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轨道交通运能不断增加,但面对每年以37%速度增长的汹涌客流,仍显得杯水车薪,现行票价的杠杆作用难以发挥——轨道交通票价改制为哪般
谁都知道乘地铁既便捷又舒服,但每天早晚高峰时段乘的人太多了,反而使乘客感觉受苦受累。同时也给投资量大、回收期长、运行成本高的轨道交通带来了安全运营压力。
昨天,上海申通集团副总裁钱耀忠向本报记者透露了目前申城轨道交通“受累”的几个症结,期待市民理解后能一起帮地铁卸下“超载”包袱。
短途乘客多 中长途客少
目前,轨道交通1、2、3号线高峰时段超负荷运行现象日趋严重,特别是每天早高峰时段,不少站点出现了上海公交多年未见的“推一把”现象,需工作人员协助才能关闭车门。据悉,每天7时至9时、17时至19时的早晚高峰4小时客流量,高于9时至17时期间8小时的客流量,分别占全天客流量的44%和41%。去年,轨道交通日均客运量为129万人次,其中一号线超高峰时段满载率达142%。值得关注的是,乘距6公里以内的短途客流占全天客流量的38%,乘距16公里以上的客流占11%,短途客流比重高,中长途客流比重低,反映出轨道交通作为中长距离客运的功能没有充分体现。
运能一再增 难敌客流潮
很多市民提意见,早高峰期间地铁这么挤,多买几辆车缩短行车间隔时间不就解决问题了?其实,从国外进口身价昂贵的列车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从图纸设计到新车正式上线,前后需要两年半时间。
为缓解轨道交通运营压力,申城地铁曾多次提高运能,但在高速增长的客流面前还是显得“慢一拍”。自2002年以来,地铁1号线已进行了10次增能,2、3号线也进行了7次增能。1号线行车间隔已从4分30秒缩短到3分钟,为进一步提高运能又增购了26列车,其中第一批10列车已交付完毕,此外一号线还将研究采取运营车辆“6节改8节”的增能方案。但这么多增能举措为何仍不能有效解决地铁拥挤问题,关键是最近4年地铁乘客年增幅超过37%,去年申城轨道交通客运量已达4.78亿人次。
分流高峰客 价格是杠杆
轨道交通现行票价采用分段基准运价的办法,考虑到线路运营初期客流量低,因此定价也比较低,甚至出现过一元票价,市民当然要舍公交车而乘地铁了。现行票价基本这么定:起步乘距0-6公里2元,之后10公里进级1元,16公里以上按每6公里进级1元。但随着目前选乘轨道交通线路人数激增,需要进一步发挥价格杠杆作用,缓解高峰客运的突出矛盾。
目前,早晚高峰时段有30%乘客为短途客流,另有一部分并非必须高峰时段出行的乘客也来“轧闹猛”,使客流过于集中,矛盾更加突出。为了确保安全运营,提出以分段分时票价或分段票价两个方案,希望能对高峰时段客流起到“削峰平谷”作用,并充分发挥轨道交通中长距离客运功能的优势。本报记者 秦武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