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正文
 

意大利制造 是谁束缚了马可-波罗的手脚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10日 23:01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 陈宏伟

  资料显示,2003年,意大利与中国的双边贸易总额为117.3亿美元,在欧盟国家中由一贯的第2位降到了第5位。对华投资额方面,意大利国际排名在第20位以后。

  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北京办事处首席代表赖世平,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
,补充了最新的数据:2004年,中意双边贸易总额达到150亿美元,其中,中国对意大利出口增长了35%,意大利对中国出口增长了28%,在欧盟成员国中名列第3。而意大利在华投资则排在全球第18位。

  有关专家认为,尽管中意贸易增长较快,但仍与双方的经济实力不太相称,尤其是意大利在中国的投资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规模。

  赖世平承认,“从意大利经济实力看,无论是对中国的投资还是出口,都还有很大的潜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意大利问题专家罗红波说,看待这一问题时,不能简单地批评意大利国际化迟缓或不重视中国市场,其中既不能忽视意中经贸高速增长的良好势头,也不能脱离意大利自身产业结构及企业组织形态特点。

  真正的“意大利制造”只能在意大利制造

  米兰博尼大学国际经济学教授法布里乔·奥尼达,曾在一篇文章中分析过意大利出口产品的地区及行业结构问题,他认为:

  美国市场虽然强劲,但对美出口在意大利出口总额中比重不高;意大利对欧盟国家出口份额高,而该地区经济走势偏偏又不强劲。

  从行业结构上看,世界市场需求强劲的部门,如信息、电信、化学、运输工具部门,在意大利出口中比重都不高;而在意大利出口中占比重较大的部门,如消费品,世界市场的需求却增长缓慢。

  意大利萨莱诺大学公共经济学博士罗萨娜·皮蒂里奥,根据2002年公开数据分析认为,中国对意大利的出口主要集中在电力机械及仪表、服装和裘皮制品、纺织产品和机械设备及仪表。这四类产品占中国对意大利出口总额的54%;意大利对中国的出口主要集中在机械设备及仪表、电力设备及仪表、皮革及其制品,这三类产品占中国从意大利进口总额的70%。

  罗萨娜·皮蒂里奥的结论是,这是个互有竞争的双边贸易结构。中国抓住了加入WTO的机遇,提高传统出口产品的生产能力及产品质量,并加强了这些产品对欧洲市场的开拓,对意大利长期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部门构成一定的竞争。

  事实上,意大利人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这正是赖世平他们张罗“马可·波罗——意大利制造”活动的原因。

  赖世平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他就是要告诉中意双方的企业家,在更具代表意义上的“意大利制造”产品领域,双方合作的前景更光明。

  “真正代表意大利制造及意大利文化的,应当是我们的食品、时装、家居等日用消费品。”赖世平说,“但由于长期以来,我们这些产品自身特点与中国的消费环境不相适应,从而这些也恰恰是中国消费者不太了解和熟悉的产品。但随着近10年来,中国市场发生的巨大变化,现在情况不同了,我们相信这些传统产品能够在中国打开市场。”

  但赖世平的判断果真成立吗?

  佛罗伦萨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贾科莫·贝卡蒂尼,及该校副教授马里奥·贝兰迪,在一篇反思意大利工业的文章中说,“意大利制造”最核心的商品的确是个人及家庭消费品。但从生产本身而言,这些却又是“奢侈品”,因为“这是一种‘意大利式生活’的文化,包括意大利的艺术、历史、阳光、地中海节食型餐饮等等,因此,无论是原料、加工,还是色调、设计,每一道环节都极其重要。”

  按照这种理论,这些甚至只能在地中海的阳光下享用的产品,既无法跨国生产,也不太可能大批量出口。

  正如赖世平所说,“意大利的产品不可能像手机和可乐那样大批量生产。”

  果真如此,意大利产品的全球化之路应当怎样走呢?

  缺乏国际竞争力的小企业承载着国际化重任

  罗红波对于意大利企业规模给其国际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则更为担心。

  资料表明,意大利中小企业不仅为数众多,而且在最近30年间工业和服务业部门的企业平均规模下降速度更快于其他主要国家,今天大约只相当于欧盟其他国家平均规模的60%。

  2000年,意大利有非农企业412.5万家,平均每家企业雇员仅3人,高于希腊(平均2人),低于欧盟所有其他成员国,也低于欧盟的平均水平(6人)。

  意大利小规模企业在企业总数中的比重比德国高10个百分点,比法国几乎高20个百分点,比英国高25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意大利中小企业在国内生产总值、就业、出口中的比重之大,也是尽人皆知的。中小企业占意大利工业部门就业人口的85%,占全国出口的一半以上。意大利98%拥有海外业务的企业,其雇员不超过200人。2002年,意大利出口企业占企业总数的54.9%,而在20-99人的小企业中,出口企业占66.2%,在100-249人的中小型企业中,出口企业占83.9%。

  显然,与多数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意大利主要是由小企业而不是大型跨国公司来承载国际化的重任。

  而根据法布里乔·奥尼达的观点,小企业无论在人才、研发实力,还是进取心、管理体制等方面,都不太可能具备国际竞争力。

  “如果没有一批大型企业以及大型银行机构作为强有力的心脏,意大利经济系统就很难产生一个实力强大、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的企业领导层。”

  据有关统计,在意大利整个出口中,高科技领域产品的比重长期徘徊在8%左右,远远低于美、法、德等国;而意大利研究与开发费用开支在其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也只有1%左右,在欧洲属最低水平。

  加上以家族制为主的企业所有制形态,导致企业主过分看重自己对企业的拥有和控制权,意大利企业对外投资的艰难可想而知。

  赖世平说,在海外投资方面,与美国及欧洲的那些大企业相比,意大利的中小企业需要更加谨慎,和更加严格地保证产品质量,也需要找到更加合适的合作伙伴。所谓“更加合适的合作伙伴”,是指在企业规模、生产能力、管理体制上能与意大利企业相匹配。

  着眼于中国企业的发展及与意大利企业的合资合作,罗红波建议,应当重点关注和研究意大利中小企业形成规模经济的组织形态——中小企业专区。这是一种类似于通常讲的企业集群的分工协作的生产方式。

  “在这方面,中国浙江的某些地区及产业与意大利有相似之处,也有更加广泛的合作前景。”罗红波说。

  意大利人为什么害怕到中国来

  “既然马可·波罗不害怕到中国来冒险,为什么现代的意大利商人却害怕中国?”桑多·波考利曾经如此问意大利企业家们。

  波考利是《为什么不要害怕中国?》一书作者,也是意大利米兰商会和意大利劳工会副主席。该书于2004年11月底在中国出版。

  波考利分析说,是“中国制造”让意大利企业产生了矛盾情绪,一方面,意大利企业对于低成本、高能耗的中国经济增长感到迷惑不解;另一方面,来自“中国制造”的激烈竞争,以及中国假冒伪劣商品现象,让意大利企业担忧。

  赖世平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意大利的企业一方面很小,经不起伤害;另一方面,这些企业大多拥有自己的专利产品,非常关注知识产权保护。“当一个意大利企业家在中国市场看到自己的产品被大量仿制的时候,肯定会影响他对这个市场的信心和投资决策。”

  “意大利企业家希望,中国政府对外开放的有关承诺能更快地得到施行。比如:已经承诺零售业开放,实际执行起来仍然有许多困难;中国人可以在意大利随便开餐馆,但意大利人在中国却不行,因为不能直接进口所需要的原料;在中国开个意大利首饰店也不行,因为首饰不能直接进口;将意大利葡萄酒卖到中国并不容易,目前在北京只有少数几家公司有葡萄酒进口权;中国出口到意大利的纺织品只要付10%的税收,而意大利纺织品出口到中国,却要承担23%的税负……”

  但与桑多·波考利一样,赖世平说,意大利企业没有理由不选择中国。“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的市场环境和投资环境正越来越成熟。这些年,中国加大了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按照加入WTO的承诺,降低了关税,放宽了进口和投资限制。更重要的是,中国目前政治稳定、社会治安良好,外国人在这里工作和生活很有安全感。”

  “像马可·波罗一样,意大利人从不缺乏开拓精神和能力。如果一个地方的市场条件足够成熟,意大利人肯定会来的!”赖世平说。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意大利制造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第48届世乒赛
二战回顾系列专题
库尔斯克会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太平洋海战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新浪狮篮球队回访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