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水良 李晓东
近几年有较多一定规模的温州民企进行产业链升级或行业“合纵连横”做大,但产业链升级后的管理缺失和人文环境落后,行业联合后的效率低下及协调难度增强,无疑都加大了温州民企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突显了温州民企主动治理升级的困境。
领主式的独裁VS授权
民营企业家中有这种意识的,很多与其出身有关。特别是对第一代企业家来说,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企业家?那些从政府官员或者国企出来的人不算,真正起自草莽的企业家,其早期生涯大都充满苦难。或者是出身不好,或者是穷困潦倒,最后,由于自身天分和胆识,并且有好的机遇,他们创业成功了。但是,底层经历中的种种困难,曾经受到的白眼和伤害使他们内心深处多少有些报复心理,或者是补偿心理,一旦自己掌握了一定的社会资源,自己做了老板,这种领主式的独裁意识就出来了。还有一种是政治愿望受到挫折的人,他们的政治情结无法宣泄。就只能把自己的企业当作假想的政坛,实现自己的权力欲望。
劣根性VS修身
通常民营企业家们最缺少的就是双赢思想,在对待对手方面,惯用的做法就是你死我活。这种心态在各大企业的价格战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20世纪90年代末的彩电大战、空调大战。中国企业之间实际上最需要形成价格联盟,但实际上也最难形成价格联盟,即便是短暂的形成,也会很快被破坏掉。因为民营企业家对待竞争的思路还是停留在你死我活的层面上,绝没有想到要双赢,甚或多赢。目前国内一部分民营企业家有一种周瑜的性格:心胸狭窄、气量短小。更多的民营企业家则兼具周瑜和袁绍的性格:心胸狭窄、妄自尊大,不能容忍一切人,同时又看不起一切人。还有一些民营企业家的人格特征是:远贤人、近小人、喜欢奉承、讨厌批评、出尔反尔、言行不一。
所以,民营企业的失败绝不是因为过程中的种种不可预见因素所导致,而是在企业初创时就已经埋下了失败的基因,失败成了一种宿命,成了无可逃避的规律。中国的封建社会历史长达数千年,在这样一种历史传统的长期熏陶下,温州民企甚至中国民企,产生区域特性文化劣根性是正常的甚至是必然的。
名利VS责任使命
尽管民营企业作为企业形式的一种,其首要任务毫无疑问的应该是搞好经营工作,创造经济效益或物质财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而且,如果企业失去了创造物质财富的功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本价值。但是,真正优秀的企业绝对不是仅仅“销量第一”或“利润第一”的企业,它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事实上,在市场经济下的民营企业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民营企业来自于社会,也必将还原于社会,这是一种新形势下的社企关系。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或被淘汰出局,都要由社会来承接。社会是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没有一个好的环境,民营企业也难以生存。中国民营企业与西方著名企业最大的区别在于:西方著名企业大都是为了一种使命、一种目标、一个产业而奋斗,而中国民营企业大部分都只是为了一个产品,为了一块市场,即发现了一个好产品,然后倾力投入,再无限扩大,而一旦这个产品完结,就再找一个新产品,始终不渝的就是产品取向。在整个产品经营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种狭隘性,这就必然造成企业家对行业前景及企业长远战略的忽略,忽视企业整体架构、人力资源配置、企业文化及长期新产品开发。
管理思维VS管理转型
通常民企管理转型的失败就在于,在它试图创建起一套崭新的经营管理模式的时候,却未能首先建立起一套新的文化哲学和价值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套新的管理方式。而是仍然用旧式的思想观念和管理模式去操作一场新的管理革命,结果,这场管理变革不伦不类,最终归于失败。温州大部分民营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一大特点就是简单模仿外资企业的做法,而国外企业最根本的特色———管理思维精髓却没有学到。就如同中国近代史上的洋务派一样,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武器,决不学习西方先进的精神哲学,最后仍然以失败告终。但大部份管理转型失败的民营企业老板都没能深刻感悟到自身追求个人利益,思想行为违反科学理性原则及人文精神,信誉不高,缺少个人首创精神,热衷于追风赶潮,经营管理活动中带有过多的政治目的,根本违反制度和规则原则的管理思维。
《市场报》 (2005年05月17日 第二十一版)
来源:人民网-《市场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