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董事会2005 > 正文
 

民族流通业如何反击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16日 16:11 《董事会》

  通过倒逼第二产业,跨国零售企业才真正实现了“低成本扩张”,同时利用中国市场与欧美市场的购买力差距来实现在跨国流通中的利润

  文/北京物美集团董事长 张文中

  我是搞系统工程研究的博士后,受现代流通远大发展前程的吸引,于1993年自美国归
国创业,从事为流通业服务的信息技术开发,而后于1994年创办了北京物美商业集团。经过8年的创业发展,物美集团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多业态经营的非公有制现代流通企业之一。也因此,我对外资零售业的竞争压迫更感焦虑。

  从发展趋势上看,外国零售企业已经从进入期转向全面、快速的扩张期,无论是实际开店数目,还是计划开店数目都大大快于中国商业流通企业,并且单店规模也远大于中国企业。全球50家最大的零售企业,已经有40多家在中国“抢滩登陆”。竞争最为激烈的是代表现代流通业发展方面的高端领域——大型超市,外资控制的份额更高达80%以上,拥有绝对优势。如上海销售额居于前五位的大型超市均为外资。外资在已经进入的其他开放城市均在很短的时间里包揽前三位。中国零售企业只能在中低端市场经营,而高端市场已经失守,随着高端市场份额的快速增长,中低端市场将逐渐萎缩。

  世界著名管理咨询机构麦肯锡公司的研究报告预测:不到5年,中国大中城市的市场格局为外资大型流通企业将占有市场份额的60%以上,完全掌控中国的流通主渠道和中国的经济命脉。

  面对竞争,民族流通企业表现出了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意识,但仅仅靠企业的行为,是不足以限制这种不同量级的竞争的,需要全社会都来重视民族流通产业的重要性。2004年,在巴西的所见所闻,更加深了我对拉美化现象的担忧。

  曾几何时,从巴西利亚速度到巴西现象,巴西的腾飞令世界感叹,巴西人曾自豪地宣称已脱离第三世界的苦海,成为发达国家的一员。2500亿美元的外债建设了巴西现代化的首都,连接全国的高速公路网络,进口替代政策使众多的跨国公司把总装的最后一道工序搬到了巴西。巴西人住上了高楼,跨越了小康,为人均4000美元而兴奋。巴西人用上了德国大众、美国福特的汽车,荷兰飞利浦、日本索尼的电视,美国宝洁、英国联合利华的牙膏,喝上了美国可口可乐、法国达能的饮料,吃上了麦当劳和肯德基的快餐,巴西人还在家乐福和沃尔玛购买着各式各样的“洋牌子”商品。

  然而,在经历了10年高速成长之后,一条依赖外资的现代化之路使巴西经济陷入了更长时间的停滞。在人均GDP增长的同时,国家经济核心竞争能力并未形成。经过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大规模的对外资开放,通过独资、合资和其他形式,美国公司直接或间接地控制了拉美70%以上的资源开发和原材料生产。巴西100%的汽车工业,57%的化学工业,76%的家电业,60%以上的电力工业都是在跨国公司控制之下。巴西前100家大公司中,外资已占近半。巴西15大银行中外资已占40%。直接投资虽然促进了拉美的经济繁荣,但掌握着拉美经济命脉的跨国公司每年都要把大量的利润汇回母国,造成了经济剩余的大量转移,出现了“增长而不发展”的奇怪现象。巴西的工业乃至流通命脉已完全由外资所控制。仅从机场到旅馆路上,我就发现了五个家乐福,更有四处可见的沃尔玛,巨大的招牌显得十分醒目。一个如巴西这般的大国,如果只有桑巴舞、足球和狂欢节,而没有自己的民族工业、民族流通业、民族金融业,经济腾飞的梦想只能是空中楼阁。

  巴西、阿根廷这些拉美主要靠引进外资拉动GDP增长的新兴工业大国,一度是发达国家眼中的开放模范生,是发展中国家心目中的“赶超榜样”。但是,当中国等低成本大国实行对外开放后,跨国公司纷纷把投资从拉美转向中国。这一次全球性产业大转移,直接导致拉美国家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家贫思贤妻”,艰难岁月,此时才认识到过度依赖跨国公司的危险,才认识到本国企业的珍贵。然而,环视国内,仅剩的本国企业几乎全成了苦苦支撑的“中小企业”,从头扶持这些中小企业,让它们重新成为本国经济的主角,谈何容易!

  回头看看今天的中国,与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相伴而来的是外资大举进入多个行业。除了大量生产加工行业已经被外资大举占领外,流通领域的全面开放使外资“如入无人之境”。他们进入中国的目的不仅仅是急于获得多少份额,而是不断构建其全球采购网,通过大量采购反过来控制“中国制造”的大量企业,我们的第二产业将受制于跨国巨头的销售网。通过倒逼第二产业,跨国零售企业才真正实现了“低成本扩张”,同时利用中国市场与欧美市场的购买力差距来实现在跨国流通中的利润。有专家称这种现象为“零售倾销”,通过这种变相倾销行为,国外零售商就可以掌控我国整个生产、流通环节,将我国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进程牢牢控制在其投资人手中,一旦出现了大规模产业转移的机会,在我国出现“拉美化”状况在所难免。

  入世三年至今,人们正在认真思考零售业全面开放对中国流通产业带来的冲击,也在反思发展民族流通产业的重要性。我认为,要发展民族流通产业,其实就在于鼓励现有的民族流通企业在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下做强做大,而并非需要什么额外的补贴。

  WTO的核心原则就是三个字——“非歧视”。非歧视不仅是对外资企业进入中国而言,而且应当是国内企业能否获得与外资企业同等的竞争地位。

  跨国零售企业可以通过大批量采购来获得市场控制权,淘汰掉竞争能力先天不足的内资企业,又可以通过转移利润来实现股东利益。这种“逆向歧视”造成的影响远远不止这些。由于外资企业的员工工资可以在税前据实抵扣,而内资企业的实际工资高于计税工资的部分,要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缴纳企业所得税,因而在吸引人才的工资政策上,外资企业也占相当的优势,这成了内资企业人才流失的一大原因。

  我的建议如下:

  1.尽快取消外资企业享受的“超国民待遇”的政策,尽快推行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并且按照时间段划分的原则,没有必要再为后来的企业留下任何缓冲期。尽快制定《外贸法》实施细则和出台《反垄断法》。

  2.国家要大力推进民族流通企业的发展。特别对那些利用现代流通业理念改造国有老商业网点、推进社区零售连锁服务体系的民族流通企业的发展给予大力支持。为他们提供现代流通业科技改造、物流基地建设、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项资金扶持,帮助他们积极与城市的商业房地产项目对接,建设更多更好的现代化网点。

  3.组织专业机构,对外资流通企业进入某城市后是否给民族流通企业带来“挤出效应”进行全面客观评价,特别是对外资大规模进入国内市场后已经和将要给民族流通业和国家经济安全带来的负面效应进行评估,供相关部门制定政策依据。

  4.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参考其他加入WTO的国家的方式,尽量对大型民族零售企业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对他们商业建设用地的开发和使用给予扶持,对他们参与城市和农村商业市场建设给予税收上的优惠。

  本文系李斌根据张文中提供材料所编,未经本人审阅

  链接

  商务部《中国流通产业发展报告》:在华外资流通企业新动向

  商务部4月12日发布的《中国流通产业发展报告》显示,外资流通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将成为其全球配置商品资源的战略步骤,中国流通领域将进入开放新阶段。

  该报告指出,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在中国所售商品的95%均为中国生产,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大量采购中国生产的质优价廉的消费品和其他工业产品,供应其全球销售网络,显示出强大的采购能力。

  另外,外资流通企业进入和拓展中国市场的方式正在从投资建店转向收购、兼并等资本运作方式。

  报告说,2005年外资流通企业将在中国市场实现全方位的扩展,外资扩张的地域将从试点城市转向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中型城市的经济中心城市。

  截至2004年底,中国政府批准设立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合计316家,合同利用外资51.2亿美元,开设店铺5366个,营业面积达828.6万平方米。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第48届世乒赛
二战回顾系列专题
库尔斯克会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太平洋海战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新浪狮篮球队回访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