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行业专题--传媒业 > 正文
 

20年报业改革之路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09日 15:45 中国经营报

  作者:厉林,杨玲香,温秀

  编者按:“我已经参加了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两次这样的研讨会,作为一个主管单位,一个领导部门,以一种开放的形式,允许大家讨论这样一些涉及报业发展,甚至体制改革这样敏感的问题,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勇气为报业今后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天津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张建星的这番感慨是在1月5日,由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主办的“20年改革
之路暨报业改革研讨会”上发出的。

  “改制”、“上市”、“跨地区办报”……都是2004年报业发展的关键词,应该说,在过去的一年,国内文化体制改革和集团化的建设都大大推进了文化产业的进程。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信息全球化的趋势也是势不可当的,因此如何在体制上进行突破、如何打造完整的传媒产业链等问题都对今后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在本次会议上,大家以《中国经营报》20年发展历程为案例并加以剖析,近百位政府官员、学者、报人、企业发表言论、观点,对中国报业产业化发展、市场化改革提出了各自的见解。一些著名的企业家也应邀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本期报道试图从下一步改革的思路、国内报业发展的几大模式以及传媒与企业的对话中探寻传媒业尤其是报业今后发展的轨迹。

  报业改革正处于一个重要而关键的时期

  ——访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石峰

  “报业改革正处于一个重要而关键的时期,经过一段时期的积累,相关改革的政策和措施已步入成熟期。”1月5日,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石峰在“20年改革之路暨报业改革研讨会”上强调:对一些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的难点问题,已经形成了基本的政策。“2004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经验,为我们下一步推进改革打下了基础。”

  “我们要找准报业改革的发力点。”石峰进一步说,报业改革既要从报社的经营管理机制上发力,也要不断完善宏观的管理体制。

  报业改革的三个层面

  “‘发展势头好,改革任务重’可以概括我国当前报业的基本发展态势。”石峰说,要认清报业发展态势,就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两个效益的统一。如何理解“报业的科学发展观,”石峰认为, “至少要把握几个基本点:一是代表先进文化、先进方向的发展;二是运用市场机制实现两个效益最佳统一的发展;三是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发展;四是走产业化道路的发展;五是以人为本,始终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的发展。”

  石峰说,报业改革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第二个层面是报社经营机制的改革;第三个层面是报社内部用人制度的改革。同时他也指出,一些转制过程中的配套政策仍然是改革的难点,比如融资问题。“我们主张安全有效的融资渠道。所谓安全,就是要保证意识形态的安全,保证文化的安全;所谓有效,是指融资以后,确实能够有利于促进报业发展。有些报社并不缺钱,但是通过融资以后,经营机制变化了,也能够解放生产力。”

  四点共识

  “我们强调媒体的特殊性,是因为媒体在社会中有非常特殊的作用。媒体所发布的每一条消息,每一则言论,都将对社会产生影响,关系重大。因此,在报业改革发展的过程中,要特别提倡社会责任感。我们要为社会提供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报纸不能在导向上出现问题,否则就会与我们办报的目标背道而驰。”石峰认为“《中国经营报》所提倡的社会责任感非常重要,对所有传媒机构都是值得借鉴的。”

  “《中国经营报》自1985年创刊以来,走过了20年的历程,由创刊时的一张专业小报,发展成目前拥有报纸、期刊、图书、竞争力监测体系等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专业出版机构。《中国经营报》已经成为国内财经报纸中发行量、广告收入和影响力居于领先地位的报纸,较好地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他们的成果和经验,值得作为一个案例很好地加以总结和研究。”石峰对作为本次研讨会案例的《中国经营报》如此评价。

  石峰表示,这次会议的主题就是要透过《中国经营报》的发展道路,思考新形势下我国报业运行机制的改革方向,使报纸出版工作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探索我国报业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发展,以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实现报业两个效益的高度统一。

  在总结发言中,石峰认为,此次研讨会反映出了大家在报业改革方面的四点共识: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报业改革,要特别强调报社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首先,作为党和国家所办的媒体,报社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其次,作为文化建设的承担者,报业从业者必须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要充分考虑报纸在整个社会运行中所负有的社会教育、价值引导、信息传播等方面的责任,努力实现报纸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功能。

  2.要明确一个基本原则:报业改革要在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下行动。实事求是,不急不躁,使报业改革能够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进步伐密切配合。另外,报业的改革要充分融入到整个市场经济建设进程中。在报业采编、印刷、广告、发行等经营环节中,协调相关产业,逐步形成更为成熟的产业链;充分借鉴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经验,尊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把握市场机遇。

  3.报业要始终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弘扬独立的民族精神。在消费文化、西方文化、快餐文化猛烈冲击的情况下,研究在报纸出版中弘扬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在报纸的内容上进行改革创新,使报业成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阵地。

  4.要培养造就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职业报人。“职业报人”作为新形势下报业的重要角色,作用越来越突出。在推进报业改革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对报业人力资源市场的开发和培育,培养和造就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职业报人,这是把握报纸的正确导向,推动报社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报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的“抓手”。

  想领跑 先学存量盘活

  ——访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司长余昌祥

  “我国都市类媒体已经到达甚至走过了资源重组的阶段,对于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专业媒体而言,这一阶段也会马上到来。资源重组是我国报业市场面临的新课题,也是政府监管工作的重心。而要在竞争激烈的资源重组中胜出,资源存量的盘活,而不是拓展增量才是胜出的关键。”在1月5日召开的“20年改革之路暨报业改革研讨会”上,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司长余昌祥对当前报业市场的竞争形势,尤其是专业类报刊的竞争态势做出了深刻判断。

  “在专业类媒体逐渐走向市场化的过程中,资本的本性就会显露出来:向有利润的地方流动,行业外的资金会向专业报刊领域内部流动,当达到资源饱和时,市场竞争会激烈起来,从而出现资源的饱和。”余昌祥做出这样判断,是基于目前各种业外资本涌入专业媒体的现象而做出的。在目前阶段,我国专业类报刊的市场化还不是很充分,产业化经营程度还不够,还没有到达资源整合的地步。但是,这一步“棋”却是难免的。

  “对于专业类媒体来说,由于其意识形态的色彩较弱,所以,会有更大的市场化空间。不但在广告、印刷等经营领域,而且在报业采编领域,都将引入社会资本。专业类媒体可以转化为企业,实施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可以融资,可以股份制改革,还可以上市。所以,对专业类媒体来说,其市场竞争、资源重组的色彩就相应的更重,面临的企业化经营的挑战也更大。”余昌祥说。

  他还强调,这种挑战对于报业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经营有方的报纸会脱颖而出,还有可能产生‘赢者通吃’的现象,而且这种机遇也是报业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其实,从目前的情况看,业内人士或许已很明了,政府对加速资源配置方面的监管工作早已“入手”。短短几年中,我国已经形成了跨领域、跨媒体的兼并重组。而在去年下半年对党政报刊进行的治理工作,某种意义上也是为了加速报业的资源重组。

  报业“瓶颈”的破解之道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吕政

  “报业改革的下一步,将是产权制度的创新,产品定位的优势与定位的创新,以及规模效益下的集约化经营、如何培养人才等。这些都是报业面临的非常严峻的课题,所以报业需要资本市场的融资,从而扩大实力;需要良好的产品定位以及企业品牌的树立;还需要开展技术创新从而提高竞争力,以及进行内部的质量控制等。这些方式都是报业未曾涉足的,是报业改革的‘瓶颈’,必须要学习,从而避免付出不必要的代价。”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吕政说。

  吕政认为,对于所有企业来说,都面临一个共同的课题,那就是有效运营的问题,是盘活资产的问题。因此,无论对于报业,还是对于其他类型的企业,这都是一个有待攻克的堡垒。

  但是,报业改革和其他企业还是有着本质的不同。“报业是一种文化产业,重视意识形态,而又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这一点和其他生产物质产品的企业有天壤之别。另外,其他企业多是股份制经营,至少是鼓励社会资本的介入,但对于报业来说,却是国有资产垄断,是典型的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这一点,两者又是截然相反。”吕政坦言,这一点是两种类型的企业之间相互借鉴的主要“壁垒”,也是稍有不慎就会“翻船”的重要原因。

  “所以,要把‘学习’的内容限定在企业的运营机制上。不管是报业,还是其他类型的企业,都是需要投入产出的,需要盈利,需要做大做强,还需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从而提供更多的服务。市场竞争,体制改革,以及加强运营和管理,这是报业经营和其他企业所面临的共同课题。”吕政说,“只有明确该要的,和不该要的,才能学得更快。否则,就会有邯郸学步的危险。”

  呼唤合法合理合情的报社制度建设

  ——访中国经营报社社长金碚

  如果说当前的报业繁荣是走改革之路的成果,那么未来报业的发展依然需要改革的推动。实践证明,报社制度建设是中国报业改革的关键所在,而《中国经营报》20年走过的历程首先是一个成功的制度摸索和构建过程。为此,我们采访了中国经营报社社长金碚。

  金碚表示:“所谓的制度实际上是一种行为规则,就是按照什么样的规则来经营企业来办报社。我们的研究和《中国经营报》20年的实践表明,至少有三个层面的制度建设值得探讨,这是报业成功改革的关键所在,我把它概括为‘合法合理合情’。”

  第一个层面是国家所规定的报社的法律地位和基本制度,是报社作为一个组织所必须遵守的一些制度和原则。这个层面的基本要求就是“合法”。

  第二个层面的制度是报社通过明文规定的正式的制度安排。在国家法律制度框架之内,每一个报社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设定自己的管理原则,这方面各个报社其实大有可为。这个层面的制度建设重在“合理”,关键就是要在框架内寻找一种制度,使得报社的内部制度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内在的活力和竞争力。

  第三个层面,其实往往也是更重要,特别是对于一张办了20年的报纸,体制问题应该说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或者说某种程度上更加难以处理,我把它叫做潜规则。其实,绝大多数制度的发展都是从潜规则开始的,它是组织内部的一种行为默契,和企业文化密切相关,是文化的一种固化。合法合理的制度要得到很好的落实,就需要一套合情的潜规则。

  一个良好运行,富有竞争力的制度一定是合法合理合情的。当然前两个层面的差异其实不会很大,而且第二个层面的东西是很容易学习和复制的,只有第三个层面的东西是各个报社在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企业文化,是一个报社能否健康发展的一大关键。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元旦节
元旦和弦铃声专题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