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正文
 

中国车会能否像中国鞋一样销遍全球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22日 08:32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本报实习生 张宁 发自上海

  ●今日开幕的2005年第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已晋级为一项国际车展,海外媒体对此给予高度关注,路透社的一篇述评干脆起了个标题设问:准备好买辆中国车了吗?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和丰田汽车公司都开始担心中国这个对手了。一位中日合资汽车
企业日方负责人坚信:中国汽车一定会在日本的街道上行驶

  ●欧美人士习惯了充斥于西方市场的中国鞋子、针织品、廉价电子商品,要说服他们购买中国生产的汽车,恐怕得先让他们对中国产品的看法有个意识飞跃

  中国轿车首次进军欧洲市场

  华晨金杯中华汽车将于今年9月在德国上市,这是中国轿车首次进军欧洲市场。在4月初于德国莱比锡举行的车展上,华晨展出了第一辆专为欧洲市场开发的“中华”M1型车。

  德国媒体对此不惜笔墨大幅报道:

  《南德意志报》:“中国人滚滚而来!‘中华’开始了欧洲长征”;“中国汽车制造商向德国出发”

  《莱比锡人民报》:“中国人来了”

  《网络报》:“中国制造”

  《汽车图片报》:“华晨中华:中国带给欧洲的价格破冰船”

  《经理杂志》:“中国汽车工业——挺进德国”

  《商报》:“中国人勇敢跃入德国市场”

  上海车展打响“中国牌”

  2005年第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今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正式开幕,中国汽车工业在经过2003年的井喷、2004年的震动之后迎来了2005年的关键发展期。如果把2005年中国汽车市场比作一出即将上演的重头戏的话,那么本届上海车展无疑是这场戏的序曲。

  在本届车展正式开幕前,海外媒体关于中国汽车产业的报道明显增多,英国《金融时报》、香港《南华早报》、《虎报》纷纷撰文报道中国汽车业的发展近况。4月16日,路透社还发表述评,提出了一个引人思索的问题:“准备好买辆中国车了吗?”

  许多海外媒体都认为,继上世纪日本、韩国汽车大举杀进欧美市场,在国际汽车市场中成功搏杀之后,中国汽车正在开始成为全球车市一支引人注目的“新军”。

  2005上海车展就规模和影响而言,已成为世界著名汽车展,有望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一次汽车展;并且作为对外窗口,车展旨在展示本国厂商实力,树立中国品牌,最终将中国汽车“开进”国际市场。参展国家和地区包括来自美国、日本、瑞士、德国、韩国、印尼、中国大陆及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等26个国家和地区。参展厂商达1036家,为历届之最。昨天,上海国际展览中心现场车模和展车各就各位,静候开幕。五星级宾馆房间一订而空、汽车模特身价飞涨、飞机票紧张,一切都透露着中国车展晋升国际级车展的信息,对强调中国作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市场的影响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今天车展正式向公众开放。车展从2005年4月22日至28日,为期7天,本次车展吸引了大批跨国车商,通用、福特、大众均占据了半个展馆,但车展最重要的展览位置留给了国内车商。上海汽车占据了1号馆的中心位置,上汽旗下各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的展览位置都已经安排停当。

  概念车已不是跨国企业的专利,当世界刮起了复古风的时候,民营企业吉利汽车已走在潮流的前端,在本届车展上推出了“吉利城堡”概念车,此车完全由吉利人自主研发,包括外形、底盘到发动机等等,外车身及内饰完全由手工打造。

  因自主研发和自主品牌而被业内广泛关注的安徽奇瑞汽车,4月19日在上海举行2005上海国际汽车展新闻发布会,首次全面向业界展示了其自主研发的成果,其中包括5款面向欧美市场的全新车型、6款瞄准未来5年发展趋向的发动机以及中国第一个CVT无级变速箱。

  更引人关注的是奇瑞自主品牌的发动机。据有关人士介绍,奇瑞的发动机厂已于上月正式投产,目前已拥有3个系列18款发动机。今后,奇瑞系列车型都将逐渐搭载这些“中国血统”的发动机。业内人士认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历史就是受发动机制约的历史,奇瑞的自主品牌发动机和变速箱,对于中国汽车业而言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今年,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老大哥,一汽集团这次终于没有给自己丢脸,拿出了历时4年全新研发的两款红旗概念车,其中包括新一代红旗旗舰D级车和另一款中档轿车,据悉,两款车型的量产版将在明年初上市。

  不可否认,这些自主品牌与跨国巨头的泱泱大军相比,还是相形见拙了点,但这些尚没有强大的力量实际上是展示一种信念,一种中国人坚信自己能够生产和制造自主品牌汽车的信念。

  俗话说:“十年磨一剑”。中国汽车工业在经历了数十年发展壮大后,终于等到进军国际市场的预备阶段了。

  国外市场青睐“中国牌”

  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七大经济体,但在汽车领域还是棵尚未茁壮的树苗,2004年国产轿车的出口量还不到1万辆,主要销往中东和非洲。今年,中国把目光聚焦在了美国这个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上。中国汽车生产商以及国外合资方已经表示,将计划投入150多亿美元巨资,使汽车生产能力在2008年能够翻三倍,产量超过700万辆。

  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简称CSM)工作的张耶鲁说,一旦各方面条件都成熟了,中国公司必将走出国门,而汽车生产商也不例外,市场最终也会因此变得成熟。

  2004年12月6日,美国汽车经销商梦幻汽车公司与奇瑞汽车签约,买下在北美市场的独家分销权,并将在2006年引进5款全新车型,于2007年1月份开始销售,而价格会比同类竞争的美国汽车低30%。据了解,梦幻汽车公司在美国市场有着较大影响,它将为奇瑞汽车在美国市场上的销售投资2亿美元。奇瑞指出,将销往美国的5款车是即将投产的SUV以及在北京车展上亮相过的NEWCROSSER等奇瑞新研发的车型。尽管国内汽车界人士对奇瑞汽车大批量出口普遍存在怀疑态度,但此次担任奇瑞汽车在美国全权销售代理的纽约梦幻汽车公司总裁马尔科姆·布里克林却非常乐观,“我把奇瑞看成是第二个丰田。”

  荷兰著名汽车交易商PeterBi鄄jvelds与江铃汽车集团日前签署汽车代理销售合约,决定从今年4月开始,将为江铃分销预计2000辆其越野品牌车———陆风SUV。陆风SUV汽车也因此成为第一批进军欧洲市场的中国汽车,而价格几乎是同类竞争者的一半。

  国外的汽车经销商为何对中国民族汽车品牌出口如此积极支持?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曾经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2004年春天,李书福曾与中东地区一家非常有实力的汽车经销商洽谈出口合作事宜,这家经销商对吉利提出的合作条件居然全部接受,只希望能够获得吉利在中东地区独家销售代理权。李书福自己也很奇怪为什么这家经销商如此看好中国的汽车产品,这家公司的一位负责人表示,他们曾在这方面吃过“大亏”,最初中东地区只销售欧洲和美国的汽车,之后日本的汽车进来,他们并不看好日本车,仍只销售欧美的汽车,结果日本车在当地热销,他们只能眼看着自己的竞争对手大把捞钱。后来韩国的汽车又来了,他们依然不看好韩国车,最终韩国车热卖他们又没有从中得到任何好处。这次中国汽车的到来,他们就立即行动,生怕重蹈覆辙。的确,日本丰田汽车如今是世界第二大汽车制造商,而它在20世纪50年代才起步,60年代刚在美国发展时举步维艰,韩国的汽车在上世纪80年代还受很多人奚落,而后的起飞完全得益于国家战略,可以看出战略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现在,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和丰田汽车公司都开始担心中国这个对手了。如果说,日韩模式曾经成功地打开了世界汽车市场,那么中国的汽车企业真的准备要“师夷长技以制夷”了。日产东风中国区总裁中村克己称:“我不清楚他们还要花多少时间,10年、20年、或者30年,但是中国汽车一定会在日本街道上驰骋。”

  日本韩国汽车能创造这样的辉煌,中国汽车为什么就不能呢?

  “中国牌”走出国门前路漫漫

  不过,担忧也普遍存在。尤其是近来市场低迷,2003年汽车销量增加了一倍,2004年就骤减至15%的销量增长,预期2005年销量增长额会更低。国内一直冲在汽车出口的最前线的生产商有两家:浙江民营企业吉利集团和奇瑞汽车,但它们仍然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走的路还很长。麦肯锡咨询公司预言,如果中国在2010年之前还不能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市场,将会面临数百万辆汽车滞销的局面。

  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计划将2/3的生产汽车销往海外,并希望到2007年,吉利的产量能达到每年65万辆。李书福似乎有着使不完的劲,只要是了解中国汽车界的人都知道被戏称为“疯子”的李书福。当年,他用他的个人魅力、开创事业能力以及经营关系网吸引了高达几个亿的民间投资,开始涉足资金密集、劳动密集、技术密集的汽车产业。1997年,研究了几年汽车结构的他终于拿到了汽车生产许可证,正式简单而又艰难地开始了他的造车之路。

  “我们要像卖温州打火机一样让吉利车走向全世界。”李书福上月在北京说道,温州打火机靠着质优价低占领了世界市场,如今世界上1/4的打火机是温州产的。他认为,中国造汽车如同种树,一棵一棵地种,浇水施肥,最终形成森林,不要直接从外国买一棵大树,这是没有灵魂的。至于这样的创新会不会失败?担心是多余的,汽车工业百余年的发展史本身就是创新的历史,是担风险的过程。

  但是,中国汽车企业仍需迈过几个坎:必须增强研发力量,缺乏研发力量,就没有核心技术,核心技术是无法抄袭的,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才能有效避免侵犯专利权,仅仅靠外观也是没有竞争力的。还需要解决中国汽车制造高成本问题。较差的维护和汽车零件的进口都会导致汽车成本上升。

  另外,还要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特别是欧美人士由来已久的对中国产品质量低下的看法了。欧美人士习惯了充斥着西方市场的中国鞋子、针织品、廉价电子商品,要说服他们购买中国生产的汽车,恐怕得先让他们对中国产品的看法有一个意识上的飞跃才行。“毕竟买汽车不像买计算机,设计、品牌、产品附加值等都是消费者考虑购买的因素。”中村克己认为,中国完全有能力制造出符合标准的汽车作为人们的交通工具,但是要树立一个品牌,一个中国自己的品牌,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评论】【谈股论金 】【打印】【下载点点通】【多种方式看新闻】【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圆明园工程风波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
定远号舰重返威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珠峰科考登顶复测
2005环球小姐赛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