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投资:水电开发需深入反思 水电大国的隐忧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23日 15:39 《中国投资》 | |||||||||
○ 沙亦强 面对频频拉响的缺电警钟,我国水电开发步伐大大加快,特别是水能资源丰富的西南地区,正经历着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期。 从目前全国电力大格局看,比例失调、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多年来,在用电负荷相
而作为水能资源极其丰富的大国,我国水电开发量在其可开发容量中所达比例不到20%,水电开发程度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调整我国电力结构,大力发展水电势在必行。 我国是世界上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为3.78亿千瓦,年发电量可达1.92万亿千瓦时,但目前的开发程度很低。到2000年底,水电装机在总装机中所占的比例为24%,而在上个世纪60年代曾达到30%,从80年代开始,水电装机比重逐步下降。 根据我国“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规划,到2010年,我国水电装机将达到1.25亿千瓦,占电力总装机容量的28%,到2015年,水电装机达到1.5亿千瓦,占电力总装机的比重仍维持28%。届时,水能资源开发程度将达到40%,我国将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水电大国。 但是,不能不看到,在水电开发步伐不断加快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隐忧,出现了抢占资源、争夺项目、部分河流无序开发严重等现象。在一些江河上,对资源的争夺战已非常激烈。 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总裁王会生认为,目前我国水电开发真正进入了一个高峰期,在电力供应出现缺口的时候,众多投资主体都想进入水电开发领域;但如果我们一味强调开发的速度,忽视水电开发运行的基本规律,在同一流域上多头开发、齐头并进,不仅流域梯级补偿效益难以发挥,而且还会造成投资、管理的巨大浪费。 怒江工程:重审在即 2004年4月2日,包括凤凰卫视在内的各大媒体报道了怒江水利开发计划被叫停的消息。包括国家环保总局在内的环保界人士一直认为,怒江的全流域开发将可能使中国再失一条“生态江河”,即在河流上不存在高坝和重大水利建设项目的河流,目前我国境内只有两条这样的河流——雅鲁藏布江和怒江。 国家环保总局环境监督司司长牟广丰认为,怒江工程从前根本没有流域性的环评报告,这次必须按照2003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评价法》做好环评报告。 关于怒江开发的争论,是自三峡电站论争以来,我国水电开发史上的又一次重要事件。联想到2003年作为紫坪铺水利枢纽配套工程的都江堰杨柳湖工程,因环保界与文物界的反对而被四川省政府宣布停建的先例以及三门峡水电站的弃留争论,可以感到,我国对于水电开发方式的反思已经越来越深入。 怒江工程的重审应该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它表明了国家对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态度。 小水电群:无序与过热 与大型水电工程相比,小水电具有投资小、见效快的优势,已经成为近年来的投资热点之一。对于众多民营资本来说,他们的目光锁定在五大发电集团跑马圈“河”之后余下的中小河流。来自北京、上海、浙江、湖南、广东、福建等省市和越南、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投资者都纷纷进驻大西南,要求投资参与中小水电开发。 云南的中小水电开发条件较好,装机容量较小的水电资源遍布全省,有118个县市可开发万千瓦以上的中小电站,占全国中小水电可开发量的20%,但目前开发程度只占可开发量的16%。为此,云南省把中小水电的开发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并实行外资参与开发和国内企业享受同等待遇的政策。四川省政府也将2.5万千瓦以下电站的行政审批权限下放到各市、州,小水电开发随之成为地方招商引资的重点项目。 但是,在招商引资的热闹之后,行政监管被放松和忽视,“四无”(无立项、无设计、无验收、无管理)电站开始大量出现。据媒体披露,云南省文山州有21座“四无”电站,都属于政府的招商引资项目,均不符合基本建设程序。而四川省在建和已建的“四无”电站中,无可研报告或初步设计批文的达102座,无立项的达63座。“四无”电站已成大西南水电开发的“新疾”。 不仅仅在西南。在福建省南平市,拦河(溪)筑坝建水电站的无序现象也十分严重。南平下辖的建阳市截止到2002年共建84座水电站,装机容量为4.78万千瓦;而仅2003年一年就批准建设水电站32座,机组103台,装机容量8.12万千瓦。建阳境内的麻阳溪全长约136公里,在建和计划建设17座小水电站,也就是说不到10公里的距离就有一座水电站! 专家指出,在一个水系中大密度、不合理地开发梯级水电站,必将给水域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影响。 在民营经济大省浙江,用电量每年以15%以上的速度在增长,近两年则在20%以上,每年的用电缺口高达100多亿千瓦时,需要从省外调剂。去年的拉闸限电,极大地鼓舞了更多民营资本加入电力“馅饼”争夺战,水轮发电机价格已上涨30%。据浙江省水电开发管理中心提供的资料表明,近年来,浙江省共投入新建小水电站资金110亿元,其中民间资本近80亿元;共有1700多座小水电站建成投产,总装机容量为105.8万千瓦;在建电站仍有数百座,无序现象也相当严重。为此,2003年11月初,浙江省水利厅和浙江省计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水电资源开发管理的若干规定》,这是国内首个针对水电开发管理的地方性政策。 国际争议:大坝之利弊 2003年年底,来自61个国家的300多位水坝专家、NGO(非政府组织)代表及农民聚首泰国东部帕孟河畔,召开国际水坝大会。之所以选在帕孟河畔,是因为当地人民最终争得政府同意,让已建成的水坝每年开闸放水4个月,以恢复生态系统和人与水、人与鱼的生存依赖关系。这表明国际社会对盲目追求“水利利益”而随心所欲建筑大型水坝的做法,已表示出更多的怀疑。 埃及,几千年来定期泛滥的尼罗河水带来的肥沃土壤,冲积形成了富饶的三角洲。阿斯旺大坝建成后,截断了尼罗河,阻挡了尼罗河夹带的大量淤泥,使两岸土地日渐贫瘠。与此同时,高坝下游河段沉积物日积月累,使污染情况更加严重。一位著名专家最近警告说,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尼罗河有可能在20年后改道,并导致一场大灾难。 我国云南的漫湾水电站系澜沧江8个梯级电站开发中的第一期工程,坝高126米,装机150万千瓦,于1993年建成蓄水。工程兴建以后,库区及工程影响区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泥沙很快淤积,蓄水后仅仅3年,有效库容淤积率已达到第15年的水平,水质严重恶化。由于当地居民大量上移,开垦坡地,砍伐树木,水土流失加剧,滑坡与泥石流灾害频发。有的专家认为,漫湾水电站可能连50年都用不到。 从国际上看,从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水坝建设发展得非常快,70年代以后达到了顶峰。随着人们对环境生态的认识,到了80年代,水坝建设开始衰退,大家开始反思大坝带来的负面效应。到了90年代,美国等国家就开始呼吁,认为应该结束大坝时代,“后大坝时代已经来临”。 值得关注的是,面对日渐增长的反坝呼声,独立的世界水坝委员会于1998年成立,以便检讨水坝发展的有效性,评估水资源和能源发展的替代方法;对水坝的规划、设计、评估、施工、运营、监督和退役的全过程,提供国际准则、指导方针和标准。 根据世界水坝委员会1998到2001年对全球300多个大型电站做的调查,总结出水电的一些负面影响:全球水坝造成了4000万到8000万移民,使当地社会相对贫困化;大坝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而且使当地的土著文化消失。他们的结论是:50%以上的水电站发电都低于预期值,70%的水电站达不到预期目标。 如何看待当前国际上对水坝的研究趋势和成果,在国内仍有较大的争议。我们必须立足我国国情,充分利用好我国的水能资源;但也绝不能无视国际上的相关研究与实践,应该在我国水电开发中有选择地借鉴与吸收。 水电开发:需要深入反思 今后,水电仍是我国电力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水电的综合社会效益也极为可观。但是,建造大坝并利用水能发电,毕竟才经过了100多年的历程,我们对水电开发的认识仍有待不断深化,尤其是它对整体生态环境的影响。面对国际上反水坝呼声的逐渐强劲,面对我国已开发水电工程的诸多负面效应,对于传统的水电开发方式,确实到了需要进一步认真反思的时候。 1. 江河的健康生命在于自由流动 流水不腐,这是我们从孩提时代就明白的道理。而流水在静止时所经历的化学、热力和物理变化会严重污染一个水库及其下游的河流,却是近年来科学家们的诚恳告诫。一般来说,水质退化的程度与水库保持的时间相关,在水质较差的河坝,主坝后面储存了多个月甚至几年的水,对下游几十公里远河流里的生物来说都是有威胁的。 有人认为,江河开发是让亿万年白白流走的河水造福于人类,以现在的观点看,这种说法已带有很大的片面性。江河是地球数十亿年形成过程中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生态功能。在这个意义上,江河从来不曾白白流淌。当我们试图向江河更多地索取时,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其生态功能,这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必将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是硬道理。在发展的强大惯性和经济增长的强大压力面前,我们往往会忽视很多东西。然而,环境保护是我们越来越难以忽视的,因为环境的恶化已经越来越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 2. 绿色GDP与水电开发方式 1987年,在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这一定义得到广泛的认同,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 为了量化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指标,联合国有关统计机构1993年正式出版的《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手册》(SEEA)中,提出了生态国内产出(EDP)的概念,EDP就是“绿色GDP”,即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经济发展中的生态成本有多大?目前世界各国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核算体系,还没有一个数据使我们能一目了然地看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情况。环境和生态是一个国家综合经济的一部分,由于没有将环境和生态因素纳入其中,GDP核算法就不能全面反映国家的真实经济情况,核算出来的一些数据有时会很荒谬——例如,发生了洪灾,就要修堤坝,这就造成投资的增加和堤坝修建人员收入的增加,GDP数据也随之增加。 据统计,1985年至2000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为8.7%,但如果扣除损失成本和生态赤字,这期间我国“真实国民财富”仅为名义财富的78.2%。这意味着,我国GDP的实际年均增长率只有6.5%。 因此,根据新的科学发展观,对我国水能资源的估算不能不考虑更多新的因素。全国水电可开发容量为3.78亿千瓦的数字,是1980年的普查成果;1992年的另一种估算则为2.9亿千瓦。根据世界水坝委员会的标准,全世界的45000座大型水坝中,中国就有22000座,所占比例已达45%,而我国的中小型水坝更多达几十万座。我们是否真的有必要在所有可以建坝的江河溪流上都筑起大坝?当这些水坝完成使命而被废弃后,我们是否没有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造成损害?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我国的合理可开发水电容量应该有多少,评估的标准是什么,这些问题有必要进一步予以更充分的论证。 3. 建立科学规范的水电开发机制 针对当前由于缺电出现的中小水电无序开发热的问题,不少专家建议,应该尽快出台政策,将中小水电开发纳入统一规划,做到有序开发。在水电开发中,过分市场化可能会遗患无穷,这与火电有很大的不同。火电厂的建设风险如果完全由投资者承担,电厂赔钱了可以关闭,对生态环境影响不会很大;而水电厂如果投资失败,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失是很难恢复的。 另外,目前在不少江河流域开发中存在多方投资的问题,对此也有较大的争论。从生态有利和综合效益最大化着眼,“流域、梯级、滚动、综合”是被国内外水电开发证明行之有效的建设开发方式。由一个流域公司为主体进行流域水电开发,有利于建立统一的流域梯级调度中心,有利于梯级统一运行调度,显著提高流域各梯级的出力水平和调峰调频能力,大大提高电网的稳定运行水平。由于统一规划,综合平衡,这种开发模式可以节约投资,缩短工期,实现管理效益,同时,有利于统筹考虑接入系统和外送规划。在中小流域开发中,也应考虑尽快推行此种模式。 大力发展水电,是我国电力发展既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做出的必然抉择。一批大型水电站强有力地支撑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星罗棋布的中小水电也为很多偏远山区与落后地区的文明发展起到了难以替代的作用。关于水电开发方式的论争,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水电发展的认识深化的过程。而各方专家意见的共同点,也许可以概括为:“合理审慎,规范有序与可持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