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餐桌安全隐患先从减少管事婆婆做起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10日 11:00 红网 | |||||||||
人们吃的食品越来越难以放心了。近年来,毒大米、毒豆油、劣质奶粉等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本次两会,在所收到的议案和提案中,食品安全问题排在首位,共有233名代表联名提交了尽快制定专门的食品安全法的议案。(3月8日 新华网)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时下,食品安全已成为百姓关注的焦点,食品市场现状十分令人担忧。据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食品的投诉总量比
什么原因造就了人们的这种“餐桌隐患”?专家分析有三种主要因素,一是不法分子昧着良心坑人,百姓餐桌难安全 ;二是食品安全多头管理,执法主体模糊不清;三是食品标准不统一,百姓和企业都无所适从。细细思量,笔者认为一、三点都不是问题的主因,高额利润虽诱使不法分子挺而走险、昧着良心坑人害人,而关键是社会有其滋生的土壤,那就是打击力度疲软,较之其获利来说,付出的风险成本太低。因而,消除“餐桌隐患”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措施,便是加大打击力度,使不法商贩不敢轻举妄动。而做到打有威力、管有效果,其症结就是减少管事的“婆婆”,防止执法中出现“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现象。 在两会上,一些代表一口气便数出了食品安全管理的10个管事“婆婆”:农业、质监、卫生、工商、商业、药监、城管、公安、教育、出入境检验检疫等。按说,“婆婆”多了,通道设置的关卡森严壁垒,只要相互配合,共同为百姓的餐桌安全负责,安全隐患也就容易排除。可事实上,是有利争着上,无利躲着走。谁都在管,然而谁都没有管,监管链条出现了谁也说不清的“空隙”,给不法商贩以可乘之机。用来自食品行业的全国人大代表王秀林的话来说,就是“七、八个部门,你管你的,我管我的。利益被分割了,就好像一块面包,被硬生生地扯成七八片。” 其实,管住“餐桌隐患”并不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食品标准、产品质量、食品卫生、消费者权益保护、农药管理、动物防疫等20部以上的专业性法律法规可对食品安全提供足够的法律保障。然问题就是多家“婆婆”为各自“养家糊口”,见利就上、有钱就管,而真正的监管职责却在利益争抢中被漠视、淡化了,出了事故谁都可以不负责。结果,严肃的法律成了多头执法的护身符,成了获取部门利益的“尚方宝剑”,理论上的食品全程监管成了一句空话。“阜阳劣质奶粉”、“广州散装假酒”、“黄花菜二氧化硫超标”,“重庆火锅底料”、“龙口粉丝”、“太原陈醋”等食品安全事件,可说都是这种多头执法下滋生的恶果。 由此,消除餐桌上的隐患,让百姓吃上放心食品,除加大食品安全常识宣传,增强百姓的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外,必须彻底解决食品生产、流通中存在多头管理、交叉管理的突出问题。首先是完善法律体系,明晰执法主体,明确执法责任,让真正的主管部门能全程监管,一抓到底。其次,精简机构,减少人员,降低执法成本,提高执法效率。 (稿源:红网) (作者:陆志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