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正文
 

六大因素制约中药产业发展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06日 10:03 经济参考报

  中药产业是我国独具特色和优势的民族产业和战略产业。然而,目前中药产业发展并不尽如人意,中医药市场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整个健康产业的发展速度。因此,国家发改委将研究中药产业强势化发展战略的课题,列入了“十一五”规划。最近,国家发改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药企业竞争力研究课题组的相关专家,对该课题进行客观、系统的分析后,做出了一份中期报告。报告指出,6大因素制约着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

  市场空间受挤压

  国内约占人口总数70%的农民群体及低收入群体的用药市场,无疑是中药产业应当开拓的空间。然而,巨大的市场空间,却遭遇到购买力低下的消费群,目前,这些人群仅消费中药产品的5%。而且,农民的收入状况及对身体健康的关注度,决定了他们在选择药物时的价值取向——支付最少费用,在最短的时间内,服用最少量的药物治愈疾病。他们最首选的是药物的治疗效果。但是,目前我国的中药品种宣传却忽视了农民的这种特殊情况,增大了中医药产品在农村市场的推广难度。

  中药疗效独特,毒副作用小,具有西药无法替代的综合优势。而中药企业对此领域品种的开发意识不足,新品研发实力不够,不能为研发和市场营销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治疗疑难杂症、慢性病、老年病、调节亚健康状态等方面,中药尤其是民族药物将大有用武之地。可中药企业没有很好利用中药这一独特、无法替代的综合优势,把自己的产品向这类特殊疾病领域推广。

  保健品市场受挤压。我国中药保健品企业普遍研发实力极其薄弱,仅跟踪市场上销售量较好的品种进行低水平的仿制,造成当前保健品严重同质化、缺少竞争优势品牌的局面。而且,保健品市场广告宣传夸大、质量令人堪忧,大大削弱了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此外,许多国际知名保健品跨国公司通过收购、兼并、租赁等形式在我国设立分厂,对竞争力相对较弱的国内中药保健品行业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中药的国际市场巨大,但是中药产品研发市场的能力受到多种因素所限制。目前,国际市场对天然药物的需求旺盛,但国际医药市场与传统的中医药市场融合难度很大。主要表现在:中药产业整体水平不高,国内的大部分中成药很难通过国际市场的农残、重金属含量标准的检测;FDA不承认中药作为药品的地位,中药很难通过现代医药的法规审批;产业整体的国际化意识不强、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存在难题。而且,中药开发亚洲市场以外的其他新的国际市场的步子比较缓慢。出口亚洲的中药占到中药出口总值的2/3以上,对欧洲和美国的出口比较少。

  企业缺乏竞争力

  长期以来,我国医药工业体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条块分割的发展模式没有得到突破和化解,致使低水平重复建设、组织结构分散、技术水平偏低、竞争无序的局面得不到改善。尽管近几年中药企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上仍存在管理水平差、创新能力弱、缺乏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等问题。大多数企业没有研究和制定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战略。有的企业即使明确了发展方向,在实施上也未加以强化,受外界干扰严重,很难坚持并有效地实施。中小企业就占整个中药产业97%以上,企业整体水平一直在低水平层次上徘徊。

  首先,一些成长性较好的大中型医药企业,为规避所谓的发展风险,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盲目搞多元化经营,投入巨资进入其并不熟悉的、关联度较低的房地产、金融、高新技术等领域,“贪多求全”、“无所不能”,一方面削弱了对中药产业的集中投入,另一方面也延缓了企业做强、做精的发展进程。

  其次,企业不注重练内功,却在营销上花大手笔。我国部分医药企业对中医药基础研究的投入还不到销售额的10%,企业在新品研发和技术队伍的培养上,多采取“短、平、快”和“为我所用”的战术。他们着眼于眼前利益,忙于或热衷于搞低水平的价格战、回扣战、广告战。甚至有的企业利用国家法律的边缘效应,进行不正当甚至非法的促销经营,顾此失彼,忽视了企业发展后劲的培育,导致企业运作的固定成本增高,利润增速放慢,路越走越窄。

  再次,大部分中小企业既没有优势品种,也缺乏销售渠道,既没有研发能力,也缺乏营销策略,主要依靠以往形成的低价格、多折扣、大流通的模式经营,很难保持较好的盈利能力。市场获利微薄、研发资金难以保障、新品跟进乏力、市场渠道萎缩,一个恶性的新品研发、市场开发生态链条就这样形成了。

  推进中药产业化、现代化和快速发展的着力点是,以品种研发为基础,创建既有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又有强大市场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集团。因此,中药企业需要培育一大批以中药生产或销售龙头企业为旗舰的企业群,以龙头企业带动一批在中药材种植、加工、新品研发、制剂生产、市场、流通领域有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构建中药种植规范化、生产现代化、流通科学化的现代中药产业链条。然而,中药龙头企业大多具有国有或集体所有制背景,国有“老大”的作风和过去计划经济的习惯运行机制,导致它们大都“各自为阵”,在联合、重组、整合上意愿不强,以致出现严重的生产能力过剩、大量重复建设和“家门口”竞争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企业进行资源整合、优化配置。龙头企业未发挥旗舰作用,中小企业未实现产业聚集,造成了我国中药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的后果。

  科学基础薄弱

  我国中药毒副作用机制的研究相对滞后。据统计,90%以上的中药毒性未能掌握。虽然目前已对190余种常用中药进行了一定深度的现代研究,其中不少毒性成分已被证实在何种情况下可变毒为宝,成为良药,但相比临床上常用的四五百种中药来说,还远远不够。

  缺乏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体系。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体系是中医临床医学和中药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从事新药临床试验研究、疗效评价标准及其方案的拟订,并提出新药临床试验方案。各临床研究院校及有关医院受传统观念影响,忽视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工作,造成了目前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专业人才缺乏,评价方法及标准研究不够。

  尽管中药有了GAP标准,但是尚不能全面反映中药产品的质量,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尤其是复方中药成分复杂,其质量控制的方法到目前为止都没有指南。

  此外,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内容尚不明确,专利保护不得力,造成中药专利侵权现象严重。由于中药特别是复方中药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利用现有知识产权保护方式的独特性。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可采取的手段、方法,各类新药专利保护的范围,如何处理知识产权侵权事件等内容,没有明确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申请专利的积极性,制约企业在科研方面的投入。

  资源无序利用

  作为中药产业基石的中药资源,其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属于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涉及农学、林学、生态学、生物化学和药学等多学科知识,还需要农业、林业、工业和商业等各级主管部门的协同配合来完成。但是,从目前情况看,资源的破坏得不到遏制,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仍然得不到实现。

  出于对野生中药资源的保护和经济效益的考虑,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兴建了很多药材基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药材的供需矛盾。不过,许多地方都把中药材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很多中药材基地把种植药材作为短平快的首选项目,不遵守“道地药材”的原则。在一股“要发财,种药材”的大建药材基地的热潮下,出现了药材质量下降、农药残留超标、生产无人监管、种养无章可循的局面。大量非主产地生产的伪劣药材打着道地药材的名义招摇过市,冲击了道地药材主产地优质中药材的生产,进一步致使药材市场上鱼目混珠。

  产业信息不畅通

  以科技创新和信息化、网络化为主体的中药信息产业,将是中药产业中继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之后,可能形成的第四大产业。但是到目前为止,中药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传递与交流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薄弱的中药产业信息化基础,成为阻碍中药产业强势化的重要因素。

  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和政府机构改革,原有的药材生产统计、药饮片和中成药生产、中药商品流转统计也都先后停止。对野生药材资源的最近普查,也已有20年之久。整个中药行业的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没有正常的信息收集渠道,导致目前出现了政府有关部门不知产业宏观信息,中药行业宏观运行情况无人可知的局面。

  而且,中药的科研与生产经营之间,尤其是生产企业、中医药院校、科研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或交流平台,促使企业对最新科研成果缺乏了解,不能形成产学研的紧密联系。

  此外,企业更需要国内外的市场供求信息,尤其是国际市场的需求信息。但是,目前没有一家具有权威性的信息机构去收集、分析信息,并将其传递给中药企业。

  政策环境影响

  国家对中药产业未设立专门的主管部门和协调机构,而是多头管理。在缺少严格的沟通和约束机制下,各部门之间职能的条块分割,制定出的政策很难达到平衡协调的目的,甚至产生管理政策盲区。

  现有的国务院部委局办中,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卫生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家中医药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15个部门,与中医药管理都有直接联系。不可避免的,他们会从自己部门的管理职能出发去制定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这种多头管理的方式,存在着难以解决的矛盾。

  而且,目前从事中医药管理的政府部门人员中,有一大部分具有西医专业或者非医药专业背景。中医药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临床实践等各个主要方面均与西医有很大差别,因此中医药行政管理的方式应明显不同于西医行政管理。对中医理论和中药行业了解甚少的人,可能用管理西医药的方式和理念来管理中药,忽视中医药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此外,近5年来国家14次降低药品价格,给中药企业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对1200余家医药企业进行的调查表明,39.5%的企业表示药品降价对企业冲击很大,42.6%的企业表示有一定冲击,有八成多企业在降价中感觉受到伤害。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中药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健力宝事件
2005中超联赛揭幕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最新汽车电子杂志
漫画版《红楼梦》
安徒生诞辰200周年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