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财富杂志:中日争夺铁矿石定价主导权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20日 19:30 中国科技财富 | ||||||||
2005年2月22日,日本最大的钢铁制造公司与世界最大的铁矿石企业——巴西淡水河谷矿业公司就今年的铁矿石涨幅达成一致,全球铁矿石价格将在去年18.6%的涨幅基础上,再次猛涨71.5%,创下铁矿石年度涨幅的历史记录。 这次谈判确定的价格将从今年的4月1日开始实施,并将持续到明年的4月1日。按照传统,亚洲地区铁矿石进口主导价主要由日本钢厂与矿石巨头之间的谈判结果确定,因此此次
但是,对于这种世界铁矿石巨头狮子大开口和日本钢厂不与其他钢厂打招呼就自行定价的做法,在欧洲和中国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弹。在欧洲,目前仍排名世界第一的阿塞洛钢铁公司就表示,不准备接受日本钢厂与三大铁矿石企业制定的新的铁矿石价格,而继续加大与矿业巨头的谈判力度,争取更能接受的采购价格。在中国,代表中国钢铁企业参与国际铁矿石谈判的宝钢随即在其网站上公开发表看法,认为“这个涨幅超出了钢铁业能承受的范围,必将对全球钢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也不利于整个钢铁上下游产业链的长期健康发展”。并且将努力继续保持与各主要供应商的谈判,并“努力寻求一个双方可接受的价格方案”。 比起欧洲钢铁企业,宝钢不愿意接受日本与铁矿石生产商已经谈定的“基准价”的做法更有其深刻的含义,因为这表明,随着中国钢铁业的快速发展,中国钢铁企业的自我意识开始增强,并正式启动了与日本争夺亚洲铁矿石定价主导权的进程。 如果宝钢通过谈判能够获得比日本企业更为优惠的铁矿石采购价格,就表明原来一直由日本钢厂主导多年的亚洲铁矿石定价主导权,正式转移到了中国钢铁企业的手中。 挑战失败 事实上,这种对亚洲乃至世界铁矿石定价主导权的争夺对中国钢铁企业来说肯定是一种十分艰巨的挑战。世界上很多媒体在评论此次铁矿石涨价的时候都表示,尽管中国从1996年开始,就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钢铁大国,并且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凭借国内旺盛的需求使世界钢铁产业走出衰退的泥潭,成为拉动世界钢铁产业和铁矿石需求的主要动力,但是在铁矿石定价权的问题上,其声音仍然相当的微弱。 这种评论一点也没有贬低中国钢铁行业的意思,而随后的宝钢与世界三大铁矿石生产商谈判的最后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2月28日,宝钢集团在网站上再次发表声明,表示公司已经与巴西、澳大利亚铁矿石企业就2005年铁矿石涨价的幅度达成一致。同2004年相比,采购自巴西淡水河谷(CVRD)所属卡拉加斯粉矿(SFCJ)和南部系统粉矿(SSF)的离岸价格分别上涨71.5%;而采购自澳大利亚哈默斯利粉矿、块矿以及哈默斯利扬迪矿的离岸价格同样上涨71.5%。这一涨幅就是日本新日铁钢铁公司与三大铁矿石巨头——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亚力拓公司以及澳大利亚哈默斯利谈妥的涨幅一致。 这意味着中国钢铁企业被迫接受了先前日本钢厂制定的价格涨幅,而没有人们所期望的那样激烈的唇枪舌剑与力挽狂澜。从日本与三家铁矿石生产商达成一致到中国钢铁企业被迫接受距离不过仅仅6天的时间,而这短短的6天天恰恰反映了中国钢铁企业想要主导亚洲铁矿石定价,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对于中国钢铁企业同日本争夺亚洲铁矿石定价主导权的努力宣告失败,中国很多关注此事的国内媒体都用“含恨”一词来形容,而寄予宝钢厚望的中国钢铁业也是叹息声一片。2005年,中国钢铁企业未能改变日本与铁矿石企业联手制定铁矿石价格的现有格局,而欧洲企业也同样没有达成这一目标。3月3日,与宝钢一起反对“日本钢厂谈判的价格就是基准价”的阿塞洛钢铁公司也突然宣布,同意三大铁矿石生产商调高铁矿石价格的做法,接受71.5%的涨价幅度。至此,欧洲钢铁企业挑战日本钢厂主导铁矿石定价的努力也宣告失败。而著名的《经济学家》杂志不久前发表评论文章说,随着欧洲钢厂的屈服,世界铁矿石价格就是新日铁制定的“基准价”,世界上很难再有钢铁企业对此价格提出挑战。 原来欧洲钢厂每年会单独与世界矿业巨头进行一次谈判,以确定当年的价格涨幅,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德国的钢铁企业,而最近阿塞洛钢铁公司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随着今年欧洲也被迫接受日本钢厂制定的价格,表明日本钢厂主导亚洲甚至世界铁矿石价格的地位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得到了加强。因为以往日本的价格只是亚洲的价格,而现在这一价格已经变成了全球性的价格。 倾斜的天平 中国想要打破日本对亚洲铁矿石定价主导权的垄断,的确并非易事,因为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通过参股巴西和澳大利亚矿山等办法逐步取得了对这种权利的垄断,并且这种垄断优势是随着日本钢铁工业快速发展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上个世纪50年代初,日本的钢铁产量在世界上的份额只有不到5%,由于从海外采购的铁矿石有限,所以根本谈不上亚洲铁矿石主导权的问题。但是到了70年代,日本的钢铁工业迅速发展,其在世界钢铁工业中所占的份额增加到了近20%,成为仅次于前苏联的世界第二大钢铁生产国和最大的钢铁出口国,以及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这种在世界钢铁工业内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及对海外的铁矿石巨大采购,使得日本顺理成章地成为世界铁矿石企业的主要交易对象和价格谈判对手。 在成为理所当然的亚洲钢铁工业主导力量之后,全球爆发了石油危机,这使得本土严重缺乏铁矿的日本钢铁企业担心有一天也会爆发铁矿石供应的危机,于是它们开始在全世界寻找能够获得的铁矿石资源,以确保本国钢铁产业本身的持续发展。参股到世界各家矿山成为当时日本获得海外铁矿石资源的主要手段。正是通过参股的方式,日本钢铁企业与世界铁矿石生产商建立了非比一般的紧密联系。 进入80年代,日本钢铁大国的地位开始动摇,其在世界钢铁市场上的份额逐渐减少到了10%左右。而这一时期,韩国钢铁工业在亚洲迅猛崛起。这一时期韩国钢铁工业迅速发展的一个缩影就是目前亚洲最大的钢铁公司韩国浦项钢铁集团,该公司1970年在学习日本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建成投产,迅速形成了940万吨的年生产能力,而1962年的时候,韩国全国也只有几个小的电炉厂,年生产能力也只有14.1万吨。现在韩国浦项钢铁已经超过日本的新日铁成为亚洲排名最高的钢厂。 尽管韩国的钢铁工业发展迅速,但是由于总量上与日本有较大的差距,再加上日本与铁矿石生产商已经建立了多年的紧密合作关系,韩国未能动摇日本垄断亚洲铁矿石谈判权的地位。 到了90年代,世界钢铁工业的一件大事就是中国钢铁工业的崛起。1996年中国钢铁产量首次突破亿吨,为10124万吨,列世界第一位。自此,中国钢铁产量一直居于世界首位。而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供的最新数据,2004年,中国钢铁产量已经达到了2.67亿吨,比2003年增长了约20%。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的钢产量纪录,是世界上惟一年产钢超过两亿吨的国家。 反观日本钢铁工业在同一时期的发展状况,只能用“惨淡”二字形容。1981年的时候,钢铁业的就业人数和生产产值在整个制造业的比重分别为3%和7.37%,而到了1999年,这两个数字已经分别下降到了1.8%和2.76%。产业整体走势呈现严重萎缩状态。“这个曾经是日本经济中最重要的产业技术的发源地,就业的支柱产业现在到了有点快四面楚歌的境界。” 对于中日两国钢铁工业“一涨一落”的现实格局,华尔街日报在2004年年底发表文章称,今后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将决定着世界钢铁工业的兴衰,“全球钢铁市场:成也中国,败也中国”。无论是今后全球钢铁工业供不应求还是供过于求,其命运都把握在中国人的手里。 “谁的钢铁工业厉害,采购的铁矿石多,谁就应该在世界铁矿石产业当中说了算!”这是一位钢铁专家对记者说的一句话。如果把这句话放到日本钢铁工业兴起的时候,那一点都没错;或者这句话再推迟到十年以后,也许也没有错,但是就是放到今天,这句话并不符合事实。 因为中国已经成了世界第一钢铁生产大国,同时也是世界第一大铁矿石采购国,但是中国在世界铁矿石价格谈判当中发出的声音似乎还“不如婴儿的一声啼哭有力”。 2004年中国的钢产量已经达到2.67亿吨,同比增长20%,预计2005年仍将增长16%以上,从而将对铁矿石形成强劲需求。2003年我国自产矿石2.6亿吨,仅能满足约1.5亿吨钢的需求,其余不足的部分都必须要从海外进口。 我国从海外进口铁矿石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1981年宝钢集团第一次从澳大利亚进口铁矿石,从那以后,23年来我国累计进口铁矿石7.5亿吨。2002年进口铁矿石1.15亿吨,2003年为1.48亿吨,这一年超过日本成为第一大铁矿石进口国。而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2004年进口铁矿石已经达到了2.08亿吨,比2003年猛增了6000万吨左右。预计今年铁矿石的进口量将再增加4000万吨,达到创纪录的2.48亿吨。相应地,进口量占消费量的比重也从10.57%上升到49.59%。 如此大的进口量,再加上如此快的增长速度,国内一些钢厂的代表和专家纷纷表示,中国还目前没有掌握亚洲铁矿石谈判的主导权只是一种暂时现象,中日之间在争夺这一主导权的斗争中,实力的天平已经开始向中国一侧倾斜。 实际上,对于此次日本急于同铁矿石生产商达成协议,提早确定今年的铁矿石价格涨幅,多数专家表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日本钢厂已经开始明显感受到了来自中国的威胁,他们就是想先下手为强,提前为亚洲确定一个“基准价”,以保持自己在这一领域里的主导地位。 挚肘 中国的钢铁实力的确在增长,无论是钢铁工业还是铁矿石的消费量及海外采购数量,都把日、欧、美远远地甩在了身后,“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中国钢铁工业就一定能够主导上游铁矿石的价格,中国钢铁工业自身的问题还有很多。而且由于世界三大铁矿石生产企业已经垄断了目前世界铁矿石可贸易量的70%多,所以,即使中国从日本手里夺得了亚洲铁矿定价的主导权,这也只是一种相对意义上的主导权利。因为只要世界铁矿石需求旺盛,三大铁矿石企业就可以凭借其手中的垄断性资源向世界钢铁工业索要高价。” 中国冶金规划研究院的副院长李新创对记者表示。 李新创还指出,其实中国很早就有机会避免今天这种状况的发生。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就想仿效日本钢铁企业的做法,到世界各地去收购,参股矿山企业。1990年,李新创曾经亲自考察了澳大利亚、巴西等地,为在当地建设中国自己的铁矿而早做谋划。“如果当时成功,就不会有现在这样的紧张局面了,也就不会没有发言权。”他说。 不过令人感觉欣慰的是中国钢铁企业从几年前开始已经在世界各地寻找铁矿资源,到目前为止也控制了一定数量的矿山。 宝钢集团几年前就在秘鲁买断了当地的铁矿资源;去年又在巴西与世界三大铁矿石巨头之一的淡水河谷共同建立钢厂,以利用当地的铁矿资源;去年3月武钢、唐钢、马钢和沙钢,与世界最大的矿产企业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联合宣布成立合营企业,联合经营Jimblebar铁矿山,中国四大钢铁企业各持有Jimblebar矿山10%的股份。这一系列的海外采矿行动,已经使中国铁矿石进口量中,有21%来自于中国钢铁企业在海外控制的矿山。 “这远远不够”原冶金部副部长、工程院院士殷瑞钰认为,“目前中国企业境外开矿的规模太小,今后应该加大力度,逐步使境外开矿在进口矿中所占比重增加到50%,只有这样才能摆脱仰人鼻息的处境。” 除了对海外矿山资源介入不深的原因以外,中国钢铁行业集中度过低,从而不能以同一个声音说话,也是在铁矿石问题上,议价能力不如日本钢厂的重要原因。 在采访中,中国冶金矿业企业协会会长邹涛告诉记者,“日本目前的钢铁企业只有几家,而且主要都是竞争能力很强的大型钢厂,他们很容易在价格问题上达成一致,行动统一,并且用同一个声音对外说话,这增加了他们在铁矿石贸易中讲话的份量。同时由于彼此协调和谈判的成本都很低,所以国外铁矿石企业也更愿意同他们进行谈判。而中国目前大小钢厂有几百家之多,分散程度很高,而最大的宝钢尽管产量已经超过了2000万吨,但是其在国内市场当中占据的份额仍然不足10%。这种集中度不高的局面使中国钢铁行业很难形成统一的认识,用同一个声音说话,谈判能力自然很弱。” 中国钢铁工业低集中度带来的另外一个问题是,铁矿石采购供应体系也呈现过于分散的局面。从事矿石进口的,既包括众多的中小钢铁企业,也包括了一些过去从未接触过矿石进口业务的小贸易企业,他们看到铁矿石贸易利润空间大,也匆匆忙忙进入。 这些大大小小的钢厂和贸易公司纷纷进入一些规范程度不高的市场,比如印度、南非等国家。在这里互相提高采购价格,促使当地铁矿石价格一路飞涨。以印度为例,本来“品位”不高的印度铁矿石2004年上半年进口到中国的到岸价要比国际市场铁矿石的平均价格高出30%,到第三季度竟报出每吨84.12美元的高价。而世界上公认的最优矿澳矿同期每吨到岸价不过42.74美元。其中原因便是国内企业分散地到印度参与矿石竞价,互相之间形成竞争,自己把价格抬高了。国外铁矿石巨头们看到,既然小的钢铁公司都可以承受这么高的价格,象宝钢、首钢、武钢等大公司为什么不能承受呢?于是后来三大巨头在大幅度提高铁矿石的销售价格时就显得理直气壮了。 中国政府显然已经认识到了这种中小企业和贸易公司到海外乱采购的危害性,并着手进行治理。商务部外贸司3月宣布,自下月1日起对铁矿石实行自动进口许可管理。很多业内人士表示,实行“自动进口许可管理”就意味着政府开始对目前铁矿石进口存在的无序和混乱状况着手治理了。在铁矿石自动进口许可管理实施后,钢铁厂和贸易商需到相关部门申请到许可证后方能到海关办理相关手续提货。该措施一方面方便了国家对近年来不断激增的铁矿石进口情况进行备案,另一方面使国家对铁矿石的进口有了直接的掌控权,以规范目前有些失控的国内和国际铁矿石市场。 政府通过暂时性的政策措施也许可以制止铁矿石采购体系混乱的局面,但是否也能通过政策将不同利益集团的意志凝聚到一起呢?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即使是几个大钢厂之间也不是铁板一块,互相都有自己的小算盘,这一点非常令人担心。比如,宝钢作为中国最大的钢铁公司,被推举为参与铁矿石谈判的中国代表,但是几家大的钢铁公司对此并不买帐,他们私下里对记者表示,他们怀疑宝钢是否能够真正考虑他们的利益,而不会厚此薄彼;另外通过此次谈判的失败,他们也对宝钢的谈判能力表示怀疑,认为宝钢未必就是中国最好的谈判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