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利润上升 2004年私募股权资本在华升温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3日 17:57 《英才》 | |||||||||
这里的资本市场依然有着数不清的陷阱,但是私募股权资本家已经等得不耐烦了。 编译·杰逊 阎焱是软银亚洲基础设施基金的总裁,他发现到了2004年以后,周围一下子冒出了很多竞争对手。
“过去从来没有人跟我竞争的这类交易,现在突然有人跟我抢。”阎焱说,“因为人们开始意识到,在中国市场的投资可以带来真正利润。” 不只是软银,包括凯雷投资集团(Carlyle Group)、华平创投公司(Warburg Pincus)等在内的其他收购和风险投资公司,都把筹码搁到了中国的版图上。 据《亚洲风险资本》杂志的统计,2004年上半年进入中国的私募股权资本总额达到了11.9亿美元,相当于2003年同期的五倍,2003年全年的总额为16.7亿美元。2002年底,进入中国市场的私募股权基金共有300只,但是到了2004年上半年,这个数字已经上升到了520只。 随着中国企业利润的上升,那些先前投资的基金已经尝到了收获的甜蜜滋味。阎焱在2003年3月花4000万美元购买了盛大网络公司25%的股权,在出售了部分股份回收投资以后,软银亚洲基础设施基金依然拥有盛大网络19%的股权,价值相当于3.9亿美元。 凯雷投资集团董事总经理祖文萃表示将把在中国的投资增加到10亿美元以上,但是他没有给出时间表。目前,凯雷在中国的投资总额大约为1.5亿美元,其中包括对携程旅行网、新能源技术公司和艾德斯国际公司。最近一笔投资发生在2004年9月,凯雷对总部在上海的聚众传媒公司投入了1500万美元。 彭博财经的数据显示,从2004年1—8月,共有8家中国公司在纽约或者香港向国外私募股权投资者出售股份,其中有7家的半年利润增长率不低于25%。另外一家盛大网络公司没有提供可供比较的半年报告。 对中国资产的拼抢,正变得越来越激烈。同是2004年9月,为了争夺一家互联网教育公司的最大股权,软银亚洲基础设施基金跟另外三家风险投资基金、以及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展开了激烈争夺。软银已经允诺为获得股权而支付多于1000万美元的资金,并且签订了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但是,另外一家美国基金试图从中作梗,他们愿意用高出30%的价钱来达成这笔交易。阎焱说,这笔交易还没有完成,他拒绝透露另外几家竞标者的名字。 “那只是第一次。”他说,“一瞬间,中国的风险投资变得非常有意思。” 当然,并非所有投资者都像祖文萃那样,对中国充满激情。全球十大收购投资公司中,仅有两家——排名第二的华平创投公司和第三的凯雷投资集团——对中国进行了直接投资。排名第五的德克萨斯太平洋集团对中国市场并不热情,其创始人兼合伙人戴维.邦德曼认为,中国不会在短期时间内给他的投资者带来利润。 “现在的中国有点像过去的欧洲,但是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 邦德曼在2004年2月的一次发言中说。 总部在旧金山的德克萨斯太平洋公司在中国没有投资。但是旧金山的另外一家私募股权公司——新桥资本,却在2004年5月花1.45亿美元收购了深圳发展银行18%的股份,成为第一个控股中国大陆银行的外国投资者。邦德曼也是新桥资本的联席主席。 对于外国投资者来说,信息匮乏是中国公司目前难以逾越的鸿沟。卫贤咨询公司(Hill & Associates)的高级经理说,“在这里,几乎不可能获得信用方面的信息,同时也没有综合数据库可以显示那些悬而未决的公司起诉案。” 当然,与过去相比,现在的投资者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中国公司变得越来越透明。”上海资信公司综合业务部经理冯晓说,“人们可以获得各类上海公司——包括私营企业、国有企业和公众企业——的信用信息。中国也正在建立一个全国性的信用系统。” 尽管如此,据贝克·麦肯思律师事务所的北京合伙人何炳康说,中国在管理国外投资方面的法律仅有25年的历史,而且在并购方面的重要立法甚至还不到两年。“法律框架是非常完整的,但仍然有很多地方是未经检验或者不清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