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声 台上台下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7日 19:40 《中国企业家》 | ||||||||
“这一轮”雨住风歇之后,更多的企业开始了 反思与自省 12月11日,2004中国企业领袖年会在北京中国大饭店召开,主办者精心策划的一个论坛格外引人注目。论坛的主题是:民企过冬术。
台下是400多位参会的企业家,在经历了一年宏观调控的风风雨雨之后,对于这个主题,商界人士都有种莫可名状的期待。但大家希望看到的“戏剧性场面”并没有出现,他们听到的是类似这样的声音——南存辉:“这次宏观调控是为了整个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我们对此应该有个健康心态。”吴国迪:“假如我们铺了很大的摊子,无效的劳动是最大的犯罪。” 以至于主持人不得不这样“圆场”:“我们的主题是民营企业如何过冬,可听起来对台上这几位企业家而言,好像没有冬天。宏观调控对这些企业来说好像还有正面意义。” 无须责备这几位企业家“文不对题”。因为他们确实受调控影响不大,否则也不会有底气坐到台上。有听众注意到:主办方事先安排好的两位嘉宾没有出现在台上。一位是王林祥,另一位是郭广昌。王林祥没来。郭广昌来了,但坐在听众写席上,不愿意上台。 第二天,郭广昌临时决定在年会闭幕式上发言,此时的他,已经不再是2003年年会时的那个“产业整合”者。带着几分尴尬、一丝拘束,他发言了。他把这一年概括为“体检年”。接下来就开始呼吁:“我想跟大家一起来呼唤宽容,我们需要一个更宽容的环境。” 会议的间隙,国有企业青岛钢铁集团老总王玉科跟朋友提起郭广昌,说“他哪儿懂得钢铁。我们如果和他合作,只是看中他的民营体制。”这句话辗转传到郭广昌耳朵里,他无奈地一笑,然后赶紧问:“王总也来了?我想找他聊聊。”这时王玉科已经有事离开了。 11日下午的另一个论坛上,王玉科有这样一句值得回味的话:“1999年以后,中国生产1亿吨钢的时候就压缩,压缩国营钢铁的时候,突然冒出来一批民营企业家,使中国整个钢铁工业一哄而上,比如像现在的螺纹钢都是科技含量不高的,只要有设备,从国营企业挖取几个人才都能干。” 此时,在距北京几千公里之外的深圳,身为中央大企业的三九集团也在研究自己的“过冬术”。集团网站的一篇报道显示,赵新先的继任者孙晓民已在多次会议上指出:三九的债务重组工作到了最困难的时期,集团的发展进入了“严寒的冬季”。各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过冬”计划,成功“过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