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健力宝股权变局 > 正文
 

上海国资:民族饮料第一品牌健力宝陨落谁之过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21日 17:08 上海国资

  如果说后李经纬时代健力宝已经式微,那真正给健力宝带来没顶之灾的则非张海莫属

  本刊记者 东涤任

  2005年3月23日午夜,健力宝改制闹剧中的主角张海,在广州东山宾馆饱餐了鲍鱼、鱼翅之后,被公安机关抓捕。同时被抓的还有张海的亲信,原健力宝投资管理部总经理曹庭武
、原投资管理部投资总监郭建函。几天之后,健力宝事件的另一主角祝维沙也被拘留。

  至此,健力宝长达数年的改制出现了一个当初谁也没有料到的局面: 三水区政府在2004年12月初派健力宝复产工作小组驱逐接手张海的汇中天恒投资有限公司后,又把张海等自己当初一手选定的政府股权受让方送入“牢笼”,从而以8.9%股份行使健力宝的实际控制权。

  高举民族饮料大旗的健力宝,在经历种种磨难之后不可避免地陨落——曾经数十亿元的品牌价值一落千丈,2003年销售额也从高峰时的60亿元跌落至35亿,惟一上升的是银行贷款余额,这一数据从2001年的13.6亿元升至22亿元。

  到底是哪些人导致了健力宝的衰落、谁又该为健力宝的陨落负主要的责任呢?在健力宝改制谜局中,我们试图寻找出答案。

  成败李经纬?

  健力宝曾经完全笼罩在一个人的光环下,即便最终的股东三水区政府,也曾对他屡屡退让。这个人就是健力宝辉煌的创造者李经纬。

  1984年,李经纬在广东省体育科研所发现一种无人问津的运动饮料配方,并将之投产,取名“健力宝”。通过赞助奥运会、全运会、亚运会,健力宝开始走红大江南北,成为中国民族饮料第一品牌。1991年,李经纬甚至在美国成立分公司,试图占领美国市场。

  健力宝如日中天的同时,健力宝的实际控制者人李经纬和健力宝的真正主人三水区政府,为了各自利益,斗争也日益升级。这成为健力宝由盛转衰的的开始。

  当时摆在李经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健力宝是他一手创建并引向辉煌的,但就产权关系而言,却不是他自己的企业,不管创造多么大的辉煌,最终随着自己的退休,一切都将逝去。为了维持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和利益,李经纬开始不断安插家族亲信进入公司担任要职。逐渐地,健力宝落入一群以李经纬为首的内部人手中。

  同样,李经纬的思维模式也被他自己的亲信重新复制。李的四大副手——阮钜源、黎庆元、杨仕明和于善福也同时争相在健力宝安插人手,争权夺利。早自1995年始,针对李经纬个人及其管理团队的各类举报一直不断,至2000年,检举再掀高潮。

  少数人依靠亲信在健力宝的统治,必然引起一系列的利益不平衡。在这种情况下,健力宝开始人心不稳,大部分员工因为与高层扯不上关系升迁无望而无心工作; 庞大的销售队伍锐气尽失、不思进取; 而财务、广告等要害部门则因为充满领导的亲信,腐败成风。

  从1997年开始,尽管每年广告费仍在亿元之巨,健力宝的销售增长却出现了停滞。1999年起,公司产销下滑速度进一步加快。至2002年三水区政府决定转制出手健力宝股份前夕,健力宝年利润已从鼎盛时的2亿元下滑至4000余万元,对三水区政府的税收贡献也从上亿元的最高峰跌落。

  从这些情况来看,李经纬对健力宝的没落确实是难辞其咎。

  随着与政府矛盾的逐渐升级,李经纬开始把主要精力放在考虑如何通过改制来摆脱股东的牵制,以致于无心经营,健力宝业绩日渐下滑,甚至有人由此推测李经纬是有意为之,目的是将健力宝优质资产变为劣质资产,为未来的收购创造可能;而三水区政府则对李的不信任日益加剧,多次考虑换帅。

  1999年,李经纬提出在健力宝内部实行员工股份合作制,由管理层自筹资金买下政府持有的股份,但被三水区政府断然拒绝。

  政府此时已经对李经纬产生了深深的不信任。2001年下半年,政府撇开李经纬团队,与新加坡第一家食品公司、法国达能等20余家战略投资者密切接洽,并最终于2002年1月15日与张海达成股权转让协议。

  仅仅在一周以后,李经纬突发脑溢血住院。但对李经纬时代的清算,并未因其病发而结束。2002年7月,跟随李经纬多年的健力宝集团原副总经理杨仕明、阮钜源、黎庆元等人被“双规”。10月因涉嫌贪污,李经纬被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罢免了其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的资格。但立案至今,检察机关却一直未对李经纬正式起诉。

  资本大鳄张海

  李经纬的下场与张海的登台密不可分。如果说后李经纬时代健力宝已经式微,那真正给健力宝带来没顶之灾的则非张海莫属。

  2002年1月15日,三水区政府公布向浙国投转让健力宝75%股份的消息,股权作价3.38亿元,正好是当初安达信对健力宝总资产评估值4.5亿元的75%,也是李经纬们最初试图进行MBO所出的价钱。

  随后事态很清楚表明,浙国投并非真正的买主,他只是受张海的委托而收购健力宝的股权的。

  现在的问题是,既然每股价钱一样,政府为什么愿意把股权转让给张海呢?张海又是何许人也,可以让政府给他这么大的面子呢?

  张海早年身世神秘,但自从2000年4月在资本市场打造凯地系后,便被市场认为是一条资本大鳄,张海入主中国高科时仅有25岁,也是中国上市公司里最年轻的董事长。

  2000-2001年间,张海通过凯地系染指方正科技、银鸽投资、飞亚达、中科健、深大通等上市公司,号称控制资金已逾百亿。很显然,张海是资本市场的大鳄,并不是一个做实业的企业家。

  根据张海和三水区政府达成的协议,张海拿出的3.38亿元将分三期注入健力宝法律上的股东——三水公投账户: 首期1亿元于交易当天支付,其后两个月内再支付1.38亿元,余下1亿元在一年之内付清。后来,最后1亿的付款条件又有了修订——取决于三年内发现的公司或有负债情况。

  但擅于空手套白狼的张海,实际上并没有用真金白银收购健力宝。按当初签订的受让协议,张海需支付1亿元的定金给出让方。但后来张海又与三水区政府签订了一则补充协议,称可以等额的国债作为定金。于是张海拆借来1亿元国债给三水区政府。

  事实上直到张海栽跟头为止,三水方面仍然没有全数收到张海的股权收购款。

  在施展空手道入主健力宝后,张海和一致行动人们开始表演一场掏空健力宝的超级腾挪秀。

  2002年底,健力宝耗资千万入主河南宝丰酒集团,之后又斥资上亿元受让“深圳足球俱乐部”,改名为“健力宝足球俱乐部”;2003年中,张海又利用健力宝数亿元资金,间接持有在港上市的平安保险法人股7000余万股,经配售于当年底增持至1.4亿余股; 其后,张海故伎重施,直接购入原周正毅持有的福建兴业银行7000万法人股; 2004年一月,张海还曲线收购辽宁和上海的两支球队。此外,张海以健力宝名义在海外投资建立了大量子公司,而大股东却是张海自己。

  2003年,张海推出第五季和爆果汽等新品。为此,健力宝集团曾将近2亿元以广告策划费用和材料订金的名义划到广州浩汛广告公司和广州时代精英策划有限公司,而这两家公司并没有履行义务,这笔巨款最终也不知所终。实际上,推出新品成为张海从健力宝转移资金的又一手段。

  在张海时代,健力宝向银行的借贷大幅飚升,张海入主之前,健力宝2001年的银行贷款余额仅为13.6亿元,张海入主健力宝后的两年之内,健力宝整体的银行贷款额为22亿元。近期,更有健力宝集团举报张海的材料称,张海等存在“以做假账、虚增库存、虚增销售等方式挪用、抽走、转移、侵吞健力宝资金”的问题,涉案金额不低于7亿元。

  经过张海、祝维沙等人短短两年时间的疯狂转移,健力宝资金紧张,拖欠供货商和经销商大量资金并导致供货的中断,一度停产,业绩一落千丈。更要命的是,健力宝的帐目成了局外人不能说清的烂帐——在健力宝又一次的股权转移中,净资产约9个亿的健力宝集团的91%的股权,只卖了1亿的价格。

  强势三水区政府

  在健力宝陨落的过程中,张海和李经纬固然要承担主要的责任,但三水区政府方面也确实也存在诸多处置不当之处。

  在李经纬时代,作为持股75%的大股东,三水区政府在化解健力宝存在的问题上无所作为,却大力插手健力宝的日常经营,企图以更大程度的控制保证自己的利益。

  三水区政府要求,健力宝每开发一种新产品必须通过政府审批,经过政府的财政预算,然后划拨经费,“三水非常警惕李经纬借开发新产品之名转移资产,因此几乎每一个新的招商引资项目,政府都要亲自审批,资金卡得紧,还得主动要求替健力宝寻找合作对象。” 一位健力宝老干部评述。

  作为政府,三水市把完成就业率的政府目标,不恰当的分解给具有劳动用工自主权的健力宝——根据三水区政府要求,健力宝员工必须保证三水当地人比例不低于45%。三水区政府对健力宝内部人事干涉的结果,导致三水成了健力宝的主要中层骨干。而这些人,又形成对李经纬经营上的掣肘。从90年代开始,李经纬把很大一部分精力用于稳定这一批中层力量。

  李经纬出局后,为什么三水区政府选择了一个资本市场的投机大鳄来接健力宝的盘呢?无人可以给出有明确证据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整个交易进行的草率而缺乏规范。如此巨额资产出让,三水区政府既未请财务顾问提供中介服务,亦未对买家的资信进行调查。交易过程更是黑箱操作,长期秘而不宣。也正是三水区政府把张海这样一个根本无心产业经营的投机资本高手引入健力宝,为以后健力宝的衰落埋下了决定性的伏笔。

  三水区政府在饱偿了张海团队入主健力宝以来的一切苦果之后,对来历不明的外来投资者尤为过敏。此种心态下,李志达入主健力宝的过程中体现得尤为充分。

  三水区政府于张海与李志达股权交易次日,即将张海的股份冻结,以阻挠李志达完成股权过户和工商变更。并以此为要挟,要求李志达划拨总计1.66亿元的资金进入三水公投账户,结清经销商和健力宝欠政府的历史旧账。

  李志达并未立即接受以1.66亿元资金换股权过户的条件。但还是陆续向企业注入资金总计1.08亿元,分别用于购买原料、支付经销商欠款和销售公司欠薪。但因为原料到货尚需一段时日,至12月初,健力宝还未真正复产。 在这种情况下,三水区政府再次挥动公权,用强力替代市场,用权力替代法律,驱逐李志达,并重掌健力宝权柄。

  为了给自己的接管赋予合法意义,李经纬卸任后的情景重演,张海在2002年收购健力宝时与政府领导人可能存在的内幕交易,被政府新的领导人重新揪出,为政府推翻张海入主前后的一切交易提供合法依据。

  在这场围绕健力宝的博弈,最终是一个共输的结果。回顾健力宝的改革历程,三水区政府、李经纬、张海、祝维沙、李志达,没有一个人最终成为赢家,但对于健力宝的陨落,他们或多或少却都负有一定的责任。

  但这一事件最大的损失在于,经过数次的利益纷争,当初曾经为三水区政府贡献45%财政收入的民族饮料第一品牌健力宝,早已黯然无光。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健力宝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 】【打印】【下载点点通】【多种方式看新闻】【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