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新财经》2005 > 正文
 

新财经:面临技术天花板 海外并购没有浪漫曲(2)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0日 13:11 《新财经》

  “逼上梁山”

  市场竞争格局如何演化,迫使中国公司走向了海外并购的道路?让我们看一下家电、手机、汽车、机械……这些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十余年前,家电企业从海外引进生产线,引进技术,在国内生产正处于消费结构升级阶段的家电产品,虽然直面洋品牌的竞争。不过,此时的家电厂商尚能从容应付,一轮又一轮的价格大战,最终将洋品牌完全逐出中低端市场。而这一手段之所以管用,却是因为洋家电那时还未实现生产的全球布局,国内居高不下的劳动力成本根本不足以让其与中国企业竞争。

  今天,对外资的充分开放,使得洋家电当然可以在中国这样的低劳动力成本国家实现大规模生产,但大势已去,国内家电企业庞大生产能力所形成的规模经济阻止了洋家电在中低端领域崛起的机会。

  与家电行业联系紧密的是手机行业,当众多家电厂商杀入这一行业,想复制过去成功之际,却悲哀地发现,时代已经完全不同。摩托罗拉诺基亚,这些国际一流厂商早已把中国建成为它们的全球制造基地,依靠低廉劳动力与大规模生产优势,这些企业已经做到了全球最低生产成本。国内的企业如何与它们竞争?当然,国产手机厂商是找到了一些办法,不过事后证明,这却只是带来了短暂的繁荣。

  中国汽车业,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让人感到希望渺茫。国际汽车巨头拥有上千万量的生产能力,一款车型的研发推广费用动辄花去10亿美元,它们有着近百年的生产经验,将研发成熟的产品投入中国合资厂生产,凭借如此的竞争实力与本土制造优势,中国企业与之竞争,还能胜算几何?

  事实上,只要是对外资充分开放,并且需要一定技术或管理技能支撑的行业,外资在中国已经,或者即将处于支配性地位。

  在机械行业内,技术密集型,并且回报率高的子行业,已经基本被外商投资企业垄断,如电梯、复印机、数控机床等。

  PC领域,Dell等国际巨头依靠领先的管理与销售模式,正在不断蚕食原本由联想、方正占据的国内PC市场。

  甚至很多领域,外资根本没有给国内企业活下去的机会,一开始就在中国全面布局,中国企业想要在这些领域内发展,找不到任何竞争优势,如数码相机等高技术产业所处之现状。

  只要是对技术或管理要求相对高一些的行业,国内企业面对外资咄咄逼人的攻势,大多节节败退。道理很简单,外资企业在技术、管理上独占优势,并且有全球经营的强大实力做后盾,甚至在中国还享有税收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优惠,本来国内企业与其竞争,所依靠的主要是成本,然而当外资实现本地生产之际,这惟一的关键优势已荡然无存,而其他方面如渠道、对国内市场的快速反应,却随着国内市场环境的改善和外资对中国的熟悉,正在不断削弱。事实上,若没有另外的制衡力量而任其发展,最终的结局只能是外资控制中国大部分产业,从而中国真正成为跨国公司全球布局下的一颗棋子。

  按照跨国公司的战略,产业链中高附加值的部分,一般位于其母国,以适应母国高素质的人才结构与居高不下的劳动力成本,而所有产业链中低附加值部分,如大多数简单制造领域,则放入工资水平低的发展中国家,以获取劳动力成本优势。如此一来,依靠外资发展经济的成果,却大部分被跨国公司所在的发达国家获取。

  如果跨国公司的意图得以完全实施,世界经济的格局则一目了然:大量跨国公司云集的发达国家,依靠跨国公司这一有力武器,将始终处于世界产业格局的上游,而所有发展中国家产业则被跨国公司控制,始终处于产业格局的下游,获取的只是低微的收入。

  这样的前途,是中国政府和具有远大雄心的中国公司很难接受的。中国经济的崛起不可能依靠外国直接投资实现。

  加入世贸组织保护期之后,中国市场各个领域都将进入一个饱和竞争的阶段。如果偏安于国内市场,生产消费品领域的中国公司在未来很难与跨国企业较量。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公司走出去乃是“逼上梁山”、大势所趋。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海外并购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