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玲香编辑:吴晓燕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研究所所长吕政
本报记者杨玲香北京报道
“报业改革的下一步,将是产权制度的创新,产品定位的优势与定位的创新,以及规模效益下的集约化经营、如何培养人才等。这些都是报业面临的非常严峻的课题,所以报业需要资本市场的融资,从而扩大实力;需要良好的产品定位以及企业品牌的树立;还需要开展技术创新从而提高竞争力,以及进行内部的质量控制等。这些方式都是报业未曾涉足的,是报业改革的‘瓶颈’,必须要学习,从而避免不必要的代价。”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研究所所长吕政说。
在我国的报业史上,出现了《中国经营报》这样一个依靠市场走过20个春秋的企业,这本身就是我国报业市场化改革的一个有力的积淀。吕政说:“1999年财政部、出版署明确界定了中国经营报是国有资产,采取全民所有制是单位企业化经营的方式。但是,《中国经营报》的市场化也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市场化,是真正的市场化。报社运营机制是一种完全市场化的‘硬约束’,是一种真正的自负盈亏。国家不投资,不承担无限责任,政府的扶持也只限于政策的支持。从用人机制上来说,采取完全聘任制,和末尾淘汰的机制。报社的税后盈利主要用于企业增产,报纸的办报内也没有任何指令性。这种现象说明,《中国经营报》已经走出了一步。”
除此以外,《北京青年报》的上市,似乎也在证明着,报业改革真正走向了“市场化”。“北京青年报的上市,虽然上市的是报社经营性的资产,在坚持国有企业的前提下,如何提高资本的运行的效率以及投入产出的运营能力,上市这种方式也是一种有益的探索,说明报业经营的道路是可以向其他行业的企业学习的,也是有很大发展空间的。”吕政说。
吕政认为,对于所有企业来说,都面临一个共同的课题,那就是有效运营的问题,是盘活资产的问题。因此,无论对于报业,还是对于其他类型的企业,这都是一个有待攻克的堡垒。
但是,报业改革和其他企业还是有着本质的不同。“报业是一种文化产业,重视意识形态,而又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这一点和其他生产物质产品的企业有天壤之别。另外,其它企业多是股份制经营,至少是鼓励社会资本的介入,但对于报业来说,却是国有资产垄断,是典型的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这一点,两者又是截然相反。”吕政坦言,这一点是两种类型的企业之间相互借鉴的主要“壁垒”,也是稍有不慎就会“翻船”的重要原因。
“所以,要把‘学习’的内容限定在企业的运营机制上。不管是报业,还是其他类型的企业,都是需要投入产出的,需要盈利,需要做大做强,还需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从而提供更多的服务。市场竞争,体制改革,以及加强运营和管理,这是报业经营和其他企业所面临的共同课题。”吕政说,“只有明确该要的,和不该要的,才能学的更快。否则,就会有邯郸学步的危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