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4月16日电题:中国企业在国际价格谈判中谋求更大话语权
新华社记者 秦大军 李荣
经过一番坚守底线的讨价还价,本周三宝钢代表中国钢厂,成功迫使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放弃铁矿石额外加价的不合理要求。
2月底,必和必拓公司在认同日本新日铁和巴西淡水河谷涨价71.5%的情况下,坚持每吨再加价10美元,以反映澳大利亚相比巴西较低的运费成本。
宝钢成功迫和海外卖家,不仅意味着中国钢厂至少可减少25亿美元额外开支,也显示在国际价格谈判中中国企业又赢得了一次话语权。
在全球资源市场上,中国现在是名副其实的大买家。仅以铁矿石为例,中国2003年成为全球第一大铁矿石进口国,2004年进口量较上年又增长近一半,达2.08亿吨,成为当之无愧的“超级吸铁石”。
但令人不解的是,手握大宗定单,许多中国企业不但没有从“中国需求”对价格的影响中获得更多利益,反而时常被迫承受价格波动风险。
最具典型性的事例莫过于去年国际石油价格剧变,中国身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二大进口国,但因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始终缺乏定价权,只能被动跟随市场变化,最终遭受70多亿美元损失。
在本次铁矿石涨价风波中,中国钢厂也同样遭受过定价话语权缺失带来的痛苦与无奈。宝钢人士说,一年前宝钢才刚刚加入国际价格谈判体系,海外卖家宣布的铁矿石涨幅就是“主导价”,“宝钢基本上没有办法”,只能“被迫”接受。
中国社科院工业研究所副所长史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中国进口铁矿石的价格走势主要受两个因素制约,其中之一就是中国钢铁业在国际上缺少话语权。
按本次涨幅71.5%计算,中国钢厂平均每生产一吨钢就要多支出约40美元。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源之一,钢铁的涨价将对广大下游行业造成极大影响。
作为最大买家却对定价无力过问,这种不应有的现象引起各方高度关注。上海期货交易所副总经理彭俊衡指出,必须掌握大宗商品的定价话语权,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上把握主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
“这两年,在国际市场上,几乎是中国人买什么就涨什么,中国人卖什么就跌什么。”中国期货业协会副会长常青指出,中国企业因为缺乏主动开展商品保值的意识以及渠道,往往只有被动接受国际炒家锁定的高价。
作为虚拟经济表现形式的期货市场,可为实体经济提供“定价话语权”。舆论注意到,去年初国务院曾出台《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逐步推出为大宗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发现价格和套期保值功能的商品期货品种。” 无序竞争,自相杀价,亦令中国资本在国际市场定价体系中难以享受应有的地位和待遇。
这种现象令海外财经媒体感到不解。英国《金融时报》甚至用“软弱的境地”来形容中国钢厂的处境,指出因“无法形成一条统一战线,用自己的市场力量来谈判一个更低的价格。”
为改变这一尴尬现状,中钢集团等一些企业在本周二结束的2005年中国铁矿石会议上呼吁,“加强团结,构建国际采购联合体,以整体力量加重在国际市场上的谈判砝码”。
与钢铁行业对外竞争缺乏行业自律形成对照的是,作为几乎是中国仅有的一种具有国际定价权势的商品,焦炭在产地山西省正得到有组织地运作。
在争夺国际金融市场话语权上,中国也开始有了运作。据央行相关人士透露,中国准备就扩大份额、增加基本投票权、增加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执行董事等方面提出建议,来改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提高中国在IMF中的话语权。
有舆论用“首获定价权”来肯定宝钢等企业成功击退海外卖家无理要价。分析人士刘昌生评价说,这“开了探讨定价机制进一步完善的口子,以便在今后的谈判中立于主动地位。”
据透露,宝钢下一步可能会筹划推进铁矿石定价机制的创新和完善。知情人士表示,不排除这种可能:由宝钢牵头与三大矿业巨头建立一种探讨协商机制,最终形成带有明显“宝钢色彩”的新型上下游关系。
这样,宝钢等中国企业最快明年就可在全球矿价谈判中“崭露头角”,逐步摆脱“跟随角色”,确立一种新的地位。如是,将成为以世界五百强企业宝钢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在全球定价体系中谋求更大话语权的一次巨大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