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柴春芽
今年3月的重庆沙坪坝区回龙坝镇,这个面积不过39.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只有3万的地方,在春回大地的温暖和嫩绿中,充满生机。500余家纺织工厂、18000余台织布机和49台浆纱机,一齐开动,巨大的轰鸣覆盖了密集的村庄。当人们踏上小镇通往外界的那条乡间公路,会感到大地在颤抖。
在这震耳的轰鸣声中,张茂和几个工友一起,手法熟练地编织着手套,每月收入大约300元。其实,在回龙坝,像张茂这样的工人,不在少数。
据有关部门的数字显示:回龙坝纺织企业从业人员18000余人,年产坯布近10亿米,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和日、美等国,年产值达18亿元,占全国中低档坯布市场20%以上的份额。如此兴盛的产业规模,吸引了当地乃至外地的农民工投入到纺织工人的行列中来。黄大梅原来在一家国有织布厂,由于民营织布厂收入较高,便辞职到了一家私营布厂。在这家厂子里,她是惟一毕业于纺织中专学校的专业人才。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人是在国有工厂倒闭后,才到回龙坝谋职的。女工王琳是这些人中的一个。她原来在重庆一家仪器厂工作,厂子倒闭后,王琳来到这里。在一群不甚讲究打扮的女工中间,她衣着时髦,打扮靓丽,甚至连工作装都不穿,就进厂工作。看得出,她是个爱美的女人。
回龙坝镇大量纺织厂的兴起,吸收了当地以及周边地区几乎所有的农村劳力。即使如此,工人短缺的状况仍然成为阻滞回龙坝纺织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一位名叫罗世昭的布厂老板说:厂多工人少,尤其是熟练的工人更少,老板在雇工时不得不以高工资来吸引工人。
10年前,罗世昭一家在山沟里开起了家庭作坊式的织布企业。10年期间,他的家庭作坊扩张成一家拥有200多台织布机的小型企业。可现在,他不得不停止扩张的步伐,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工厂规模几乎没有再扩大。阻碍企业发展的原因是,工人的素质不够高,纺织设备陈旧落后,所以制造出的布匹质量偏低,无法达到出口外销的标准。罗世昭说,由于税收太高,织工难找,已经有老板把厂子搬到了江浙一带。
根据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达成的一项协议,各成员国将于2005年即今年,废除主导全球纺织品贸易长达30年之久的配额制度,我国将面临纺织品配额制度取消后的重大机遇。作为一个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以中低档纺织品为主的“纺织专业镇”,回龙坝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机遇。但是,当地人也意识到,产品单一、设备陈旧落后等痼疾正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