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改阵痛 棉流通的市场化出路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10日 19:03 21世纪经济报道 | |||||||||
安徽报道 “你说,今年还种不种棉花?”孙友亮一脸茫然。 45岁的孙友亮是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的一名棉农,但他不知道今年再种棉花“到底值不值”。
去年,孙友亮与固镇县棉麻公司签订了一份“订购合同”。今年,他准备“撕毁合同”,自己拿到市场上去卖。但他吃不准,去年一路下跌的棉价,今年“会不会翻身”。 4000万“白条”? 与棉麻公司“翻脸”,孙友亮出于无奈。“老拖欠棉花款,谁还放心再卖给它(固镇县棉麻公司)?”他说。 固镇县是安徽省产棉大县。而固镇县棉麻公司则是该县唯一的国有棉花收购企业,也是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003年,棉花价格大涨,看到同村棉农挣了不少钱,孙友亮也萌生了栽种棉花的打算。正好当时县棉麻公司“业务员”下来“游说”,“说要是给公司签合同,不仅价格上有保障,一公斤5块多钱,还会给优惠”。 于是,孙友亮心动了。签过合同后,他放心地栽种了将近10亩棉花。按照惯例,每年的9月1日到次年的9月1日是一个棉花年度。从去年10月份开始,孙开始收获棉花。但他的心情也一天比一天郁闷。 10月3日,棉麻公司给孙友亮的是“口头协议”价,即5元/公斤,但三天以后,价格下降到4.5元/公斤,然后是4.3元、4.2元。 后来,“棉麻公司的会计说,公司没钱了,先开个收据吧”。就这样,固镇县棉麻公司给孙友亮打的“白条”积累到了2000多元。 有类似遭遇的,不止孙友亮一人。 蚌埠市农发行计划信贷科科长郑玉彬告诉本报记者,截至2004年10月底,固镇县棉麻公司收购籽棉近1500多万公斤,给9万余户棉农打了4000多万元“白条”。 棉麻公司的“无奈” “公司没有钱,当然要打‘白条’了。”固镇县棉麻公司一位负责人透露,2004年,该公司与全县9万余户棉农签订了“订购合同”,籽棉总产大约在8000万公斤。 “我从一开始就说,2004年的行情不一定好,但没有人听。”该负责人说。 蚌埠市农发行人士介绍,在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之前,固镇县棉花种植面积本来就很高,曾达到5万亩左右,那时候国家实行的是“保护价”,即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国家制定了一个固定的价格,不管亏盈,都按照这个“保护价”向农民收购,收购资金则全靠农发行的政策性贷款。固镇县农发行每年提供给棉麻公司的政策性贷款达9000多万元。 2001年,国家推行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棉花价格和棉花市场开始放开。但固镇县政府仍然保持着传统的经营模式,即不允许私人棉贩和外地棉贩到固镇收购棉花。 固镇县还在全县大力推广“订单农业”即“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到2004年,这个县的棉花种植面积一度达到了35万亩。9万余户棉农的棉花出路都依靠全县唯一的棉麻公司。 “这种做法有一定风险。”上述固镇县棉麻公司的人士说。 2004年,棉花价格从2003年最高的超过5元/公斤,跌倒了最低的3元/公斤。但固镇县棉麻公司还是亏损。 固镇县棉麻公司人士进一步说,该公司现金流极其匮乏。 蚌埠市农发行人士进一步透露,“到现在这个棉麻公司还背着农发行8000多万的债务”。 固镇县棉麻公司给棉农“打白条”的事发生后,引起蚌埠市委、市政府和省市两级农发行的高度重视。蚌埠市农发行郑玉彬告诉本报记者,目前,固镇县农发行已向县棉麻公司发放棉花收购资金7500万元,解决企业收购资金紧缺的难题。 农发行的两难处境 固镇县的4000万“棉花白条”,是我国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中难以避免的阵痛,安徽省农发行某支行行长对本报记者说。 2001年1月,国务院批示研究全面进行棉花收购改革。从此,棉花收购市场被放开。而农发行也随之收紧了钱袋子。这对供销社棉花购销企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些在原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枕无忧地吃了几十年“大锅饭”的棉麻公司被推上市场后,开始走向困窘的局面。 “目前我们资金非常紧缺,原来一直实行的政策性贷款也开始有所改变,必须用厂里的固定资产来进行抵押。”安徽省宿州市棉麻公司一位副总指着公司破旧的仓库无奈地说,“凭这些固定资产,能从银行贷多少钱?” 本报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很多国有棉麻公司都面临着“揭不开锅”的窘境,而且,不少棉麻公司流出了强烈的被“收购”的欲望。 但“现在的棉麻公司都是负债累累,谁愿意进来?”该副总说。中国农发行总行统计的数据则表明,截止到棉花市场化改革前夕,全国供销社系统棉麻公司亏损挂账额高达501.5亿元。其中,有330多亿元属于政策性亏损。 早在2001年7月,全国棉花工作会议就已决定,政策性收购资金将逐步退出商品棉收购领域。时至今日,仍然没有退出。其原因是政府位于矛盾的交叉之中,如果马上退出,全国几千亿的棉花贷款哪家商业银行来承担?棉花经营出现空当,出现卖棉难、“打白条”的问题谁来负责?前述安徽省农发行支行行长发出这样的疑问。 过去收一斤棉花,农发行就给一斤棉花的钱;棉花收购放开后,收购资金必须按企业的资质条件、经营状况及信用等级发放与管理。对不符合贷款条件,甚至出违规经营、挤占挪用收购资金的棉花企业,还要停贷制裁。但为了保护农民利益,避免出现“卖棉难”,有时也只能放宽企业资质条件、降低信用等级标准发放棉花收购贷款。 但是,棉花企业在进入市场后,如果经营出现困难,难免有企业铤而走险,挤占挪用收购资金。而这时候的农发行更是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农发行代表政府行使对收购资金的监管职责,要确保国家收购资金不流失。另一方面,又要执行政府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往往处于十分被动及尴尬的境地。 除了债务问题,棉麻公司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状在不少地方还客观存在着。目前,固镇县棉麻公司尚有400多职工。“根本不需要这么多人,我看50个人就足够了。”该公司一位工作人员说。 棉价起伏之困 固镇县棉农孙友亮的喜怒哀乐,与棉价的跌宕起伏系在一起。而难以琢磨的棉价,同样困扰着棉麻公司、地方政府和农发行。 多年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累积形成了巨大库存,有关部门以此提醒农民,棉花供大于求,价格不乐观,种植有风险。但是,棉价的实际表现与权威部门的预测出入很大。 安徽省供销社提供的数据表明,2003年11月份,新棉收购价一度从4元/公斤,一度上涨到5元/公斤。于是,2004年安徽全省各地纷纷扩大棉花生产,总面积达670万亩,总产达750万担,增长30%。 国家发改委的报告显示,受2003年棉花减产、收购期棉花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农民种棉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激发。2004年全国棉花种植面积达到569万公顷,比上年扩大58万公顷,同比增加11.3%。同时,棉花单产也有了较大提高,2004年全国棉花平均单产为每公顷1111公斤,同比增长16.9%。由于种植面积和单产的双双增长,2004年棉花产量达到632万吨,比2003年增长146万吨,增长30.1%,创历史新高。 然而,目前的棉花市场却难以与棉花高产相对接。去年新棉一上市表现就很“疲软”。 日前,发改委预计,2005年,新棉上市后价格有可能回升。 发改委的理由是,2004年过低的棉价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2005年的棉花生产,并影响下一年度价格。尤其是和往年相比,2004年种棉效益下滑明显。农民普遍感觉种棉不如种粮。 在发改委对主产区棉农的调查过程中,近一半棉农表示来年将减少种棉面积,而受调查的农户种植意向统计显示,2005年的棉花种植面积将减少21.22%。按此分析,2005/06年度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将可能出现下降,棉花价格有可能回升,价格将高于2004/05年度平均水平。 而也有论者指出,国家要重视棉价的信息引导,棉价的跌宕起伏,导致有的棉花年度棉花大量积压,而有的棉花年度,棉花供不应求。最终导致棉花供求矛盾更加尖锐。这对各方面都会造成不小伤害。尤其是棉农,因为棉花是弱质产业,棉农更是弱质群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