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开始新一轮整合 长三角珠三角谁与争锋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24日 10:03 人民网-江南时报 | |||||||||
本报记者 张会来 在政府经济战略的牵动下,区域经济发展已成为当前地方政要们的主攻策略。经过不断地融合和扩容,当前区域经济已经进入了新一轮的整合和竞争。 作为国内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两大经济带,长三角与珠三角的较量始终就没停止过。珠
将于今年3月1日正式出版的《2004-2005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充分披露了长三角与珠三角的优劣。这也给两大区域长期以来的“口水战”一个很好的注脚。同时,两个地区的产业同构也开始日益凸显,相关政府明显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不可否认,区域经济的重整有赖于政府与市场的双重合力。而一个城市,一个区域的兴衰,依然不得不依托区域内各级政府的互通协力。 此消彼长 将于今年3月1日正式出版的《2004-2005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的研究分析虽然大多使用的是2003年的数据,但相关人士认为,这并不影响《报告》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态势的客观评价。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圈的经济水平都有长足提升。从总体上看,长三角经济实力最雄厚,发展较快,其次是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报告》分析指出,长三角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无论是从绝对值还是从增速上来看,都已居三大经济圈之首,逐渐成为三大经济圈的领跑者。 《报告》还认为,从生产总值的角度看,长三角的地区生产总值和三次产业增加值均远大于珠三角和京津冀,而绝对值比后两者之和还多。人均生产总值珠三角则明显优于长三角、京津冀,为长三角的1.2倍,京津冀的2倍。 据江西省的一项统计资料显示,多年来广东省企业在江西的投资都占江西省吸引省外资金的第一位。只是到近三年,浙江才排名第一位,广东省因此位居第二位。但是珠三角的单个项目的投资规模却胜于前者。 在需求层面,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长三角是“老大”,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人均出口额珠三角为“老大”。在经济外向度方面,长三角经济外向度继续大幅度提高,进出口总额和出口额都以50%以上的速度增长,远远超过珠三角。同时,长三角对外贸易和实际利用外资在规模上(出口略低)均已超过珠三角。 正所谓此消彼长,各有各的优势和短处。有人指出,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地位是并举的。 “长三角的综合实力排名我国区域经济第一”,“珠三角的人均指标依旧高于其他地区”……如此类似的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口水战”不绝如缕。长三角与珠三角的竞争态势已愈发明显、激烈。 争抢速度 早在2003年8月份,中央已经批准,沪宁高速铁路最迟于明年初正式开建。建成后,上海到南京只需要1个小时。据了解,宁沪高速铁路将于2007年竣工。 据悉,高速铁路工程一直是国内各大经济圈关心的焦点。广东的城际高速铁路也已经通过审批,目前正在紧张施工中。建成之后,珠三角内任何一个地级市和香港之间的行驶时间将缩短到一小时之内。换言之,珠三角将先于长三角建成“一小时经济圈”,这在无形中给长三角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而沪宁高速铁路的开建,无疑会大大提升长三角的竞争力。 根据国家大的发展规划,今后三大都市圈将成为经济发展中心,即大上海、大北京、大珠三角,作为江苏省省会的南京,在这个格局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因此,南京市目前已明确了新的城市功能定位,即以江为轴,跨江发展,呼应上海,辐射周边。“沪宁高速铁路建成后将大大加强苏南地区的‘同城效应’,并加速长三角的一体化进程。” 不止在交通方面,在人力资源方面,长三角和珠三角都在拼命争抢速度。近年来,随着企业流向长三角,大量的人才也涌向华东地区。从2002年开始,前往长三角地区就业的毕业生数量,第一次超过了多年来一直“一枝独秀”的珠三角地区。 事实上,自1999年以来,一些学校前往上海、江苏和浙江等地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一直都呈“跳跃式的急速增长”。据一项数字显示,某学校赴外省就业的毕业生里,选择上海、苏州、杭州、宁波和温州等华东地区城市的毕业生,在短短两三年时间里已经超过40%的比例,而前往珠三角就业的目前仅有20%左右。 同业竞争 从已见的事实来看,珠三角的发展模式是建立在与中国港澳以及东南亚地区紧密联系的外向型经济模式上,直接参与国际产业链的循环;而长三角则是开放型的经济模式,既与亚欧及其他国际市场紧密联系,又与国内市场紧密联系,在满足内需的同时,也满足了外需。 这两种经济发展模式决定了两个地区发展走向的差异性。但是,当两地现在分别积极地调整产业布局、升级产业结构时,其发展方向又在趋同。 长三角各地争相把电子、机械、化工与医药等产业作为未来的主导产业。在长三角地区的16个城市中,选择汽车的有11个城市,选择石化的有8个城市,选择通信产业的有12个城市。而苏锡常三地前五位产业几乎一样。江、浙、沪两省一市的制造业结构再次出现“往一条道上挤”的趋势。产业同构加剧引资大战,而反过来引资大战又使业已存在的低层次产业同构现象在更高的产业层次上重演。 长三角的产业同构现象,同样出现在珠三角。“珠三角各地似乎都认识到产业升级的重要性,都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到本地长远目标规划上来。但各地的定位又都雷同,都是什么国际化、世界性,都是中心城市,实际上定位都很模糊。深圳要搞硅谷,广州也要搞硅谷。”相关人士这样认为。 在产业结构被认为是区域经济发展优势的时候,长三角和珠三角都在不断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目前,长三角的目标是向现代制造业迈进,珠三角也确定了发展现代制造业的产业方向。 显然,长三角与珠三角产业布局的调整方向趋向一致,两个地区选择了同样的产业结构。谁走得更快目前尚难下断论。长三角内部的区域一体化并未成形,城市间的产业同构造成对资源的极力争夺。“当各地竞相推出志在降低商务成本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时,人们似乎看到了20年前的珠三角”,江苏省社科院的相关专家指出。 政府与市场 不可否认,区域经济的重整,依然有赖于政府与市场的双重合力。而一个城市,一个区域的兴衰,依然不得不依托区域内各级政府的互通协力。 最好的体现就是在去年的“F1”的争夺战上。作为追逐“F1”10年的珠海却最终没有得到“橄榄枝”,只好拱手相让给上海。往年赛车业“老大”的珠海只能位居上海之后,向隅而泣。 “比之上海分散的珠三角经济区域,是珠海没有申请到F1的背后弱化原因”,相关人士指出。而这种弱化,也许正是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地区竞争力差异的微妙表现。 一位熟悉珠三角特点的人士说,珠海背后的珠三角地区乃是典型的“诸侯经济”,广州、深圳、佛山……这种经济的特点就是每个城市都比较强大,但每个城市都不甘于称臣,而且力量分散。 而长三角却不同,基本上形成了“一体化”的局面。对长三角都市圈的习惯性描述是:以上海为龙头,由浙江的嘉兴、杭州、绍兴、宁波、舟山和江苏的苏州、无锡、镇江、南京等16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带。上海是长三角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是经济扩散的中心和产业布局的重心。 珠三角目前有三个概念,一个是“小珠三角”,由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等9个城市组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广东珠三角;另一个是“大珠三角”,增加了地理上同属一个三角洲的香港和澳门;第三个概念是这两年兴起的“泛珠三角”,包括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东9省、区,加上香港和澳门,该区域通常被称为“9+2”模式。 “区域经济发展的终点就是‘一体化’,各个地区只有突破行政割据上的鸿沟,才能在经济上实现真正的统一体”,江苏省社科院的专家指出。 《江南时报》 (2005年02月24日 第十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