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VS产品:美国企业如何胜出日本企业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23日 07:54 第一财经日报 | ||||||||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向美国经济发起全面挑战,大有在20年内赶上美国的趋势。美国汽车业受到质优价廉的日本车的严峻挑战,日本银行向美国金融业和华尔街大举渗透,日本商社和日本个人在美国大肆购置房地产,夏威夷基本上成了日本的“领地”,洛杉矶的许多高楼归了日本人,连美国现代文化之代表——好莱坞制片厂也不能在日本人的大举收购中幸免,当时,对于“国宝”被日本人收走,许多美国人是欲哭无泪。
20多年后,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日本经济仍然没有走出低谷,日本公司在美国当年购置的房地产赔了不少老本,马自达、三菱等数家日本汽车公司反被福特、克莱斯勒分别收购,而欧洲的Volvo、SAAB等也分别归到福特和通用名下。好莱坞有的电影制片厂是索尼拥有,但世界电影业仍然是好莱坞人掌管。 日本企业对美挑战失利有诸多因素,包括政治、宏观经济政策等,但企业本身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企业的经营目标。日本企业主要是以提供价格合理、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为经营目标,而美国企业却不只是经营产品和服务,还推销一种“文化”,这就是美国企业与日本企业在本质上的“文化VS产品”的区别。 对于东方人来讲,文化主要是商业之外的文学、艺术等等,而美国人则认为,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the way of life)。因此,日本企业与美国企业经营的区别就成为产品销售与推销“生活方式”的区别。我们可以列出许多在国际上享有名气的日本产品,这些产品是为我们的“生活”服务,但我们却几乎不能想出日本企业向世界推销的“生活方式”,而美国企业却有不少“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感受。 日本等东方人认为,自身文化难以推销给其他国家和民族,有可能认为别国不能接受,更有甚者,认为自身文化需要保持纯洁。而美国人则希望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文化,并认为别国能够接受,当然,分享的过程中,仍然是美国人得益最丰。美国人分享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通过跨国企业的对外推销。对于“文化”推销,东方人也许认为是文化企业的事情,比如电影、音乐以及体育等,但美国的经营者则认为,推销文化是各行各业的事情。美国企业对文化的推销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即行业、企业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并且,文化能带动现有产品和服务,更能开创出新的产品和服务。 美国通用电气的公司目标不是提供电器等产品和服务,而是“带来美好生活”(WeBringGoodThingstoLife)。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当电影演员期间,曾长期受聘在电视上为通用电气做一个宣传的节目,介绍GE的产品,更是在推销“GE带来美好生活”的文化或者生活方式。尽管如今日本的许多电器公司也有“创造幸福生活的新概念”等口号,但人们仍然只是认为,日本电器厂家的产品质量很好,仅此而已。 美国星巴克公司是一家开“咖啡小馆”的公司,但同时也是市值214亿美元、年销售收入35亿美元的跨国公司。星巴克的主要产品就是咖啡,但他们销售的不限于此,而是推销一种“生活方式”。当年星巴克与美国最大的书店Barens&Noble战略联合,一下子在产品里增加了文化的含量,逐渐转变成销售“文化”,继而推销星巴克的休闲“生活方式”。在美国,几千家星巴克每天生意兴隆。欧洲人不喜欢美国打伊拉克,但他们却舍不得星巴克咖啡。星巴克日本公司是当地的上市公司。据5月20日美国新闻协会报道,星巴克计划将中国开拓成继美国后的第二大市场。星巴克悠闲“生活方式”无疑是对美国“悠闲文化”的又一补充。 与咖啡对应的是东方的茶叶,其历史和文化应比咖啡更长。日本有精致的茶道,为什么就没有类似的日本“茶巴克”呢?其原因比较复杂,但有一点很明确,日本人没有像星巴克经营“咖啡文化”那样去经营“茶文化”。东方人喝了几千年的茶,最初咖啡在东方人的口里是苦涩的,但西方人就是不信中国人咽不下这口“苦水”,坚持推销,东方人总算从“苦水”里喝出了香味,并接受甚至是享受星巴克这样公司的休闲“生活方式”。 还有,东京迪士尼已营业多年,中国香港迪士尼也将开业。为什么有迪士尼的西方“老鼠文化”,却没有《西游记》的东方“猴子文化”?为什么“小儿科”的迪士尼乐园居然能迷倒小孩和大人?为什么不能以《西游记》里的故事搞出老少皆宜的主题公园? 当然,销售产品和推销“文化”或“生活方式”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日本企业的问题是一直停留在销售产品的阶段。 美国著名学者亨廷顿的名著《文明的冲突》一书讲得更多的是政治,其实在全球化下的现代商战之中,文化同样是取胜的关键。(作者为美国卡夫食品有限公司高级信息管理咨询顾问)插图/苏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