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地上市存疑 天狮的直销帝国路到底能走多远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14日 08:27 京华时报 | |||||||||
本报记者 叶永笔 当李金元喊出天狮将在10个国家和地区上市,在2010年前成为世界500强企业时,他显然忽略了一个问题:天狮的直销帝国路能走多远? 人才流失之困
2004年1月31日,被业界称为天狮“精神教父”的骆超突然向李金元提出辞职。实际上,骆超并不是天狮的员工,把他和天狮集团联系起来的是一家名为三一盛世的营销策划公司。2001年10月,李金元个人出资和骆超、王坤夫妇成立了该公司。李金元任董事长,骆超、王坤夫妇分别任副董事长兼首席培训师、总经理。这家公司几乎唯一的业务便是为天狮集团做教育培训和会议服务。 不到3个月,2004年4月15日,天狮大中华区总经理王君平又突然主动辞职。4天后,天狮中国区数十位高级经理以上级别高管相继离去或被辞退,一些基层员工也被辞退。不久,天狮集团执行总裁钱港基也辞职。 这次动荡使天狮损失了大量精兵强将。如骆超,在他负责天狮培训业务的3年间,他培训的班底将天狮国内销售业绩迅速从1亿元做到8亿多元。王君平在天狮的一年多间,也让天狮国内营业额增长了3倍多。而之前供职于安利的钱港基,实际是天狮国际化稳步发展的重要人物。 尽管李金元在接受采访时称,这些人离职未对公司产生影响,天狮也永远不缺人才,但另一个事实是,之后上任的营销班子至今已近一年时间,他们并未让天狮在国内的营业额再保持3倍的增长速度。 “对于以网络渠道为主的直销企业,一旦管理团队动荡,整个公司业务将随之倒向其他直销企业,势必会形成致命的要害。”如新公司一位人士如是说。 首批领牌成谜 人力之困固然令人担忧,但能否成为直销法出台后首批直销企业,则直接影响到李金元的直销帝国之路。值得玩味的是,在最关键时期,李金元对所有与直销有关的话题均避而不谈。 3月5日,记者就采访李金元一事与天狮集团联系,负责媒体事务的张兵特地向记者强调,根据公司和李董意思,不接受有关直销方面话题的采访。 3月8日,记者亲自采访李金元时,其果如张兵所言,始终不提直销话题。 在见到李金元本人前,记者根本未把张兵所说的话当真。甚至相信自己见到李金元本人,李金元会直率去谈这些事情,毕竟李金元的今天与直销不可分离。 去年有关部门就直销法出台曾在厦门召开会议,当时有传言称,获得参会资格者将有可能是国家首批发牌的直销企业。而天狮集团恰恰是获得参会资格的直销企业之一。当时业界甚至根据会议传递出来的信息还推断,天狮有可能会成为内资中首家领到牌照的企业。 中国保健协会秘书长朱康年认为,国家已对进入直销行业的门槛做了调整,李金元现在避谈直销话题,主要是因处于敏感时期。 “现在符合准入门槛的内资企业已不止天狮一家,天狮最终能不能拿得到牌照还很难说。”商务部有关人士接受采访时称,“国家不会仅根据企业资产规模大小来决定是否允许准入。即将出台的直销法已降低准入门槛,注册资本及保证金均调低。而且国内大批实力雄厚的医药、保健品企业如健康元、上海黄金搭档等也有意进入直销行业。” “显然,这些会对天狮形成一定冲击力。天狮不愿意谈及直销话题,有可能是担心会影响其进入国内直销行业。”现北京三一盛世公司董事长骆超认为,根据即将出台的直销法规定,企业若想拿到直销牌照,须在申请牌照前两年内没有违规记录。“这一切对天狮来说太致命了。” 记者掌握的信息从侧面证实了骆超的担忧:天狮集团近年来确实存在不少违规记录。2002年1月15日,国家工商总局指令山东省工商局对天狮集团在德州传销保健品进行了查处。2003年4月,山西省工商局对天狮太原分公司进行了查处;同年4月,天狮昆明分公司被查处…… 之前商务部人士曾明确指出,如果企业申请直销牌照前有过违规记录,肯定会影响拿牌照,情节严重甚至可能“终身禁入”。 十地上市存疑 在李金元看来,十地上市是为了做大、做强,进入世界500强之列。李金元把这个目标的实现日期最迟定在2010年。他要利用多地上市这种方式,将集团公司股权和期权逐步剥离给员工和社会公众,让员工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和生活环境,从而也更有责任感,让股民投入而赚到钱,形成集团员工利益与社会利益捆绑式发展。 中元国信信用担保公司风险管理部郭晓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质疑,一个公司在10个地方上市这有可能,但运行起来会有相应难度。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证券市场,对上市要求不一样,必然很麻烦。而且在有些国家上市,可能根本无法融到想要的资金。“目前,中国最大和上市地最多的公司之一中石化,也只在上海、香港和美国三地上市。” “先不谈十地上市的可行性,仅从最终目的看就容易让人生疑。”北京证券分析师李阳认为,现在公司上市大多是为圈钱,而圈钱背后即有可能是因为公司资金紧张。但天狮一直给人的印象是并不缺钱,其背后真实目的很难想像。 《京华时报》(2005年3月14日第B3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