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生活周刊:中储棉巨亏风波 使命与角色之错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27日 18:41 三联生活周刊 | |||||||||
记者◎谢九 在中航油的巨亏余波尚未平息之际,又一家国字号公司在市场炒作中爆出巨亏。中储棉(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在成立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在国内棉价暴涨暴跌的动荡中,10亿元的注册资本金已经亏损大半。
2003年3月,中储棉公司成立。资料显示,中储棉的职责是受国务院委托,具体负责国家储备棉的经营管理。公司注册资金10亿元,下设18个直属棉花储备库,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棉花产、销区。雷香菊任公司总经理。 中储棉成立的初衷是为了平衡市场上的棉价,成为一个连接棉农、棉商和用棉企业的稳定器,不过,中储棉的发展方向很快就偏离了初衷。2003年9月,国内棉价开始一路走高,很快就从12000元/吨上涨至18000元/吨。导致棉价走高的原因主要在于当时市场人士对棉花的供求过于悲观,认为受到不良气候影响,国内棉花将会大大减产,全国上下甚至出现一股炒棉热潮。在这种形势下,对于刚刚成立不久、肩负稳定棉价使命的中储棉而言,正是力挽狂澜之际,但是事情恰恰朝相反的方向发展,中储棉也加入了炒棉大军,对这股炒棉热潮推波助澜。 作为政策性公司,中储棉手中握有大量的棉花进口配额。从2003年10月开始,中储棉陆续进口了25万吨棉花。中储棉当时大量进口棉花并不是为了国家的棉花储备,完全是看中了国内外棉价的价差,当时中储棉进口棉花的到岸价格在16000元/吨左右,而国内的棉价已经上涨至18000元/吨,二者相差2000元/吨左右,如果仅仅以差价计算,中储棉进口的25万吨棉花就能获得5亿元利润。而且,中储棉作为储棉大户,通过国内外的大肆储备,还能够抬高市场上的棉价。如果一切按照设想进展,中储棉的暴利指日可待。 但是事情并没有按照中储棉的“计划”进行,仅仅在中储棉进口25万吨棉花一个月之后,国家发改委就连续增加了100多万吨的棉花进口配额。由于国内棉花的供给大幅增加,棉价从2004年3月开始慢慢走低,截至今年1月份,标准棉花价格已经不到12000元/吨。如果以现在的市价来计算,中储棉当初进口的25万吨棉花已经损失10亿元,正好是中储棉的全部注册资本。在棉花价格一路下跌的过程中,中储棉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找到了国家相关部门,以13100元/吨的政策价予以收购,如果以此价格计算,中储棉的损失也在7亿元以上。 记者在向中储棉的一位人士求证这一损失额度时,对方并不认同,他告诉记者,中储棉确实遭受了损失,但是额度肯定没有7亿元这么多。对于具体的亏损额,他表示中储棉目前也没有精确的数字,国家发改委和国资委已经成立了一个联合调查小组,春节之前,这件事情应该会有一个结果。 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在国家发改委连续增加棉花进口配额,棉价已经开始逐步走低的情况下,中储棉的总经理雷香菊依然乐观。在2004年3月份的一次讲话中,雷香菊对于棉价做了预测:如果气候正常,2004年度棉花产量将突破600万吨,并可能超过1984年度历史最高水平,尽管如此,由于纺纱生产已经达到一个较高水平,按照纺纱产量增长6%预测,2004年度全国纱产量可达1060万吨左右,加上其他用棉,国内棉花需求量可达到730万吨左右,因此,国内当年产需仍存在100万吨左右的缺口,依然需要用进口棉来弥补。同时,由于国内产需缺口继续存在,初步预计2004年度国内棉价仍将在较高价位运行。雷香菊的乐观最终还是被残酷的现实击碎。 对于中储棉的炒棉风波,人们都在指责其作为政策性公司,本来应该承担起稳定市场的责任,结果不仅没有如此,反而加入炒棉大军。但是,如果仔细查看中储棉当初成立时的资料就会发现,尽管肩负稳定重任,但是中储棉还应该“在国家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下,依法开展业务活动,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一方面赋予其稳定市场的大任,一方面让其自负盈亏,中储棉的失误,是否果真是雷香菊一人之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