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条款下的纺织对策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18日 10:06 法制日报 | ||||||||
本报记者 陈晶晶 242条款逐渐演变成发达国家保护国内纺织产业逃避公平竞争的手段,甚至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近两年,欧美等国家依据242条款纷纷制定了国内执行程序,但 是这些程序回避了“市场扰乱”、“贸易有序发展”、“重新实施”等实体性问题 在强烈回应的同时,如果公众评议期后美方裁决要求与中方进行磋商,我国政府及相关行业组织如果能够注重谈判的艺术,则可为我国企业争取到最大的利益 继4月4日美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决定对中国出口的棉制裤子、棉制针织衬衫、棉制及化纤内衣自主启动纺织品特别限制措施调查程序后,5月13日美国商务部宣布,美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CITA)正式决定对这三种产品采取特别限制措施。 此前的4月24日,欧盟也宣布对我国的9种纺织品予以调查。 从今年1月1日起全球纺织品贸易告别配额时代,然而后配额时代的第一个春天里,美欧频频出台的“特别限制”却给中国的纺织品出口市场带来太多的不确定。 美欧“特别限制”程序和要件不符合242条款 5月5日,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在巴黎会见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时明确表示,欧盟发布的针对中国纺织品的特别限制行动指南以及对中国9类纺织品发起的调查,在程序和要件上不充分。这种在配额取消后的出口增长,与正常贸易条件下的出口激增性质不同。 欧盟“特别限制”的依据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工作组报告书》中的242条款,该条款规定: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到2008年12月31日止,如果中国纺织品在进口国由于市场扰乱威胁阻碍贸易的有序发展,则该进口国可以提出磋商请求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在收到磋商请求后,中国应主动控制相关产品的出口数量。如磋商不能达成一致,则进口国可以单方采取限制措施。 242条款是中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就纺织品问题做出的承诺,条款的初衷是为了使2005年纺织品配额取消以后,纺织品能够平稳顺利地实现一体化过渡,在保证发展中国家彻底结束不公平配额体制的同时,保持全球纺织品贸易的有序发展。但是,随着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发展和壮大,242条款逐渐演变成发达国家保护国内纺织产业逃避公平竞争的手段,甚至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近两年,欧美等国家依据242条款纷纷制定了国内执行程序,但是这些程序回避了“市场扰乱”、“贸易有序发展”、“重新实施”等实体性问题,赋予了调查机关极大的自由裁量权,甚至采取了不公开、不透明的调查程序,给中国企业和行业的抗辩造成了障碍,即使如此,在此三种纺织品的案件中,美国政府置中国行业和企业的评论于不顾,仅凭短时期或者说是刚解除配额的非常时期的数据,发动了特限,不能不令中国纺织企业对“公平竞争”的前景感到担心,同时这种不确定性也造成了中国纺织企业发展的障碍。另一方面,与WTO“两反一保”的救济措施相比,242条款由于其发起条件低、调查程序简单等特点,刺激了进口国产业利用此条款来保护自身,阻碍中国纺织产品的进口。因此,中国纺织企业将面对严峻的形势。 在5月13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三种纺织品启动特别限制措施后,我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在随后发表的讲话中也指出,美国政府仅凭2005年第一季度的初步数据即由政府自主启动设限调查,并决定对我纺织品采取限制措施,不符合242条款的前提条件,开了极坏的先例。 如何应对“特别限制” 特别限制措施给市场带来太多不确定因素。今年4月的春季广交会上,纺织品出口成交量不增反减,成交额比去年秋交会下降1.56%,比去年春交会下降1.68%,欧美客户到会少,下单也少。尤其是可能受美国和欧盟设限的针棉服装和化纤服装,成交额的下降幅度都超过10%。 根据美方纺织品特保程序,只要中美双方在为期最长可达90天的磋商期内达成协议,美方如何设限均按协议内容执行,这意味着磋商阶段是我方化解特保措施不利局面的又一次宝贵机会,其效果完全取决于对磋商的策略选择。在强烈回应的同时,如果公众评议期后美方裁决要求与中方进行磋商,我国政府及相关行业组织如果能够注重谈判的艺术,则可为我国企业争取到最大的利益。 据了解,《公众请求对中国的纺织品进口实施保障措施程序》作为CITA审理对华纺织品特保的直接法律依据,严格规定了美方的审理程序及期限,同时在特定的时间段内也为包括我国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在内的各利益关联方提供了阐明观点的机会和时间。企业应积极主动地组织国内与案件相关联的机构和人士向有影响的美方议员政要、财团巨头、中介团体、进口商、零售商及消费者等与案件利益相关的方方面面进行广泛的游说工作,以影响CITA对案件的审理和裁决。 企业平时需要密切关注的信息应当包括:本企业和原产于中国的同类出口产品在进口国的平均数量与价格走势;本企业所占市场份额的变化;其他各类技术性贸易壁垒及潜在知识产权纠纷等;进口国政府的产业和贸易政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