然,还有其它因素也困扰着那双“含情脉脉的俏皮的圆眼睛”,虽然它的诱惑力很大,但是,许多人最终还是“忍痛割爱”。 针对上述种种问题,专家建议,买车虽属个人消费行为,但也要量力,不能一时冲动买了车,艰苦几年还债忙。政府应多鼓励和支持修建地下车库,降低收费。国家应该尽快出台《汽车产业政策》,制订《汽车法》和《汽车消费者保护法》,完善汽车消费政策,放宽小排量车使用,取消一些不合理的税费,降低收费标准,减轻用车负担。 发展中的问题只有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不能再走抑制私家车发展的老套路,最近小排量车终被“正名”,不得限制使用,但要防止国家利好的产业政策被各地架空。不过,任何新政的推行,普适性和公平性是须臾不可少的。如果让“先富者”成为私家车“特有者”,让一部分社会群体为汽车政策的改革承担代价,是不公平的;再让一部分社会群体为另外一部分社会群体的行为承担代价,则更不公平。动不动就推出“堵”而不是“疏”的政策,面对正加足油门疾驶而来的私家车流,有关管理者需要合理和正确引导私家车的健康发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