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企业家:低成本扩张 制约中国企业国际化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07日 16:11 《东方企业家》杂志 | |||||||||
斗牛士的野蛮行为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新的国际贸易课题摆在了企业家的案头。在推动企业走向国际化的进程中,他们不仅要提升品牌档次、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识,更要掌握实务操作能力、拥有国际化竞争的经营技巧 文/本刊记者 马蕾
10月12日至15日,温州国际会展中心,正在举行的2004中国国际轻工产品(温州)博览会上,康奈、红蜻蜓、东艺、吉尔达等温州鞋革行业的龙头会聚一堂。“西班牙烧鞋事件”带给他们的伤痛仍在继续。 西班牙当地时间9月16日晚,在有“欧洲鞋都”之称的埃尔切市,一些市民捣毁并焚烧中国人的鞋店、仓库,造成价值100多万欧元的温州鞋被焚。 其实,早在事件爆发之前已有媒体预言了这场风波:美国对进口鞋实行零关税、欧盟取消对中国鞋的配额,两大利好带给温州鞋业的,看似机遇实则挑战。 从2005年1月1日起,欧盟将取消从中国进口部分鞋类产品的配额,这意味着温州鞋将在欧洲获得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专家分析,在市场手段无法抗衡的情形下,贸易措施必然登场,即使没有暴力事件,东道国也有可能运用政策手段来保护当地市场。 埃尔切事件的风波终将平息,但它留给华人企业家的思索却不是那么简单。 价廉不是竞争优势 斗牛士的野蛮行为并非偶然:2001年8月至2002年1月,温州东艺鞋业等中国鞋商在俄罗斯遭查扣,损失约3亿元;2003年冬,20多家温州鞋企的鞋类产品在意大利罗马被焚烧;2004年1月8日,尼日利亚政府发布禁止进口商品名单,温州鞋名列其中;2004年2月,莫斯科“艾米拉”大市场华商货物被查抄,包括温州商人在内的中国商人损失约3000万美元。 “价廉物美”曾是我们的骄傲,但今天,它已经成为中国商品受歧视的根源。一位温州模式研究专家认为:“随着中国产品走向世界,我们的竞争优势将使一些国家的某些产业重新洗牌。”但这优势并非出自技术革新。 一些没有丝毫科技含量的产品在发达国家早已停产,而我国一些地区却对该类产品乐此不疲,这其实是在为发达国家提供廉价资源。英国《金融时报》调查显示,如果中国的工厂都按国际标准实施环保措施,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将丧失殆尽。据估计,目前中国每1万美元GDP的能耗是日本的40倍。“价廉物美”不再是中国商品的优势,而是中国企业的悲哀。 三星标志的产品6年前在海外还是“廉价”与“仿制”的代名词。 亚洲金融危机让李健熙意识到,三星如果只做低成本的搬运工,就不可能在国际竞争中获胜,因而他开始改变发展策略,从产品的设计着手,在美国、欧洲和日本开设设计所,招募大量优秀的设计人才,不惜用重金打造强大的研发队伍,并将营销的重点放在重量级的世界性大事上,将三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地位。 三星的成功是摆在中国企业家面前最好的范例。停留在“Made in China”阶段的中国企业,必须寻找新的出路,只有掌握了原创力,中国企业才能驶向“Brand in China”和“Creative in China”的彼岸。中国企业若要在海外扩展市场,必须建立企业和品牌的公关形象,不能仅以成本低为单一竞争条件。 温州市鞋革协会秘书长朱峰说:“我们有些企业为了挤入国际市场,总热衷以低价策略为先导,不注重产品开发,使产品在国际上戴了一顶低价帽。”意大利Fotoshoe集团总裁Alberto Molteni说,温州鞋企应该关注改变鞋子品质、提升附加值,探索走高端市场的道路,提高中国鞋在欧洲的社会认同度。 提高社会认同度不仅仅是温州鞋的出路,也是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不二法门。 双赢才是必胜策略 一个新的国际贸易课题摆在了中国企业家的案头,他们不仅要提升品牌档次,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识,更要掌握推动企业国际化的实务操作能力,拥有参与国际化竞争的经营技巧。 思索如何拓展环球业务不仅是经营者的职责,也一直是许多学者关注的话题。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华民认为,在国外开餐馆也许可以让当地人享受不同国家的文化。但把低成本竞争模式移植到国外,影响到当地产业的发展,这种国际投资模式是有问题的。生产可替代性的产品就必须考虑和当地合资合作。 康奈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周津淼说:“我们已经参与了国际鞋业贸易的规则和技术标准的制订,这对冲破国际贸易壁垒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民间壁垒十分厉害。我们今后还需要研究海外市场包括风俗习惯在内的多项指标。” 追溯到半个世纪前,欧美跨国企业向海外扩张之初,就已经考虑和当地民情及文化相融合。不少企业还定期拨款,赞助当地公益和文化事业。这些事例提醒中国商人应努力融入当地社会和文化,多行善事、造福一方,实现双赢,这样的主动回馈有助于缓和经济竞争导致的族群矛盾。 中国企业的经营思路与贸易方式正在与西方的竞争规则发生着碰撞,如何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如何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如何融入所在国的商业文化、如何与当地民众协调共处,是企业迈向国际化道路上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飞利浦人力资源管理教席教授杨国安也告诫道,尽管成本还是我们的优势,但也不要总是低价弄乱当地市场,华人企业在国外也不要太“大陆化”,如果华人企业能利用当地人才解决与所在地的矛盾,像这类突发事件就未必会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