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巍
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做出商业决策前,应把宏观调控当作“常态因素”来考虑
商业周期是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发生的商业律动,它体现了产业结构的变化,体现了技术进步,体现了消费者品味的提升等等。而中国的宏观管制部门始终不承认商业律动。“
中国式周期”的特点是政府宏观调控——宏观调控形成了中国经济的律动,但这个律动不是商业周期。商业周期体现的是整个社会不同经济力量的共同作用,而宏观调控是单方向的,取决于少数人意志,而且是突发的,无法预测:你可以进行“政治预测”,但是你无法进行“商业预测”。所以中国这么多年的宏观调控,没有几次和商业有关系,都是政治意图变了。还有一个问题,宏观调控能“制造出”商业周期来——不是商业自己形成的,结果是可能让商业早产,也可能让商业律动胎死腹中。
2004年所谓的宏观调控本质上是基于市场配置的要素需求与服膺于政府意志的要素供给之间矛盾加剧而又难于调和的结果。中国经济从中央政府的计划配置走向民间的市场经营,在20多年的时间里,的确有了巨大的进步,但主流的资源支配方式仍然是非市场的。几乎所有的专家至少都在私下承认,中国的商业周期是不能用西方的指标体系和调整手段简单处理的。但是,在公开场合,主流的声音仍然将这场突如其来的宏观调控视为“正常的”商业周期。须知,在一个大国经济的各种需求要素如消费能力、市场容量、产业升级等正在迅速走向市场化配置,而与此同时最重要的供给要素如金融、土地资源和审批制度等仍然牢牢地控制在政府手中的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要素需求与要素供给之间巨大的冲突,两者公开的或私下的博弈将形成经济增长中最大的制度成本。具体的对立双方就是中央政府和与地方政府捆绑在一起的商业势力。
笔者至今相信,在中央政府一系列严厉宏观调控措施背后,首要的动因是对执政能力的巩固。所以,今后,体现扶植国企集团、辅助本土企业和支持科技实业的新经济政策将在一段时间内取代多年来推动民营企业、大力吸收外资和倚重金融运作的强势群体政策。这是大势。作为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不可不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