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环球财经》2005 > 正文
 

环球财经:双边贸易飞增 中德大经贸呼之欲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05日 19:39 《环球财经》杂志

    本刊特约撰稿人 江岩/文

  伴随着中德两国贸易的飞速成长,2002年,中国就已超过日本,成为德国在亚洲的最大贸易伙伴和最重要的出口市场。两国间贸易发展迅速之快,让即使是最乐观的人也目瞪口呆。

  汇率是决定贸易额变化的重要因素。然而,中德间的贸易往来似乎脱离了这项经济学基本定律的约束。

  德国掀起中国热

  在欧元对美元大幅贬值、以美元计价的中国商品大幅涨价的2001年,中国向德国出口维持了高速增长,在欧元对美元大幅升值、德国产品在中国越来越贵的2003年,德国对华出口尽管由于非典经历了几个月的停顿期,但全年来看,德国对华出口仍然增长了48.3%, 速度之快,令人难以相信。

  尽管欧元涨涨跌跌,中德贸易这列快车却如同驶进了一条快行道——增长、增长,越来越快的增长。中德贸易发展如此迅速,以至于两国的政府首脑——中国总理温家宝和德国总理施罗德都做出了极为乐观的预测:到2010年,中德两国间的经贸往来将达1000亿欧元。业内人士认为,这虽然是一个大胆的预测,但中德贸易如按现在的势头进行下去,1000亿欧元是个完全可以达到的目标。

  一方面,无论是百万富翁还是失业家庭,德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用上了越来越多的来自中国的产品;另一方面,许多人的工作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中国有关,有的人因为所在企业与中国的贸易关系而保住了饭碗,涨了工资,也有的人因为所在企业的产品缺乏竞争力、生产线迁往中国而失去了就业岗位,加入了失业大军。

  中国在经济方面的一举一动,都吸引了德国经济界极大的兴趣。比如,中国修改了合同法,德国各地就举办了可能比中国本土更多的各类研讨班,由各路专家向企业介绍新法的主要内容,企业签订合同时的注意事项等等。各种有关中国税法、劳动法等研讨班更是常年不断,而且收费不菲,一期为时两三天的研讨班收费都在1000-2000欧元之间。

  尽管德国各企业在德国本土的投资热情甚低,但谈起对华投资,却是兴趣高昂。德国的中小企业是德国经济的主体,很多企业规模不大、但生产的产品往往在世界上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这类企业,由于经济实力与人力资源有限,往往对国外投资持十分慎重的态度。

  然而随着来自中国的需求越来越多,这类中小企业也开始将眼光投向中国市场,除了销售产品外,他们还在中国采购零部件,或者干脆在中国设厂生产,以降低成本。虽然这些中小企业的投资每项都只有十几万欧元或者几十万欧元,但项目的质量往往较高,对优化中国的产业结构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德国企业有组织、参加行业协会及各类商会的习惯。随着中国热的升温,德国各地也成立了许多此类协会。常常组织各类报告会,邀请有中国投资、贸易经验的企业家或律师、会计师等作报告,并回答问题。在这些协会中,位于鲁区波鸿市的德国中国商会规模最大。

  留学生受惠不浅

  小王做梦也没想到,在德国找个工作竟是如此容易。在柏林工业大学攻读了六年无线通讯专业的他本来没有留在德国的打算,偶然间在报纸上看到一则从事手机增值服务公司的广告,因专业对口,便给这家公司写了封求职信。一个星期后,公司通知他去面试,面试结束后,公司马上跟他签订了五年的合同,给他一张专门用于吸引外国信息技术人才的绿卡。原来,这家欧洲最大的手机增值服务公司已经将目光瞄向了手机增值服务最大的市场——中国。

  而来自上海、即将从柏林技术大学毕业的小沈刚刚通过论文答辩便在西门子公司找到了一个无期限合同的工作,这意味着,如果他不主动辞职,不犯严重的错误,只要公司存在,他的工作便确保无虞。他的任务是一种信息产品生产设备的售后服务,而这种产品的主要市场在东南亚,大量客户都在中国。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多年来,在德国的中国留学生的就业形势从来没这么好过。许多学生都是在毕业前就找到了工作,有些刚通过论文答辩—文凭还没拿到的时候就被公司催着去上班。在笔者认识的今年毕业的中国留学生中,除一人外,其他人都非常顺利地找到了工作。

  根据德国《劳工法》,德国企业如需雇佣外国留学生,需要证明在德国人中找不到合适的相关人才,聘用外国人有利于德国的公共利益。今年如此多的德国企业招聘中国留学生说明了一个事实:德国与中国的经济交往越来越紧密,雇佣中国学生不是抢了德国人的饭碗,而是有利于德国的公共利益,能够帮助德国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招商:该改改方式了

  德国对华投资的持续增长,对渴望外国投资的各地政府而言是正中下怀。于是乎,各地纷纷派遣招商团赴德招商。笔者在德国工作期间,常常碰到各种各样的中国招商团、人才招聘团,大到省一级,小到县一级,一年到头,招商活动络绎不绝。可以不夸张地说,几乎每架飞往德国的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飞机上都有一批招商人员。

  然而,随着招商活动的泛滥,招商活动的效果也开始大打折扣。由于中国的招商活动太多,德国企业开始感到厌烦。尤其是许多地方政府的招商活动,由于准备工作不充分,或者德方的活动承办单位能力不足,招商会往往门庭冷落,参加者甚至不如中方人员多。

  许多地方组织招商团的目的也并非是真正想招商,还是借机到欧洲游玩一圈。于是,整个行程两三个星期,真正的招商活动也就两三次。或者,派出庞大的代表团,举行招商活动时,真正参加活动的只有一小部分,其余都出去参观、购物了。许多地方选择人员出国招商是论资排辈,出国成了一种待遇,至于是否有相应的能力却成次要的。碰到有兴趣的投资者问些专业问题时便哑口无言。

  其实无论是招商引资还是高级人才的招募,都需要有备而往,赶集、观光似的招聘活动,大多只能流于形式。中国有句古话: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中国热”正一阵阵涌来,中德经贸发展的大好机遇已呈现在眼前,该出手时就出手的道理谁都明白,只是这拳往哪出才会既准又狠还需好好研究。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中德贸易新闻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元旦节
元旦和弦铃声专题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