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温州鞋的俄罗斯之劫 > 正文
 

灰色清关在体制外生存 中俄贸易之路需规范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26日 10:54 中国经营报

  作者:杨利宏

  俄罗斯税警扣下的价值8000万元的温州鞋,超乎寻常地演变成为大国商贸外交的焦点。以往一般由企业自行解决的国际贸易纠纷,如今罕见地升级为外交部和商务部亲自出面与俄罗斯有关方面交涉,要求俄方“正视‘灰色清关’这一历史问题,归还查没商品”。

  在中俄贸易体制外艰难生存了十几年的“灰色清关”,在历史上一度缓解了俄罗斯国内的短缺危机,但也带来了俄罗斯外贸税款的大量流失。在两国“规范贸易秩序”的呼声中,中俄之间这种民间主导的灰色贸易制度安排还能走多远?

  “灰色清关”的体制外生存

  “所谓的‘灰色清关’,在我们这里就是通常的两个货运代理。我们在温州的生产企业只管生产,在温州出货办好合法手续,交给长期合作的中国的货代公司运到边境,最后通关的事情就全部交给俄罗斯的‘清关公司’,他们负责把货安全运到我们指定的在俄罗斯的仓库,这就是我们一般出口俄罗斯的贸易渠道。我们也知道,经常打这样的‘擦边球’,出事是迟早的事情。”一位不愿具名的温州鞋商说,他已经在俄罗斯作了七八年的生意,大多时候就是通过这种国内国外的两级“货代”外包,其间货物也被俄罗斯当局查封了三次。但通过两级货代这样的“灰色清关”方式出口俄罗斯,已成为行内秘而不宣的事情。

  大量的温州产品通过俄罗斯的民间清关公司代为办理,在俄罗斯国内也形成了一个庞大而混乱的“清关市场”。许多俄罗斯民间清关公司承诺为中国商人代办进口业务,提供运输、签约、入关手续等综合的“一站式”服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包机包税”或“包柜包税”。

  据了解,最早的“包机包税”和“包车包税”兴起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当时俄罗斯国内经济萧条,日用品严重匮乏,一些俄罗斯航空货运公司专门做起了“包机包税”生意,即发货人在中国国内发货、交钱,收货人在俄收货,其余中间环节,包括运输、通关、商检等统统由货运公司解决。俄海关委员会批准一批清关公司专为这种贸易履行通关手续,收取税款。这种贸易安排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俄罗斯国内的日用品短缺局面,但也使俄罗斯的应收税款大量流失。

  “俄罗斯也有官方正规的清关公司,但费用太高,一个货柜大概要收3万美元,而非官方的清关公司要价只有一半。”

  市场利益的驱动下,“灰色清关”在中俄正规的贸易体制外顽强生存了十几年。此次被俄罗斯税警扣下的温州鞋,正是通过这种“两级货代”的方式通过俄罗斯海关的。此前,中国温州鞋商存放在俄罗斯萨达沃特花鸟市场集装箱仓库内的共约114个集装箱价值8000万元的鞋子,被俄罗斯税警强行拉走。事件发生后,中国驻俄大使馆紧急照会俄外交部、内务部,并就此事向俄方提出交涉,要求俄方正视“灰色清关”这一历史问题,立即归还查没的所有商品。

  中俄贸易“规范化”之路

  号称“中国鞋都”的温州,4000多家民营鞋革企业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去年产值高达300多亿元。据当地外经贸部门统计,温州鞋去年出口额达到12亿美元,占全国鞋类出口企业创汇的7%,俄罗斯以及东欧地区也是温州鞋的重要出口市场。此次事件,难以避免地影响到温州鞋企出口东欧的贸易通道。

  “企业也希望走正常的贸易渠道,但通关时间就要长达半年,夏天的鞋子冬天才能到,费用还要加倍。”温州鞋革协会秘书长朱峰说。两个关键问题是贸易的“规范”和贸易的“效率”。

  中俄国家领导人在互访期间,曾经确定强力推动中俄双边贸易,定下了2010年双边贸易额要实现600亿美元到800亿美元、2020年中国对俄罗斯投资超过120亿美元的目标。去年,双方完成了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市场准入谈判,达成了一个互利双赢的协议:俄方承诺减少关税和开放市场,双方还互认“完全市场经济”地位。2004年,中俄贸易额首次突破200亿美元大关,提前一年实现预定目标,俄罗斯是中国第八大贸易伙伴,中国成为俄罗斯第四大贸易伙伴,预示中俄经贸关系开始告别“磨合期”,正式进入“快车道”。

  新年之初,中国对俄贸易的主要地区也相继大力推动双边贸易。2月中旬,内蒙古获得世界银行的1亿美元贷款,专门用于修建与俄罗斯的贸易基础通道;黑龙江依托与俄罗斯广泛接壤的天然地理优势,宣布2005年为“对俄年”,希望借助扩大对俄外贸振兴本地经济。

  为了“规范”两国之间的贸易秩序,中俄两国总理第七次定期会晤期间,倡议成立了“联合工作组”,成为中俄两国政府规范双边贸易秩序工作的主要渠道,其主要任务包括通过平等磋商,采取共同措施,逐步解决中俄民间贸易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打击“灰色清关”。过去几年,俄罗斯也曾经采取了查封等措施,但却一直没能完全取缔双边贸易过程中的“灰色清关”。

  “民间贸易逐渐成为中俄贸易的主体,其中大多数采取‘灰色清关’的方式。”中科院专家张树华认为。巨大的经济利益成为这种通关方式生存的土壤,而彻底关闭这种通关渠道,又可能会引起俄罗斯国内的日用品价格上涨,不难看出,俄方在面对这一问题时,处境尴尬。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百事音乐风云榜投票
严查苏丹红食品
房贷利率上调
F1新赛季 围棋春兰杯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安徒生诞辰200周年
购房贷款提前还贷指南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图
《新浪之道》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