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是买不来的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31日 13:47 工人日报企业周刊 | ||||||||
体现在产品和工艺上的技术可以引进,但技术能力却无法引进,因为能力是组织内生的。因此,发展自主开发能力的关键不是财力的大小,而是进行技术学习的努力和决心 本刊学术顾问、北京大学行政管理学院教授 路风 盘点今年的汽车市场,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年初发布的那份《发展我国自主知识产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是否应该并能否发展自主品牌的汽车工业?时值岁末,中国政府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的对汽车工业的保护过渡期已经结束,自主品牌越发成为全社会关注焦点。为此,本刊学术顾问、课题组项目负责人路风教授特为本刊撰文再次论述有关观点。 一年前,我们报告课题组采访了哈飞、奇瑞、江淮、吉利4家整车企业和东安动力(发动机)以及吉林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的汽车技术研究院和学院,对业内一些人士进行了访谈,并借道参观了一汽。调研历时4个月,采访了几乎所有已经在进行自主产品开发的中国汽车企业。一年过去了,但我们当时对问题进行的分析和得出的结论依然有效。 汽车工业是一个在技术和市场需求方面具有高度连续性的工业。这种技术特性使汽车工业在不断吸收新技术的同时,也在生产上保持着大量的成熟工业的内容。而中国是世界上潜力最大的单一汽车市场,这个市场将为中国企业提供无数的机会,使它们不会那么容易就被外国的先行者所扼杀。因此,无论是从潜在的市场规模来看还是从生产要素的供应来看,中国具有发展汽车工业的潜在优势。 事实上,无论是已经对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发展丧失了信心的企业管理者和政府官员,还是跨国公司的战略家,都对这种潜在优势具有直觉。所以前者认为,既然中国工业的技术不行,那就可以通过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来参与全球分工,把中国建成世界汽车工业的生产基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个目标其实与跨国公司的目标完全一致。这种模式的实质是在发达国家企业控制住技术和利润高端的同时,让中国成为提供廉价劳动力的生产加工基地。但问题在于,这种世界生产基地的模式一旦变成现实,中国汽车工业就会在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中变成附庸,最终丧失自己独立的组织实体。 “比较优势论”和“技术借用论”长期弥漫在中国汽车工业界,但这些观点存在一个基本的逻辑错误,即把体现在产品上的技术,同能够开发、设计和生产这些产品的技术能力混为一谈。似乎外国企业在中国投资设厂生产出新产品,或中国可以购买、使用外国的新产品,就等于中国具有了开发、设计和生产这些产品的技术能力。但大量研究证明,由于技术知识的性质(包含大量的缄默知识,而且存在于组织过程中),所以技术能力只能通过学习获得,而技术转移的有效性取决于接受方的学习努力程度。因此,中国不可能仅仅因为外国企业在自己的土地上生产产品就自动获得技术能力。由于能力是组织内生的,所以只有自主开发产品,才可能发展出能力。无论合资、技术引进对于中国企业多么重要,都代替不了自主开发对于技术学习的关键作用。因此,在本土技术能力的发展上,外资永远不是内资的替代物。 其实,能力是买不来的,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学习才能发展起来。体现在产品和工艺上的技术可以引进,但技术能力却无法引进,因为能力是组织内生的。因此,发展自主开发能力的关键不是财力的大小,而是进行技术学习的努力和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