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并购真实细节 向伯乐买生产线向苏宁买地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05日 16:35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海信“南京并购”的真实细节 向伯乐买生产线,向苏宁买地 本报记者 蔡一飞
上海报道 向伯乐买生产线,向苏宁买土地,海信杀进南京。 几天前,海信集团宣布,在南京投资建设冰箱生产基地,计划产能为100万台,首期投资1.2亿元人民币。根据海信的计划,该基地生产的产品将于2005年5月下线。对于设厂南京,海信的解释是,这将充分利用南京的地理优势以及当地配套和生产资源。 尽管计划合理,但是短短3个月内建成、投产一个产能达到100万台的冰箱生产基地,这样的速度还是让业界感到有些意外。 一位业内人士举例说,华东某知名冰箱生产企业的冰箱生产线1996年开工,直到1998年底才建成投入使用。 因此,要达到上述速度,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使用当地原有的生产线。于是,一个主角走到台前,那就是南京伯乐。 购并伯乐:其实只买生产线 援引自海信内部人士的话说,海信在南京的冰箱生产基地的确与南京伯乐有关,但并不是坊间传言说的收购。 资料显示,2004年8月,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南京伯乐电器集团公司破产,随后便进入到破产清算过程。截至2004年7月,南京伯乐负债总额达14亿元(其中银行贷款本息就约有85000万元),生产经营债务涉及到400家单位。 既然已经宣告破产,收购一说又从何而来? 事实上,海信仅仅是购买了原南京伯乐的两条冰箱生产线。而来自南京家电行业的人士透露,这两条生产线相对比较新,产能虽不足100万台却也大过其在北京的生产基地。 南京伯乐成立与1959年,其前身是国营新联机械厂,是一家大型的军工企业,这里曾经诞生过我国第一台家用空调和第一台双门电冰箱,曾是中国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企业百强之一。而以“伯乐”命名的冰箱产品,最顶峰时候曾占有全国15%的市场份额。 就是这两条被海信购买的生产线,曾为伊莱克斯、格林柯尔等多个品牌生产过。伊莱克斯当年曾经与伯乐成立过合资企业,有消息说,其向合资公司实际投入了2900万元注册资金,并以每年支付伯乐固定回报300万元人民币,换取伯乐冰箱四期工程厂房和设备的使用权。 携手苏宁:其实只是买地 另一点吸引众人目光的,是海信购买这两条生产线后,并不是在伯乐的原址进行生产,而是将生产基地放在南京经济开发区。 于是引起了坊间传言,称海信携手苏宁收购了南京伯乐。援引自海信内部人士的话说,海信在南京分公司由海信和苏宁共同投资兴建,并由海信控股。而来自南京本地媒体的消息说,海信南京公司的牌子已经树立在原南京伯乐的工厂门口。 对此,苏宁断然否认。 来自苏宁内部人士告诉记者,苏宁并没有和海信连手收购伯乐。苏宁电器连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孙为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更表示,在海信购买伯乐生产线的过程中,苏宁只扮演了“中间人”角色,却没有出资等行为。 据了解,苏宁的存在的确促成了海信和伯乐之间的合作关系。有消息说,这个谈判持续时间达一个月,最后达成的协议包括,海信购买伯乐的生产线,并在南京经济开发区兴建厂房生产。 业内人士庞亚辉分析说,苏宁不会轻易介入制造业,尤其在分工越来越明晰的时刻,家电连锁业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大,苏宁没有必要以合资的方式介入制造业。因为制造业的利润越来越薄已经是公认的事实;更何况,苏宁曾经做过这方面的尝试,比如2001年美国飞歌合资飞歌空调、2003年与美国飞达仕合资成立了飞达仕苏宁空调有限公司,但结果似乎都不尽人意。 但有一点得到了苏宁的确认,其的确在海信与伯乐的合作中扮演了角色。海信南京生产基地所在地的土地,的确原本为苏宁所有。另据行业人士透露,苏宁在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工业园一期占地240亩,但目前飞达仕苏宁空调仅占据30亩土地,剩余200多亩一直处于闲置状态。根据苏宁对该工业园的远景规划,该工业园将被打造成以生产空调、冰箱、洗衣机为主的苏宁“白色家电”制造基地。 而海信南京生产基地正在此地。 “海信生产布局,是瞄准产业链配套能力强以及先天物流优势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来自海信高层的话说,更为重要的是8个字“就地生产,减少成本”。 庞亚辉认为,海信选择南京,可以利用南京的积聚效应。因为这里产业配套资源丰富,同时也拥有白电巨大的市场。但对于依然只是空调行业新军和长三角市场新军的海信来讲,如果购买伯乐的生产线顺利的话,也仅仅是增强了其生产能力。 对海信来讲,苏宁背后强大的渠道资源也许是更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