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正文
 

利用中国人的智慧 外企研发中心纷纷涌入中国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31日 08:48 第一财经日报

  本报记者 丁乙乙 郭艾琳 发自上海

  今年9月,世界领先的存储管理软件厂商VERITAS斟酌已久的中国研发中心终于落地北京。上海人出身的中国区总经理徐永兴在北京与上海之间权衡再三,不论从个人情感和公司业绩上来考虑,都更偏向于选择上海。

  按徐永兴的话说,研发中心“不仅仅是组织一些技术人员做研究”,而是“人脉在哪里,研发在哪里”。VERITAS中国研发中心的三个主要职能是产品汉化、拓展本地伙伴以及开发解决方案,其实拓展本地伙伴才是设立研发中心的初衷所在。而VERITAS最为青睐的“联想”与“浪潮”都扎根于中国北部。10月,VERITAS如愿与“浪潮”签订了合作协议。

  和VERITAS一样,今年,外资企业在华掀起了设立研发中心的风潮,希望通过本土化的举措,更好地把握中国市场的脉搏。

  “利用中国人的智慧很划算”

  2004年对于跨国企业来说,是进一步移师中国的一年。除了各大企业竞相增加投资外,中国低廉的研发费用让跨国药企不断在中国境内设立研发中心,将研发项目外包。利用中国的资源研发出更多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已是跨国企业不言自明的市场战略。“用中国人的智慧占领中国市场”,成了跨国企业2004年的风向标。

  2004年,跨国药企研发中心正在进一步实现中国本土化。每个研发中心落户之时,都再三强调,为的是更好地开发贴近中国市场的药品,因此,他们不断地加大研发中心的投资额,从几百万提升至几千万,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市场低廉的研发费用,是这些跨国药企最终选择落脚的主要原因。

  根据阿斯利康制药有关数据统计,医药研发成功率不足三十万分之一,而且整个过程需要10~20年的时间,花费高达10亿美元。为了降低日益增长的新药开发成本,一些大型制药公司有意将部分研发工作向低成本国家转移,中国就是其中之一。

  7月,诺和诺德研发中心落户中国时,其大中华区总裁柯瑞龙就坦言,“之所以把研发中心建在中国,是因为我们看中了中国的技术和人才”。事实正是如此,在中国,一位留美生物学博士的年薪为8000至1万美元,而同样的人才在美国,费用至少是中国的4倍。且有数据表明,在中国进行临床试验费用要比在欧美国家低30%左右。而中国大量的患者样本,也会让临床试验中样本采集非常便捷,因此总体算来,研发成本大大降低。

  赛迪顾问的黄铭认为,就中国而言,巨大的市场潜力、优秀的人才资源和优惠的鼓励政策,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上海近期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措施,以鼓励外资企业在沪设立研发机构。新举措涵盖了外资研发机构中的外籍人员出入境、外省市人员户籍以及税收政策等方面。凡跨国公司在沪设立研发机构的,其外籍人员出入境将更加便利;受雇于外资研发机构的外省市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相应学位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者,工作关系可转移进沪、户口可迁入上海;对独立法人的外资研发机构,其发生的研发费用可在税前按实列支。上海之后,各地方政府都积极制定政策吸引外资研发中心落户。

  渴望建完整价值链

  IDC华东总监张明告诉记者,研发迁移热潮背后更为深层的意义,则是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的重新认识和定位。与研发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相对应的是,跨国公司把越来越多的地区总部和跨国采购中心也向中国转移。跨国公司在中国构筑从研发到生产再到销售的完整价值链的迫切心情可见一斑。

  7月,诺和诺德中国研发中心在北京中关村落户,这是其在海外唯一的研发中心;10月,罗氏投入1100万美元的中国研发中心在上海浦东“张江”正式揭幕,这是其在亚洲地区的第一个研究机构;11月,诺华再投资150万美元,与上海药研所签订了二期合作研究的协议,而此前,他们已经投入了200万美元与中国合作了3年……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高级执行副总裁徐智群先生表示,以往跨国公司只把中国当作一个单纯的销售市场,他们在中国设立办事处和销售渠道,作为后勤的研发只能越洋提供支持。而当他们觉得中国已经变成一个战略要地时,就把后勤补给基地修筑到了最前线。这意味着,跨国公司的大部队真正要来了,并且前进的速度在不断加快。热闹之下冷思考

  在外资企业纷纷在华建立研发机构的热闹之下,也有一些专家对此表示忧虑。在10月21日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北京研发机构国际论坛上,北京软件产业促进中心主任胡青华表示,根据中心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跨国研发机构在融入和带动本地发展方面还存在“四多四少”的问题,即本地化开发多,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少;人员现场服务多,研发本地分包少;低端加工多,合作研发少;内部技术转移多,知识产权转移少。

  然而,跨国药企的介入,在中药得到进一步开发的同时,也引起了业界的担忧。我国的中药现代化已提出了多年,但一直进展缓慢。一旦这种突破首先被洋人取得,成为外企占领中国市场的又一撒手锏,那无疑是中国市场的一大悲哀。所以,专家呼吁,外企研发中心的研究方向其实为我们的中医药在产业化方面的突破提供了一条很好的借鉴之路,我们确实应该从上到下引起重视,如果再不引起充分重视,中药的研发领域也可能成为跨国公司的天下。

  在中国低廉成本和市场需求下,外资企业受优惠政策所吸引纷纷在华建立研发中心,一旦这些优势不复存在,外资研发中心会不会搬迁到中国以外的地区,几年内,外资研发中心是否依然这么热闹?这是一个令人警惕的问题。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研发中心新闻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元旦节
元旦和弦铃声专题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