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正文
 

中国未来经济优势是产业升级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26日 17:17 南方周末

  李京生

  过去2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在世界领域的竞争优势,主要立足于廉价劳动力,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这种优势正在丧失。

  日本、韩国之所以能够取得产业的成功,在于成功开创和应用了产业经济学。

  中国作为后进的发展中国家,必须科学认识产业发展规律,才能达到发展的目标。

  产业升级应摆到应有的地位

  当前,中国经济和社会进入到发展的关键时刻。摆在中国面前的是一个全新的格局。过去2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在世界领域的竞争优势,主要立足于廉价劳动力,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这种优势正在丧失。许多拥有更低廉劳动力的国家,如越南、印度和中亚诸国都在中国后面学习和追赶。如果我们不认识到这种形势的严重性,还将会出现更大的问题。

  有学人认为,中国经济处于一个发展的临界点,走过去就可能赶上欧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走不过,就像拉美,有可能出现诸多不利状况。更多的学人称人均GDP1000美元(千元点)是经济发展的转折(这一点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们提及)。可以预见,国际国内形势将会出现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来自于外界环境,更来自于中国经济中产业升级带来的产业转换。

  作为中国产业发展的经历者和研究者,我们认为,中国应当跳出经济冷热的简单分析层面,用产业经济的观点审视中国经济的发展,把一个长期忽略的概念———产业,摆回到其应有的地位上来。

  产业升级转换是经济发展中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必然现象,产业升级过程中带来经济社会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也是必然现象,关键在于怎样看待这些问题,怎样解决这些矛盾。我们应当加强产业研究,使我们对经济的研究从一般性的总量层面,深入到经济发展的具体过程之中,真正揭示产业发展的规律,从而走出快慢两难的经济发展困境。

  中国处于经济发展关键时刻

  从产业经济的角度分析,当前与中国经济水平发展相对应的所有重要产业,都暴露出一些问题。

  中国2003年首次感受到了近年以来最为强烈的通货膨胀压力。一股重化工投资浪潮正在席卷中国大地。

  受到利益的驱动,大量外资和民营企业加入到以往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投资者行列中,数以百亿计的资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注入中国的钢铁、电解铝、石油、化工等产业当中。经济发展积攒的财富、基础、经历和动机,改革开放孕育出来的一切升级力量漫无导向地释放出来。

  当“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激烈争论的时候,务实的日本人发现,他们迎来了一个发展的大好时期。从对中国低价索单到高价拒单,日本长年低迷的整个制造业全面复活,濒临灭亡和放弃的造船业更是起死回生,定单几年做不完。日本经济终于摆脱了“失落的十年”的漫长梦魇。同时韩国对中国的贸易顺差大增。中国再一次为这两个以对外贸易作为基本国策和发展基础的国家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会。从钢铁到手机到汽车,中国再次用国内市场充当了国际产业解放者。火热经济带来的需求,本是经济发展的大好机会,由于认识滞后,缺少产业准备,这个机会只好双手奉送他人。

  在高端产业表现出需求旺盛的同时,在低端产业方面则暴露出发展隐患。

  中国的对外出口,从家电的反倾销、纺织品设限到被焚烧的鞋城,屡遭抵制。中国产品总是被当作国外市场侵略者。

  即使这样,以低档产品为主的中国经济显露出进一步的危机。随着经济增长,中国的产业面临着升级的压力。2004年开始,珠三角号称短缺民工200万,荒风迅速向长三角、环渤海地区蔓延。民工荒意味着民工工资待遇要求的提高,也即意味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意味着单靠血汗工资低成本竞争的状况正在迅速改变。一些外资企业已经开始撤离中国,“回归”东南亚。越南、印尼、印度等正计划用成本优势抢夺我们引进的外资。

  在低端产业中国逐渐丧失优势的同时,接续产业,主要是家电汽车等高端组装工业,出现更多的发展问题。

  备受看好并被认为是发展楷模的手机业,由于突然面临的液晶显示屏、晶体振动器、LCD连接器及控制器等核心部件严重缺货,使中国企业遭受到严重打击,外国企业开始联合起来用技术门坎限制中国企业的发展。同样,在DVD领域,外国企业看到时机成熟,开始联手大幅提高专利费用,使国内企业陷于绝地。在汽车产业方面,中国从合资企业确实学到了先进技术和管理。但由于发展策略不明,我们十余年前提出要防止出现的台湾地区汽车工业的状况已经开始出现:大陆汽车产业在产量巨大增长的表象背后,正在形成外方为脑,中方为躯,外方指挥中方,中方不得不严重依赖外方力量(外方对技术、产品的控制形成绝对权力)在国内进行激烈竞争的残酷局面。

  “中国企业在合资中贡献为零”的著名言论,是跨国公司心态的全面体现。随着加入WTO的进程不断深入和政策的不断开放,外资开始大力加强对合资企业的控制力度,不仅用技术手段牢牢掌握话语主动权,而且开始用资金、产品及市场力量排挤中方,迫使中方出局,不惜采用一切手段达到全面控制、利益通吃的目的。

  当人们在以走外向型经济道路为傲,甚至在外向型经济的道路上猛跑的同时,一些依靠三资企业支撑的产业,已经开始显露出其虚浮的本性,开始移出中国。在服装电子等产业势头尤为明显。

  进入中国的资本,其根本目的在于赚取相对利润,它们可以从世界各地转移过来,也可以从中国转移出去。抽走资金、技术、市场等基本要素,给中国留下的将是产业荒漠———废弃的厂房、过时的设备和失业的员工(这就是南美曾经遇到的际遇)!

  日韩启示:产业升级是惟一途径

  综观世界后发达国家,成功越过千元点的典范当属日、韩。分析其成功的基本原因,是创造和应用了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的产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认为,一定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和一定阶段的产业结构相对应的,如果产业结构得不到及时转化,必然与经济发展产生矛盾,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日本、韩国在产业经济学的指导下,不断实现产业升级,从而进入相应经济水平的产业结构,顺利度过千元点。

  二战以后,日本经济面临的振兴总目标,是尽快赶上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日本认为,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和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对应关系,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中表现出明显的“高附加价值化”的趋势。因此,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依靠企业管理的改善不可能达到赶超欧美的目标,必须确定带动整个经济起飞的“战略产业”。

  通过政府的经济计划、经济立法和经济措施,扶持战略产业的起飞和诱导经济按照既定的目标发展,这种国家规划和干预产业结构构成的思想,把以往西方国家的经济政策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直接触及到了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均衡问题,从推动产业结构在合乎规律的转换中求得发展速度和效益,形成了后进国家赖以发展和赶超发达国家的基本理论——产业经济学的精髓和核心。

  首先用生产率上升率、市场扩大率、就业增长率、产业波及率等与经济社会发展攸关的量化指标确定战略产业。

  在政府指导下,日本的产业逐步向上推进,呈现出非常清晰的产业发展路线。从轻纺到重化(钢铁、造船、石油化工),到加工组装(家电、汽车),结构有序地按照规划路径,达到了发展目标,在国际市场上朝着出口高附加价值产品,进口低附加价值产品的目标迈进,赚尽了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利益。同时回避了贸易摩擦。

  韩国成功地压缩了日本的发展。从1974年发表“长期振兴纲要”设立发展目标开始,将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等一系列政策向目标倾斜。短短二十几年时间,使一个饱经战火的落后的农业国家,使一个国土面积极其狭小、资源条件极为贫瘠的国家,通过轻纺(玩具、服装),重化(钢铁、造船),加工组装(家电、汽车)一系列清晰的产业发展步骤实现了工业化目标。

  中国必须充分重视产业发展

  日本、韩国之所以能够取得产业的成功,在于他们不是简单地学习西方先进经验和重复西方发展道路,而是成功开创和应用了产业经济学。日本、韩国均有专门设立的国家级的产业研究院,作为政府制定政策的重要参谋机构,在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对执行中的产业政策提出调整办法、监控和研究政策执行效果、为政府在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等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中国作为后进的发展中国家,必须采用产业经济的指导思想,必须科学认识产业发展规律,必须利用产业政策的执政手段,才能达到发展的目标。

  中国目前经济分析中少有针对产业进行的分析。经济分析方法往往停留在总量层面。经济政策,包括关税、金融、税收等各方面政策多与产业发展无关。由工业化催生的股市,在中国和产业发展无甚关系,与产业不可分离的科技发展,也往往追求所谓成果而与产业发展脱节。

  相对日本、韩国而言,中国产业方面的政策不仅制定时研究不够,执行中出了问题也不能及时调整。

  中国更缺少对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和认识,主流学者崇尚西方经济学的宏观和微观经济理论,忽视位于其间的产业经济。

  经济是由产业组成的,经济发展的目标和过程,都必然通过产业来体现。对现实经济活动的分析,产业经济更具实用性。缺少了产业经济研究,便无法全面认识经济发展中的现象,无法了解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间复杂的关系,只能用冷与热的浅层观点去判断经济现象,用一刀切的简单方法去处理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我们的注意力不能仅仅停留在生产关系层面,应当加大对产业的关注,用发展产业作为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手段,用产业发展的水平作为改革方案及设想的目标和实施步骤的判别标准,结合产业的发展实施改革政策,才能真正有助于中国经济发展。

  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否定产业升级和中国的重化工业发展趋势。如目前广泛报道的一种观点坚称发展重工业不符合中国国情,称中国目前发展轻工业有比较优势,同等数量的投资更能解决劳动就业,等等。这是与产业经济学理论截然相反的观点。

  如果用二次甚至多次的动态观点看待就业机会,重工业的投资就业率则远远高于轻工业。而忽视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和产业结构转换升级,更是目前对中国经济认识肤浅的根本所在。在任一先进产业领域,落后国家都不可能具有与生俱来的比较优势。当年日本一定要赶超欧美,没有比较优势,就去创造比较优势。所以早在1950年代初期,日本就提出了“轿车救国论”,从而开始了在制造业对欧美的全面赶超。韩国人在回应中国人用惯常思维表示的言论“中国人连肚子都吃不饱,怎么会考虑发展汽车工业”时,答曰:“正是为了改变我们吃不饱肚子的状况,我们才一定要在吃不饱肚子的时候考虑发展汽车工业。”日本放弃了轻纺业,就业更加充分。韩国产业不断成功升级,更令世界刮目相看。日、韩今日的成功,其产业经济相关理论和思想,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需要特别重视的是,目前很多人反对中国发展重化工业,更多的提法是要搞新型工业化。在理论上,新型工业化是完美无缺的,搞新型工业也是完全正确的。

  但新型工业应当有具体的内容,空喊口号无助于中国产业发展。当今之时,中国万不能从概念出发,因寻找和追求“新型工业”而迷失现有产业发展的方向。应当认识到,任何新型工业都是在原有工业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同时需要再次强调的是,一定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是相对应的,脱离自身条件泛泛空谈,是违反科学的态度。我们担忧的是,在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对应达到重化工业起飞阶段的关键时刻,如果否定工业发展的规律,影响中国重化工业的发展,将使中国再次错过发展的关键机会,带来无可估量的损失。

  (作者为中国汽车工业经济技术信息研究所所长)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星战前战3》
2005中国珠峰科考
青海禽流感疫情
中超联赛第10轮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大城市停车的烦恼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