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0家外企望洋兴叹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30日 10:47 四川新闻网 | ||||||||
记者 王代林 实习生 王丹 [核心提示] 去年7月1日,新《对外贸易法》开始施行,外贸进出口权由过去的审批制变成了备案登记制,一度经营门槛颇高的国际贸易之门轰然洞开,这也点燃了四川企业赚外汇的激情。近10
然而,4月11日,有680多位老板捧场的“四川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报告会”上传出消息:在目前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5000家川企中,只有1900家有实际业绩,另3100家企业实际业绩为零。为何“有权不用”?省商务人才交流中心专家透露,主要原因是缺乏真正的外贸人才———入世三年,人才瓶颈的制约暴露得越发突出。 剃头挑子新增企业热、出口实绩冷 据省商务厅外贸处处长杨春轩透露,去年我省外贸出口额近40亿美元,有进出口经营资格的企业4338家,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1771家。而在今年头3个月,有进出口经营资格的企业已增至5000家,有进出口实绩的1900家。 激流勇进背后,凸显的是剃头挑子一头热一头冷的局面。杨春轩说,在获权企业中,只有38%的企业在经营,人才匮乏让大部分企业空有一身抱负。 入世三年,我国已跃居世界第三大贸易国,越来越多的进出口企业对商务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据预测,未来五年内,我国进出口企业将由18万家增至36万家以上,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将以每年36万人的速度增加。但目前全国仅有逾十万人取得国际商务职业资格证书,远不能满足国际贸易大幅增长的需要。 而在省内,专业国际贸易人才就更少。按最简单的每家企业1个外贸人才的配置,四川5000家企业至少要5000从业人员。但实际情况如何呢?记者调查了几家有代表性的企业。 江安蜀星纸业早在几年前就拿到了商品进出口权,但没想到还是只能“望洋兴叹”,到目前为止,该公司的外贸业绩簿上仍然是“0”。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内没有外贸人才,一直想引进‘千里马’,但从来没有谈成过。” 宜宾金洋公司前几年花钱培养了一名翻译人员,学成之后却被其他公司挖走了。“外贸人才奇缺,业内互相‘挖墙脚’的现象不算稀奇。我们的条件、待遇留不住外贸人才啊。”至今,该公司在与外方接触时,都只好把材料带回国内请人翻译。“我只认得到美元符号,不懂英语,更不懂外贸规则和技巧。”老总苦笑。 业绩拔尖的企业也在喊人才饥渴。井研食品公司外销额上1000万美元,但老总席毅杰仍向记者诉苦,该公司只有5个外贸人员,后备力量也跟不上,业务量见长、人手少的矛盾很尖锐。 千里马难求 新手上路难、高手请不动 为几千家企业寻求外贸实绩的零突破,各方都在努力。省商务厅去年和今年连续举办大型商务人才招聘会,其中企业提供的外贸人才岗位占到60%。“但实际只招到20%”。 “太难招了。”一位老总连续两次企图在招聘会上找到“千里马”,都以失败告终。他开出的价码是,5万元底薪,加业务提成再加业务经费。应者众,但要么只懂英语,要么懂点书本上的国际贸易规则,单一性非常明显。而深谙涉外法律、商务谈判类的外贸高手,却万里难挑一。 某商务人才交流培训中心负责人熊毅认为,“目前,省内兼具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又精通外语的复合型外贸人才奇缺。”据了解,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每年培养100多名外贸专业毕业生,留在省内的“有1/3”。四川省对外经济贸易学会副秘书长蒋瑛告诉记者,成都各大高校培养的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大都理论精,操作弱,单一性很强,教育部门虽意识到培养实战型外贸人才的重要性,开出了模拟国际贸易流程的课程,但毕竟仍是纸上谈兵。 实战经验丰富的人才并非没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各专业进出口公司活跃着大量懂外语、精业务的国际贸易好手。一知情人透露,现在这些人仍然在做国际贸易,并且随着《对外贸易法》的修订,个人外贸经营开禁,高手们不必再“寄大公司篱下”,而是放开手脚,将个人外贸公司打理得有声有色。他们对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招不到专才,有自己的看法。 30出头的小印从1993年开始做建材进出口生意,业务遍及亚洲、美洲和欧洲。小印透露,像她这样的外贸人员大都有自己的公司,规模虽然不大,但客户群和业务量都非常稳定,收入也相当丰厚,当然不愿到中小企业“帮忙”。所以,要在各种招聘场所觅到他们的身影不大可能,重金延揽往往也不能奏效。 人才孵化 教育与企业的对接渠道 面对巨大的人才缺口,杨春轩支招,没有人才的企业可以向当地商务部门咨询,就近进入“外贸孵化器”。“外贸孵化器”即是政府选定一些有经验的外贸公司,以“一带一”、“一带多”的形式,领着“新手”企业做外贸。 但这毕竟不是长远之计。世贸组织研究会理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徐进亮给四川企业开出的“药方”是依靠企业自身。他说,四川企业个头小、实力不雄厚,想去挖别人墙脚不现实也不明智。最好的办法是企业自己培养,比如在大学定向培养,同时,要提高现有人才待遇,建设企业文化,让外贸人才在企业真正安下心来,发挥所长。 蒋瑛同时也是学校系主任,正是这个身份让她对外贸专业学生的培养多了一层苦恼:因为需要付出成本,外贸公司大都不愿接纳实习生。在她看来,定向培养企业所需的外贸人才,教育部门与企业之间应该有对接渠道,但是这个渠道如何建立,还需要探索。 杨春轩也透露,从企业老总到基层业务员,整条外贸链上,都处于人才缺乏的状态。政府层面上已经意识到这种缺陷,商务部门挤出资金,免费为企业老板举办各种培训班、报告会。自前年来,已举办过多期活动,帮助企业决策者们了解国际贸易行情和规则等。为了解决教育和实践脱节的问题,省商务厅今年特别把商务人才培训引入了商务人才招聘会。 拿到外贸进口权的企业当然也不甘老是望“洋”兴叹。尽管遭受过“挖墙”之痛,宜宾金洋公司老总仍对记者表示,会继续培养自己的外贸人才,让公司外贸业绩的增长更有后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